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台陸軍18個旅,只有哪三個旅有一戰之力?有兩個是解放軍老對手

2024-06-13台海

大家都知道,祖國統一的行程是誰也不能阻擋的,當然,目前我們盡最大誠意爭取和平統一台灣,但絕不放棄使用武力。

筆者今天假設,如果真到了武力統一的那一步,那麽台灣當局指揮的台軍,將成為阻礙統一的絆腳石、攔路虎。

問題來了,台軍戰鬥力如何呢?有哪些部隊可以和解放軍一戰?

首先說說台軍的現狀。

台軍的兵力結構主要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和憲兵等四大軍種。總兵力約為21萬人,其中陸軍占大部份,約有14萬人,海軍和空軍則分別擁有約4萬人和3萬人。

除此之外,台軍還包括預備役部隊,預備役人數超過200萬,旨在戰時能夠迅速動員,增強作戰力量。

陸軍是台軍的主力地面作戰部隊,裝備了多種先進的主戰坦克、步兵戰車和火炮。

台軍的主戰坦克主要包括M60A3TTS、CM-11勇虎坦克和CM-12改進型坦克,總數約為1000輛。

這些坦克配備了先進的射控系統和防護裝甲,具備較強的機動性和火力打擊能力。

陸軍還擁有大量的火炮裝備,如M109A6自行榴彈炮、M114 155毫米牽引榴彈炮和M110 203毫米自行榴彈炮,總數分別約為200門、150門和50門。

海軍裝備包括多艘老舊的驅逐艦、護衛艦、潛艇和導彈快艇。主要艦艇有90年代美軍退役的紀德級驅逐艦、佩裏級護衛艦和光華六號導彈快艇。

台空軍裝備包括F-16V、幻影2000和IDF經國號等戰鬥機,總數約為300架。還擁有預警機、運輸機和直升機,為各類作戰行動提供了全面的空中支援和運輸保障。

近年來,為提升以武拒統能力,台空軍不斷提升電子戰和防空能力,裝備了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和天弓防空導彈,進一步增強了對空防禦能力。

從上面可知,台軍空軍飛機數量遠遠不如解放軍,海軍艦艇也十分老舊,一旦開戰,制海權和制空權將很快被解放軍取得。

今天筆者重點談談台軍陸軍,原因很簡單,台灣當局如果要以武拒統,必須依靠陸軍死守台島,等待所謂「國際援助」。

台陸軍分為三個作戰軍團,分別是第六、第八、第十軍團,每個軍團下設若幹旅級作戰部隊,分別是防衛指揮部、裝甲旅、機步旅。

此外,台陸軍還有相當於軍團級別的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下設航空特戰部隊和兩個航空旅。

這麽算起來,台軍能用於一線作戰的,一共有18個旅級作戰單位。分別如下:

第六軍團,主要負責拱衛台北,是台軍最為重要的主力軍團,不少軍團長都高升到陸軍總部或「偽國防部」「偽總參謀部」當正副主官。

該軍團管轄關渡地區指揮部、蘭陽地區指揮部、裝甲542旅、584旅、機械化步兵269旅。

第八軍團,駐防台南和台東一帶,管轄機械化步兵333旅、裝甲564旅。

第十軍團,駐防台中,管轄機械化步兵234旅、裝甲586旅,主要任務是充當台軍預備機動部隊,隨時支援南北。

台陸軍還有一支人數眾多的航空特戰部隊,擁有三個旅級建制,分別是特種作戰部隊、陸軍航空第601旅、602旅。

此外,台陸軍總司令部還直轄以下幾個地區及防衛指揮部:

