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蘇轍的一篇雄文,卻掐滅了大宋復興的希望!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4-07-03台海

在那個紛亂的年代裏,一位身為文人卻意外地掐滅了宋朝復興的希望。這位滿腹經綸的大儒名叫蘇轍,他的一篇雄文竟成為改變朝代命運的導火索。年輕的宋哲宗懷揣改革夢想,意欲繼承其父神宗皇帝的遺誌,推行新政。然而,蘇轍的文章就像一顆重磅炸彈,炸毀了哲宗改革的計劃。這位政治老臣又是如何以筆桿子阻礙國家前景?讓我們一同走近那段曲折離奇的歷程。

宋哲宗登基那年才18歲,年輕氣盛的他終於擺脫了高太後和舊黨的掌控,他的眼中閃爍著改革的光芒。高太後一直是舊黨的鐵桿支持者,她的存在讓哲宗難以施展拳腳。可是一旦高太後駕鶴西去,舊黨的威能頓時大減,哲宗的皇權地位也變得堅不可摧。

哲宗對其父王安石變法抱有濃厚興趣,他讀過不少關於新法的史料,對新政的利弊有自己的見解。他切身感受到民間疾苦,懷著改善民生、強化國力的願景,立誌繼續推行新法改革。太後離世後的首次朝會上,哲宗當眾表態要大刀闊斧地變法圖強,新舊兩派隨即激烈角力。

新黨擁躉如獲神助,紛紛呈上改革方案,加強中央集權、簡化賦稅、振興農業等等,勢在必行。而舊黨則礙於祖制,慷慨陳詞反對變革,認為新政將破壞傳統。於是朝野論戰連綿不絕,僵持不下。

在這股謎般的政治風暴中,舊黨重臣蘇轍撚著心事。他深知一旦新法開疆擴土,自己和舊黨的地位將不保。於是他糅集全部學問,運用誇張辭藻,撰寫了一篇影響力巨大的諷刺文。

蘇轍參照漢武帝變法的歷史,借古諷今,指斥新法將耗盡國力、引發動亂。他將新黨比作漢武帝的暴政,而舊黨則是如同穩國安邦的霍光名相。這種說辭雖然極誇張,卻擊中了年輕皇帝的痛處。

文章一出,轟動文壇,朝野嘩然。新黨叫苦連天,斥責蘇轍曲解史實;而舊黨則對這犀利文筆大加贊賞。雖然蘇轍的聲譽遭受質疑,但文章的政治效果出人意料,哲宗對新法也多有動搖。

最終在1094年,蘇轍再次上書反對新政,哲宗徹底失去耐心,一怒貶謫這位老臣,令他離開京師。舊黨陣腳因此大受打擊,而新黨影響力則水漲船高。蘇轍被貶後不再混跡朝綱,在汝州和江西過著清貧生活,反思自己的政治路線。

就在蘇轍在外省身時,朝堂驚聞宋哲宗遽然離世的噩耗,改革之夢也就此戛然而止。這無疑給了舊黨翻身的機會,他們在新君繼位之時,運作種種手段全力反撲,妄圖扭轉新法局面...

舊黨在此空窗期趁虛而入,他們暗中運作、拉幫結派,試圖在新君登基前扭轉乾坤。這夥老油條們行伍嚴密,手腕了得,在朝野上下布下天羅地網。有的拉攏中立派,有的糾集親信力量,有的更是行賄賂或投機放矢。他們誓要將新黨徹底擊潰,恢復祖宗舊制。

新黨自是不肯坐視這等陰謀,他們雖無宋哲宗這等扛鼎力臣,但也未曾白卷莫展。兩派在朝會上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甚至有不少人暗地裏互施冷箭,陷害對手。可嘆新黨中流砥柱早已離世,加之新法雖實施多年但根基未穩,很快便節節敗退。

舊黨如鯰魚入羹,將手伸向各處,將一度推行的新政盡數收拾殘局。不少新法改革很快被推翻,稅賦制度重回舊制,農政政策重操舊業。特別是在稅收問題上,百姓再次陷入高賦重捐的困境。大宋的農村很快便陷入了貧困和衰敗,遑論早年新政時的豐衣足食。

民間可謂怨聲載道,憤懣不平之心油然而生。他們曾在新法施行之初,稍嘗甘霖,卻在舊黨反撲後,夢想很快破滅。前朝瑕疵重現,掙紮卓絕的民眾們幾欲迸發,到處傳出騷亂事端。世道波譎雲詭,宋室似乎再難達到鼎盛時的均太平盛世。

舊黨功高蓋主,不啻捋虎視眈眈,立誌一雪前恥、復辟舊制。為防新黨死灰復燃,更有甚者,他們徹底禁錮思想,加緊文字獄審查,不許任何異己現於言語。新黨於是束手就擒,受盡摧殘,早年風光不再。

這一切,緣於老臣蘇轍當年一篇諷刺文。其雖被貶後有所省悟,但他的那篇傑作卻發揮了難以想象的影響力,竟推動朝政腥風血雨。他的銳評固然才華橫溢,可惜最終禍及祖國興革,掣肘了宋朝的前程。

蘇轍如果當年未寫此文,或許宋哲宗的新政就可能改變國祚。然而命運多舛,往往因一葉扁舟而使大江奔流。這位飽學之士意外成為了宋朝衰落的導火索,皆因他一時的偏執和政治心態。他本想憑一紙空言成為扶持國家的霍光大將,無奈最後反成了親手葬送大宋復興的禍根。

北宋行新法最終以失敗告終,舊黨最終壓倒了年輕的宋哲宗和他的追隨者。這段歷史軼事啟示我們,有識之士雖可憑才學指點迷津,但若偏執已見、目光狹隘,反而會成為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一紙空言能夠顛覆大局,一己之私能夠掐滅民族復興的希望,我們更應當昭鑒於心,審慎為國為民。蘇轍輩先生的遭遇堪為千古佳話,亦可作為社會變革中的警示,切莫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