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嚇人的花瓶,90年代台海危機中的中國空軍蘇-27戰鬥機

2024-06-05台海

前言: 90年代爆發的台海危機充分暴露了解放軍空軍的重大缺陷,解放軍空軍不但無法與美軍對抗,連台灣地區空軍也在技術水平上占據絕對優勢。

一:被壓制的年代

90年代,兩岸關系重新進入全面對抗態勢,解放軍的任務轉向統一祖國以及反介入的戰爭,1995年-1996年,解放軍展開登陸聯合作戰演習,大批兩棲艦艇和物資抵達福建沿海,沿海開始征用大批民船,平時很少飛機的前線機場也集結了大批作戰飛機,導彈部隊陸續進入江西、浙江、廣東,台灣民眾紛紛趕往銀行提取存款和買機票跑路,美國得到情報是15萬解放軍可能以演習作為佯動,真實目標是進攻金門、馬祖,美軍緊急向台灣附近部署了兩個航母戰鬥群,大有介入台海危機的態勢。

美軍介入的方式可能由最初的軍事示威逐步升級到設立禁飛區,解放軍雖然擁有規模龐大的陸軍,但缺乏大規模投送能力,海軍艦艇也難以在西太平洋展開大規模反介入行動,雖然潛艇可以穿越第一島鏈,但面對當時美國強大的反潛兵力,解放軍需要為渡海作戰提供空域安全和將敵方反潛機和艦艇逐出台灣附近海域,這就讓中國空軍成為台海作戰中最重要的力量,1996年,解放軍集結了有近8個殲擊機團,意圖采取不間斷的大規模空戰奪取戰區制空權。

然而中國空軍在這一時期的落後狀態使得在奪取制空權方面完全處於劣勢,如果美國介入,一個美國航母戰鬥群擁有F-14和F/A-18戰鬥機各20架,兩個航母戰鬥群作戰能力遠遠超過中國4個殲擊機團,而且中國戰鬥機在台灣以西沒有任何空情保障,很難對美軍航母戰鬥群構成威脅,而美國的衛星、預警機、電子支援系統甚至能深入中國內陸,毫無疑問,解放軍不僅空情保障處於劣勢,而且兵力和技術也存在巨大的代差。

當時的中國空軍主要裝備是殲-6戰鬥機,還有殲-7I和殲-7II戰鬥機,最先進的殲-7E戰鬥機,1993年8月才開始交付,至1996年才交付了60架,這些殲擊機都是配備近距空空導彈晝間輕型戰鬥機,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指揮模式還是50年代的蘇式戰術,由地面雷達引導戰鬥機編隊到目視發現目標,南京軍區、廣州軍區和海南海軍航空兵各有一個殲-8殲擊機團有全天候作戰能力,以及4個殲-6甲或殲-7C型殲擊機團,而台灣1976年開始接收的256架F-5E/F戰鬥機全部具備下視下射能力。

台灣自行研制的IDF戰鬥機1988年首飛,也在1993年開始交付,該機配備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比中國空軍尚未服役的殲一8II戰鬥機還先進不少,美國也將F-16戰鬥機作為國際援助型號對外銷售,F-16戰鬥機配備的AN/APG-66型射控雷達探測距離達46千米,而中國殲-6甲戰鬥機和殲-7戰鬥機探測距離僅有不到10千米,殲-8戰鬥機最大探測距離也僅為28千米,而且都沒有下視能力,一但台灣獲得F-16戰鬥機,雙變異數距進一步拉大。

二:蘇-27戰鬥機的到來

台灣島比荷蘭還小,但戰鬥機規模和於冷戰時的法國空軍相當,軍事力量部署的密集程度也是世界第一,在如此狹小的地方集中如此規模的戰鬥機,美國介入後還成倍增加,空戰強度可想而知,中國空軍卻沒有能夠持續高強度作戰的能力,中國空軍長期裝備航程短、機載器材簡陋的殲-6戰鬥機和殲-7戰鬥機,主要依托目視搜尋,防空作戰中需要部署大量的地面防空系統和多架戰鬥機重疊的巡邏空域,防止目標從不同高度和方向逃脫。

這是因為蘇聯空軍戰術原則是將輕型戰鬥機部署在環境惡劣,起降限制少,地勤簡單、距離前線50-200千米的前線機場,重型戰鬥機部署在距離前沿200-500千米的戰役縱深,殲-6戰鬥機和殲-7是輕型戰鬥機,留空時間短,只能在距離機場400千米外巡邏一個半小時,必須準備大批戰鬥機接替,殲-8戰鬥機航程大,但航電和武器和殲-7差不多,中國當時科研力量還無法解決這個燃眉之急,恰逢中蘇關系緩和,蘇聯經濟狀況惡化,正打算外銷先進武器來渡過難關。

