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海馬斯、M1A2T即將抵台!台軍武備進入密集更新期

2024-10-26台海

摘要:近年來台當局為實作其「以武拒統」野心,大力投資武備更新和戰力提升,推動台軍進入武器裝備密集更新和接裝期。根據整理,自今年起到2027年,將會有海馬斯火箭炮、M1A2T主戰坦克、陸基「魚叉」導彈系統等美購武器和第二批「沱江」級巡邏艦、「劍翔」無人機等自產武器入列台軍。本文對未來幾年內台軍可能會新列裝的部份武器裝備及其情況進行整理。

關鍵詞:台軍,美國對台軍售,台海局勢

近期,台灣地區正就202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展開激辯。「預算案」中防衛部份支出創下歷史新高,總額達到6470億新台幣,同比增長7.7%,占台GDP的2.45%。在台海局勢緊張的背景下,台軍方一系列采購投資和裝備更新動作倍受關註,就台當局預算案及相關檔內容來看,自今年起到2027年台軍將進入一個武備密集更新和接裝期,涵蓋陸戰、空戰、海戰等各領域的一大批新式武器裝備將陸續交付台軍。

裝甲車輛部份

10月6日,社交平台中流出了美售台M1A2T坦克的照片,照片顯示有12輛該型坦克正乘軍用運貨列車被送往美國西海岸裝船,另有部份坦克被拍到由重型卡車在公路上運輸。據台訊息人士透露本批38輛M1A2T坦克將於今年12月份由長榮海運貨輪運抵台北港,並交付台陸軍裝甲兵訓練部等單位接裝。

M1A2T主戰坦克

台陸軍以「新式戰車計劃」名義編列405億2415萬新台幣跨年度預算,自2019年至2027年采購108輛M1A2T坦克,預計今年獲得38輛,明年獲得42輛,2026年其余28輛完成交付。其中已有14輛坦克已於2023年年底在美國交付,供赴美受訓的台軍人員使用。根據台軍原本規劃,采購的108輛M1A2T坦克將裝備台陸軍第269旅、關渡指揮部等單位,後因美方介入和台軍演習結果驗證,又確立了M1A2T一律部署於淡水河以西地區的要求,遂擬不再給關指部配屬M1A2T,而是將部署規劃調整為台陸軍裝訓部10輛,桃園機步第269旅一個連14輛,新竹裝甲第584旅六個連84輛。

其中,第584旅作為裝甲旅,其所轄三個聯兵營均為「戰車聯兵營」,各聯兵營均下轄兩個坦克連,即全旅在換裝前共有六個14車CM11「勇虎」坦克連,本次換裝中該旅所獲得的84輛M1A2T坦克足夠將原有CM11坦克全部替換,使第584旅成為一個「全M1A2T」旅,具備了較強的整體攻防能力。

而第269旅作為機步旅,下轄三個「機步聯兵營」,各聯兵營均只下轄一個CM11「勇虎」坦克連,本次換裝也僅能保證其中旅所轄其中一個聯兵營的戰車連能獲裝M1A2T,其他營的戰車連仍需繼續使用CM11,如此安排使得第269旅至少能憑借M1A2T坦克獲得一個作戰能力較強的「M1A2T+雲豹」聯兵營,供旅指揮官在攻防作戰中用作主攻矛頭或者戰役預備隊來調遣。

據稱台裝甲第584旅戰時將擔負寶鬥厝海灘「灘岸反擊」及台北港防禦任務。寶鬥厝海灘位於台島北部新北市林口區西部濱海公路附近,被台軍列為18處對手可能登陸的海灘之一,戰事爆發後該旅可能會依托桃園市較發達的公路網絡快速機動到寶鬥厝海灘附近戰位執行所謂「灘岸殲敵」任務。而機步第269旅接裝M1A2T的單位將是金龍營區聯兵三營,該營區位於林口區復興街第306號,戰時這個單位將負責林口區反機降任務,同時防堵對手利用高速公路由南向北進入台北市。