蘇聯最早推薦的是米格-29輕型戰鬥機,中國興趣不大,急需外匯的蘇聯決定推銷當時並未允許出口的蘇-27戰鬥機,蘇-27戰鬥機是當時最先進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專門為了對抗美國F-15戰鬥機而設計,二者的加速性機動性差不多,但蘇-27戰鬥機不但用於爭奪制空權,還用於國土防空軍高速截擊,所以內油比F-15戰鬥機多一倍,航程遠80%-90%,不過蘇-27戰鬥機機體材料比美國落後,蘇霍伊設計局就設計了可以提供30%升力的升力體機身,即使重量大30%飛行效能與F-15戰鬥機持平。

但蘇聯電子工業落後,蘇-27戰鬥機的航電重達2250千克,而F-15戰鬥機才600千克,盡管如此,在很長時間裏是唯一能抗衡F-15的戰鬥機,中國空軍抓住時機啟動了「906」工程,經過兩輪談判中蘇簽訂協定進口20架蘇-27SK型戰鬥機和4架蘇-27UBK型戰鬥教練機,及配套的武器彈藥和相關器材,1992年,20架新生產蘇-27SK型戰鬥機和4架蘇-27UBK型戰鬥教練機,還有2架從蘇霍伊設計局直接購買的蘇-27UBK型戰鬥教練機全部交付中國。

三:強差人意

蘇-27SK型戰鬥機在中國空軍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其超長的航程、超強的外掛能力顛覆了中國空軍很多傳統訓練方法及作戰想定,甚至軍中一度流傳台軍一怕東風彈道導彈,二怕蘇-27戰鬥機,三怕基洛級潛艇,於是1995年再次引進22架和飛機生產線,兩批蘇-27戰鬥機分別裝備蕪湖的空3師9團和湛江的空2師6團,台海危機爆發後,空3師9團全程參與了「成功5號」和「聯合96」演習,但只是還沒形成戰力,只能發射火箭對地突擊作為宣傳。

用具備中距空戰能力的蘇-27戰鬥機發射火箭也顯示出中國空軍的困境,盡管蘇-27戰鬥機很先進,但中國空軍缺乏指揮自動化系統,缺乏預警機,沿海的空情保障主要依靠設立於海岸500至1200米的高山警戒雷達,這些雷達有50至80千米的低空盲區,己方戰鬥機在雷達盲區內作戰很有可能遭到敵人預警機指揮的戰鬥機伏擊,台海氣候復雜,戰鬥機難以有效截獲地面雷達指示的目標,不得不與地面反覆核對目標位置,而當時台灣的F-104G、F-5E、IDF都具備全天候空戰能力。

當時中國空軍只有蘇27SK戰鬥機裝備的是脈沖都卜勒雷達有下視能力,殲-8戰鬥機有晝間型、殲-8I全天候型、殲-8B型,晝間型配備的雷達和殲-7戰鬥機是一樣的,對空搜尋能力也別無二致,殲-8I型配備的JL-7機載雷達作用距離僅有十余千米,部份殲-8I戰鬥機還配備更差的SL-4雷達,殲-8B型配備了最先進的208A雷達,探測距離也不過25幹米,而且殲-8B戰鬥機1996年列裝,飛行團主要裝備都是是殲-8I型,武器也僅僅只有霹靂--8近距格鬥空空導彈,殲-7戰鬥機則配備更差的霹靂近距格鬥空空導彈。

殲-8B戰鬥機裝備的還是單脈沖雷達,不具備搜尋和攻擊低空目標的能力,下視搜尋時,目標訊號會湮沒在難以分辨的雷達波束主副瓣觸地雜波中,因此,殲-8B戰鬥機只能采取多高度、多層次部署,即在低空部署一個單機或雙機向上搜尋,中高空部署一至兩個單機或雙機平視搜尋,組成全空域搜尋區,同時還需要地面補盲雷達防範敵方從低空偷襲下層機組和遠端空情雷達掌握中高空敵我態勢,這種戰術需要的兵力至少是台灣戰鬥機的三倍以上。

每次必須出動多架戰鬥機才能攔截一架低空目標,這大大削弱了中國空軍與對手的兵力對比態勢,也迫使中國空軍保持大批輕型戰鬥機,這些輕型戰鬥機缺乏中距空戰能力,就算獲得地面空情預警也沒有先敵開火的機會,只能一邊不停地規避敵機發射的中距空空導彈,一邊接近目標,具備中距空戰能力的戰鬥機可以在對方接近的過程先實施兩輪導彈攻擊,蘇27SK戰鬥機有下視下射和中距空戰能力,一個單機或雙機組搜尋空域相當4至6架殲-8B戰鬥機,防空責任區能力也是殲-8B戰鬥機的3倍,但數量僅有76架。

四:翻轉之年

1996年至2002年之間,台灣總計交付了130架IDF戰鬥機,1992年向美國購買的150架F-16A戰鬥機和1993年向法國購買的60架「幻影」2000戰鬥機也陸續交付,美國還交付了600枚半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法國也交付了960枚米卡中距空空導彈,加上台灣自研的天劍2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台灣就有270架具備中距空戰能力的戰鬥機,其中中距空戰能力最強的是「幻影」2000-5戰鬥機。

2001年10月,蘇27SK戰鬥機首次與幻影2000戰鬥機,雖然能先敵釘選,但也對幻影2000戰鬥機的多目標跟蹤能力大為震驚,明顯感受到第三代改進型戰機帶來的挑戰,「幻影」2000戰鬥機是法國達索飛機制造公司研制的輕型戰鬥機,在設計上強調超音速攔截,大迎角機動格鬥能力不強,「幻影」2000-5戰鬥機在「幻影」2000戰鬥機的基礎上增強了對地攻擊能力。

蘇27SK戰鬥機采用雙垂尾翼身融合布局,邊條翼加42°後掠梯形翼,二元多激波楔型進氣道,靜安定度放寬至5%,兩台AL-31F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為122.5千牛,載油系數達0.41,「幻影2000-5戰鬥機采用無尾三角翼布局,發動機加力推力100千牛,載油系數0.29,進氣道為1/2圓帶激波錐的三元進氣道,好處是重量輕,阻力小,小迎角效能好,但側滑時容易造成氣流畸變,效能隨著迎角的增大而下降,再加上三角翼阻力大,航程只有1440千米,無法與航程達3680千米的蘇27SK戰鬥機相比。

「幻影2000-5戰鬥機爬升、加速還是持續盤旋角速度都不是蘇27SK戰鬥機對手,只有瞬時盤旋角速度優於蘇27SK戰鬥機,不過這個優勢被蘇27SK戰鬥機的R-73大離軸角空空導彈和頭盔瞄準具抵消了大半,但蘇27SK戰鬥機航電已經落後,座艙用的是70年代的機械式僅表,雷達只能同時攻擊兩個目標,「幻影」2000-5配備的RDY雷達計算速度為APG-70雷達的4倍,可同時攻擊4個目標,座艙裝有廣角平視顯視器及3個下視顯視器,在超視距空戰中占據優勢。

蘇27SK戰鬥機配備的R-27中距導彈分半主動雷達和被動紅外制導,「幻影」2000-5配備的「米卡」中近距導彈也分主動雷達制導和被動紅外制導,R-27半主動雷達中距導彈最大射程80千米,「米卡」最大射程50千米,兩者導引頭對5平方米目標的探測距離均為20千米,紅外制導的R-27中距導彈是為了增大對方幹擾難度,紅外制導的米卡」中近距導彈是為了便於後勤保障,理論上「米卡」導彈射程不足是弱點,但R-27中距導彈實戰幾乎是百發不中。

如果不論導彈效能,雙方以900千米的時速在相同高度相向飛行,蘇27SK戰鬥機在80千米外發射第一批中距導彈,44秒後導引頭進入自導階段,此時雙方相距58千米,蘇27SK戰鬥機發射第二批中距導彈,雙方相距50千米時第一批中距導彈擊中目標,雙方相距44千米時第二批中距導彈進入自導階段,蘇27SK戰鬥機發射第三批中距導彈,雙方相距36千米時第二批中距導彈進入自導階段,蘇27SK戰鬥機發射第四批中距導彈,全程共用87秒,其中2批遭遇目標,1批進入自導,1批處於中繼制導階段。

而「幻影」2000-5戰鬥機在相距50千米時才發射第一批「米卡」中距導彈,相距39千米時導引頭進入自導階段,「幻影」2000-5戰鬥機發射第二批「米卡」中距導彈,局面對蘇27SK戰鬥機相當有利,而且「幻影」2000-5戰鬥機由於發動機推力不足,導持續機動能力差,在規避機動中將很快耗盡能量,近距空戰將難敵蘇27SK戰鬥機,總的來說,蘇27SK戰鬥機電子器材較落後,「幻影」2000-5戰鬥機導彈射程不足,超視距空戰空戰中難免吃虧,勝負取決於雙方飛行員的訓練水平。

蘇27SK戰鬥機的引進使得中國空軍裝備水平得到改善,1998年至2006年中國利用俄方散件組裝了4個批次105架殲-11A戰鬥機,又從俄羅斯進口了28架蘇一27UBK戰鬥教練機,並針對蘇27SK戰鬥機的的缺陷開始研制全面國產化的殲11B戰鬥機,殲11B戰鬥機雖然全部采用了國產武器、發動機雷達及綜合航電系統,但也全盤繼承了蘇27戰鬥機的飛行效能缺陷,2000年中國還引進了100架蘇-30MKK戰鬥機,加上自行研制的殲-10戰鬥機在2006年後開始列裝,兩岸戰鬥機差距開始翻轉。

五:結語

到2024年,中國空軍在重型戰鬥機、重型隱形戰鬥機,戰鬥轟炸機,輕型戰鬥機的數量已經壓倒了美國空軍,質素,機齡還更上一層樓,再加美國海軍可動用航母和亞太基地群數量遠低於中國的空軍基地,出動速度和規模都處於絕對劣勢,中國在台海地區還有先天地緣優勢和寬大的正面和遼闊的縱深,美國空軍已經不是對手,而台灣空軍更不值一提了,而且僅有的幾個基地在解放軍遠端火力打擊之下起飛都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