戰時台軍涉M1A2T作戰單位可能布勢如圖

除購置主戰坦克外,台還以「遠端精準火力打擊系統」名義於2020年求購了11套美「海馬斯」火箭炮,2022年「銳霆專案」失敗後,台改為增購「海馬斯」火箭炮18套,前後共計29套,兩次采購案還包含864枚火箭彈、84枚MGM-140導彈等配套產品。台軍方稱這批「海馬斯」火箭炮原定於在2027年前交付,後美應台要求做了相應調整,使得主要裝備可以在2026年前完成交付。據台有關人士披露,首批「海馬斯」火箭炮有望於今年年底登船赴台。「海馬斯」火箭炮屬於國際軍貿市場上較受歡迎的武器裝備,因其在俄烏戰爭中取得一定戰果而受到西方國家追捧采購,但其本質上仍只是M270式火箭炮的輪式版本,無法對台海戰事走向產生重大影響,被台方寄予厚望的MGM-140導彈也僅能在有美軍情報體系充分支援的前提下才能發揮一定功效。

艦艇部份

台軍近年來大量建造「沱江」級巡邏艦,給予其戰時打擊解放軍艦艇的厚望,被奉為所謂「海上不對稱戰力要角」。第一批七艘「沱江」級巡邏艦現已全部入列,第二批五艘後續艦已於今年開工,按規劃將於2026年下水。參考第一批「沱江」級巡邏艦慣例,可知該型艦艇從下水到入列一般可以在一年內完成,因此可推斷第二批「沱江」級巡邏艦也將於2027年前後交付台軍使用。據悉第二批「沱江」艦可能會調整艦載武器火力配置,將原本「8枚「雄風」二+4枚「雄風」三」調整為「4「雄風」二+8「雄風」三」。相比於「雄風」二型反艦導彈,具備超音速突防能力的「雄風」三型反艦導彈是台軍現階段更為倚重的「制海利器」。但因目前台海軍現役部份批次「雄風」二、三導彈的彈頭已經到期,台防務部門特地編列了24.7億多新台幣費用為「雄風」二、三導彈更換彈頭,以維持「雄風」系列反艦導彈的戰鬥力和妥善率。

台現役「沱江」級巡邏艦為「8「雄風」二+4「雄風」三」的配置

導彈部份

根據台軍人士近期披露,台防務部門準備在未來五年淘汰掉GDF-006型雙35防空快炮、20毫米防空快炮、陸基「麻雀」導彈等老舊裝備,而台軍未來野戰防空和要地防空的任務可能將由「毒刺」防空導彈、陸基「天劍」二型、NASMAS和「天弓」三型防空導彈擔負。2023年,美方援台百余套肩扛式「毒刺」導彈,開啟了雙方就便攜式防空導彈產品交易勾連的序幕。在所謂「總預算案」中,台防務部門編列了690億多新台幣用於采購2485枚肩扛式「毒刺」個人防空導彈和564具發射器。原本這批導彈規劃於2031年前交付台軍,但近期有台方人士披露美軍將於2025年就交付給台軍首批「毒刺」,數量為500枚,供台海軍陸戰隊、海軍艦艇、本島地面部隊和台「海巡署」(太平島駐防的「海巡署東南沙分署」)使用;而第二批1985枚「毒刺」將由台「中科院」組裝生產,並交付台陸軍各軍團和離島地面部隊使用。相關台方人士樂觀估計,「毒刺」導彈若由「中科院」在台自行生產,可以將其交付時間大幅提前,但台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近日又在台立法部門表態「目前沒有這個專案」,使第二批「毒刺」導彈入列時間再增添一分不確定性。

「毒刺」導彈已在美軍及其盟軍中服役多年,在國際軍備市場上也算不上新銳裝備,但其作為一款便攜式野戰防空導彈,在具備良好攻擊效能的同時擁有靈活性高,便於隱藏等特點。台軍原已裝備了同樣運用「毒刺」導彈的車載「復仇者」防空系統和半固定式雙聯「毒刺」導彈系統,但這些裝備數量較少,大多配屬台軍團炮群防空營和離島駐軍,僅能用於部份重點地區的布防,大多數台陸軍聯兵營所轄防空排/組實際上仍處於缺裝缺編狀態。此番台軍大量采購肩扛式「毒刺」導彈,有望補齊台陸軍防空單位部份編制缺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台軍各級地面部隊的野戰防空能力,迎合台獨勢力吹捧的所謂「打造刺猬台灣」構想。

台軍「東指部」士兵在屏東靶場試射雙聯裝「毒刺」導彈

台軍自去年起執行「海空戰力提升計畫采購特別預算案」,砸入重金不斷購買各型反艦導彈以提升其所謂「可恃戰力」,其中就包括向美求購400枚陸基「魚叉」反艦導彈,並同步購買了100台發射架、25輛搜尋雷達車及其他配套器材。台軍宣稱其購買的「魚叉」導彈系統具體型號為RGM-84L-4 Block II(U),射程超過124公裏,效能優於美軍現役型號,但必須指出的的是,「魚叉」終究只是一款基於上世紀70年代技術條件打造的亞音速反艦導彈,即使進行了一定技術升級,也無法突破今日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先進的防空反導體系,對我軍軍事行動的威脅程度可能還不及台方自產的增程型「雄風」三導彈。但台當局有自知之明,若只依靠自身導彈產能則必無法滿足台軍當前需求,這時「魚叉」導彈作為一款成熟產品其生產易交貨快的優勢便體現出來了,台軍可以透過「魚叉」導彈采購和「雄風」系列導彈自產兩者同步推進來實作其快速提升近海反艦能力的目標,由此可見這筆軍購交易具有相當重的「短平快」色彩。

「魚叉」導彈結構圖

近日,「魚叉」導彈專案首批裝備已經運抵高雄港,預計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入列。未來台軍計劃將「魚叉」導彈同陸基「雄風」系列反艦導彈一起納入新建的所謂「濱海作戰指揮部」編制下,企圖構建一個近海反艦打擊火力網,以迎合台當局「濱海決戰」美夢。據悉台軍「濱海作戰指揮部」將設立北、中、南、東四個打擊群,其中陸基「魚叉」導彈系統將被布置於台南新中丶左營軍港丶屏東東岸丶屏東埔墘及台東太平等地,以台南附近兩處發射陣地為例結合導彈射程分析,可知若按此部署其火力範圍可覆蓋澎湖列島附近海域,戰時可以阻擾我軍在澎湖、巴士海峽附近可能的軍事行動。

假定以新中靶場、左營軍港為「魚叉」發射陣位,其射程範圍如圖所示

無人機部份

無人機作為現代戰爭中的新質作戰力量,亦倍受台軍方關註和投資,近年來台軍各軍種結合自身需要積極推進各類無人機制造列裝。台防務部門本次編列217億多新台幣預算以「高高空無人機」名義向美購買四架MQ-9B無人機及兩座地面控制站。台空軍采購MQ-9B的動機系解放軍近年來位台島周邊積極開展的一系列戰備警巡對其機隊造成巨大後勤壓力和使用損耗,所以不得不采購具備長滯空時間和情監偵能力的大型無人機以應付解放軍行動。台空軍不僅寄希望於MQ-9B的精確制導彈藥攜帶能力以提高其空面打擊水平,還計劃將其並入Link-16數據鏈,妄圖在戰時實作情報即時共享,創造所謂「台美協同作戰空間」,協助美軍以遠端打擊的方式介入台海戰事。台方曾盼望美國能在2025年就先安排兩架MQ-9B抵台交付,但因必須依托美方場地訓練這一原因不得不調整為2027架全部四架完成測試訓練後再返台入列。

台海軍對於對海態勢感知也有較高需求,長期運用「銳鳶」無人機監控台島周邊海域情況,在本次「聯合利劍-2024B」演習中,台海軍海上戰術偵察大隊就運用其所屬「銳鳶」無人機跟蹤我方部份任務艦艇。但「銳鳶」無人機畢竟是屬於上世紀90年代技術水平的產品,被認為有電戰能力差、通訊效能弱、不能攜帶彈藥等弱點。為解決上述問題,台「中科院」在「銳鳶」無人機基礎上研發改進出「銳鳶」二型無人機。相較「銳鳶」一型,「銳鳶」二型最大航程從1200公裏增加到了2000公裏,遙控距離也從150公裏增加為300公裏,全負載滯空時間可達16小時,並具備武器掛載能力和短距起降能力,戰時可依托公路執行任務。「銳鳶」二型還搭載自動換頻高通量通訊系統及多頻多星導航天線,也強化了其抗幹擾能力,戰場存活率將顯著提升。

「銳鳶」二型無人機結構圖

「銳鳶」二型無人機近日已於台東太麻裏無人機機場完成作戰測評,還參與了今年年中的台軍「海、空精準彈藥射擊」操演,台「中科院」與配套廠商也已做好量產準備,當台島各方人士都認為該型裝備即將於投入量產時,出乎意料的是,台防務部門未將其納入2025年預算,這使得台「中科院」不得不叫停生產。據台媒報道,台防務部門是以「預算排擠效應」為由延後量產。結合目前台海軍正興資大搞所謂「國艦國造」這一背景來看,確有可能是因為「國造潛艦」等大頭專案擠占預算才不得不擱置其他專案。

但據台有關人士分析,包括「銳鳶」二型在內還有多款台「中科院」牽頭研發無人武器裝備均被台防務部門喊停,其中深層原因或系台當局與台「中科院」內部鬥爭的擴大化,尤其是顧立雄接任防務部門負責人以來,特地成立所謂督導小組放話要對院內成效不佳的業務線撤案裁員,「部院之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就是否采購相關情況,台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日前解釋稱「銳鳶」二型無人機透過作戰測評,缺失改善,「會納入建案沒有問題。」考慮到「銳鳶」二型系由「銳鳶」一型基礎發展而來,台相關工廠熟練掌握其生產制造工藝,因此即使明年才被列入預算也能在較短時間內裝備台軍。

相比於「銳鳶」二型無人機的命運多舛,早兩年投入量產的「劍翔」無人機的服役就相對順利。台軍方人士近日指出,「劍翔」無人機的量產將於明年結束,屆時可向台軍交付近兩百架「劍翔」無人機,目前已有部份批次產品先行交付給台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使用。據悉,「劍翔」無人機屬於反輻射攻擊無人機(也稱巡飛彈),根據載荷類別的不同,其主要分為「反輻射」型、「誘餌」型、「衛星定位攻擊」型、「目標影像攻擊」型四種型號,航程達到1000公裏,滯空時間大於5小時,巡航速度約為200多公裏每小時,俯沖速度達到600公裏/每小時,叫囂可對解放軍沿海的雷達站進行搜尋打擊。但對於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疲弱的台軍來說,要達成這樣的作戰目的非美軍全力介入幫扶不能實作。

結語

總的來看,台當局近年來堅持所謂「國防自主」和裝備外購兩條腿走路,一系列采購換裝動作具有以下幾種特點:

一,含有「保護費」底色。回顧歷次對台軍售,一系列專案標的金額高居不下,台當局揮霍台灣人民血汗錢去討好美軍工企業,建立與美國軍工復合體的利益紐帶並積極遊說,以此換取美對台當局更多且持續的實質性支持。

二,具有「短平快」色彩。「毒刺」導彈、「魚叉」導彈均是已在國際軍貿市場活躍數十年的成熟產品,M1A2T主戰坦克更是直接從「坦克墳場」拖出來的M1A2坦克基礎上直接改進而成。上述產品具有生產易、交貨快的特點,可以在台自產新式武器正處於產量爬坡期時盡快入列台軍並形成戰鬥力。

三,適當扶持本土軍工產業。對於「劍翔」無人機和「雄風」系列導彈等成熟產品,台當局給予較穩定的訂單以維持產業鏈存續發展並為其所謂「國防自主」目標填充內容,對於力所不能及的部份如「新一代先進防禦型戰機計劃」則理性放棄。

四,美對台軍售有所保留。長期以來台島記憶體在求購F-35五代戰鬥機等較新銳武器的聲音,但均被華盛頓搪塞拒絕。由此可見美國方面始終把對台軍貿當作「印鈔機」和牽制中國的政治工具,並在這組關系中始終處於主動。

五,迎合台獨勢力打造「刺猬台灣」構想。今年增購的「毒刺」導彈和已經裝備台軍的「標槍」導彈都屬於個人或者雙人即可操作的便攜式武器,具有隱蔽靈活和攻擊突然性高的特點,台獨分子妄想戰時利用這些所謂「一大堆致命、機動、精準的小東西」去以小博大殺傷解放軍的高價值軍事裝備,實作「不對稱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