駐防台灣東部的花東防衛指揮部、台東地區指揮部,駐防離島的金門、馬祖、澎湖、東引防衛指揮部。

F16戰鬥機墜毀在花東防衛指揮部基地

這些指揮部雖然級如同軍團,指揮長都是中將軍銜,但下設的部隊只有營、連建制,相當於旅級規模。

另外,台軍還有11個新兵訓練旅和18個縣市後備旅。

前者和解放軍新兵營差不多,屬於訓練入伍新兵的基地。後者相當於解放軍預備役,平時只有20—30名軍人在崗,戰時擴充旅級規模。

因此,這29個旅可以忽略不計,台軍陸軍一線部隊還是靠18個旅。

2018年以來,台軍推行所謂的「可恃戰力案」,即效法美軍,將所有指揮部、裝甲旅、機步旅的營重組為聯合兵種營。

聯合作戰營總兵力約380-450名,通常由4種不同的連組成,分別是坦克連、機械化步兵連、火力支援連、保障連。

1. 坦克連,通常有70-80名士兵,裝備約14輛主戰坦克

2. 機械化步兵連,通常有100-120名士兵,裝備約12輛雲豹步兵戰車。

3. 火力支援連,通常有約80-100名士兵,裝備,包括迫擊炮(如M120 120毫米迫擊炮),反坦克導彈(如陶式導彈系統),以及輕型火炮。

4. 戰鬥支援連,約70-90名士兵,提供營級後勤支持,包括維護、補給、醫療和運輸,裝備各種後勤車輛和裝備。

透過這種編制,聯合兵種營具備了較強的機動性、火力和後勤保障能力,能夠獨立或在更大的作戰編隊中執行多種任務。

不過,由於台軍管理不善,加上征召新兵入伍時間縮短至1年,因此筆者估計,所謂的「可恃戰力案」很可能形不成紙面上的戰鬥力。

當然,破船還有三顆釘,台軍作為規模不算小的軍隊,還是能挑出幾支能戰之軍的。

NO.1—關渡地區指揮部

大家別被所謂的xx指揮部的名稱給誤導了,以為其只是普通的司令部,實際上,關渡地區指揮部可以說是偽台灣當局的「衛戍部隊」。

關渡地區指揮部駐台灣新北市淡水區,號「虎嘯部隊」,前身是抗戰前夕國軍組建三大德械師之一的36師,再往前推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警衛第一師、警衛第二師

1933年9月28日,由陸軍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之一部在南京成立「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師」。當時下轄:第106旅、第108旅

1937年,36師參與淞滬會戰,配屬在中央作戰軍第九集團軍第七十八軍麾下,軍長由師長宋希濂中將兼任。

1937年12月,參與南京保衛戰,受唐生智節制,主要防守下關地區。

抗戰後期改隸第二十集團軍第五十四軍,主要屬於中緬戰場中國方面的作戰序列。

1944年,因中國抗日戰爭龍陵戰役戰績卓著,獲頒榮譽虎旗一面。

1946年,因國共談判裁軍協定下整編為「陸軍整編第三十六旅」,隸屬於陸軍整編第五十四師,並投入華東戰場,作為進攻膠東的國軍主力部隊。

1947年12月,參與萊陽戰役,36師整106團受到華野7縱和13縱總計4個師的圍攻,第106團團長胡翼烜率部死守十數日,最後僅17人突圍,

萊陽一役後重建第106團,因陸軍整編第五十四師主力北調,故轉隸陸軍整編第四十五師,守備青島。

1948年11月,恢復國民革命軍第36師之番號,隸屬於由陸軍整編第四十五師恢復番號後的國民革命軍第五十軍。

1949年6月,參與青島大撤退,撤退至廣東。10月下旬,參與廣東戰役並遭到解放軍第四十三軍重創,師長李成忠被俘,殘部隨陸軍第五十軍撤退至海南島。

1950年海南島戰役戰敗後,36師隨陸軍第五十軍撤退來台灣。歷經改制之後成為關渡地區指揮部。

關渡地區指揮部在編制上擁有2個機械化步兵營、2個聯合兵種營、1個炮兵營,而關指部直屬管轄的部隊亦有本部連、通資作業連(通訊資訊)、保修連(後勤維保)及工兵連。

而其他擁有聯兵營的旅級單位皆僅有下轄4個作戰營,可以說,關指的編制大大增加了。

因編制特性與任務重要性,關指部的指揮官為少將編階擔任,外加兩位上校副指揮官、上校參謀主任與上校政戰主任各一名。

同時,關指部也肩負了大台北地區低空防衛任務,因此關指還指揮第21炮兵指揮部,配屬復仇者導彈連及蜂眼雷達車連,協助抵禦如無人機等的低空威脅。

在防區部署上,關指部扼守淡水河口,鞏固四面環山的台北盆地,另外亦包含台北港與基隆北海岸一帶,特別是後者台北港,更是連續近年台軍演習的重點防衛專案。

NO.2—機械化步兵333旅

這支部隊的前身,就是號稱「打不死的小強」的52軍2師,代號「埔光部隊」

1924年10月12日,於廣州黃埔軍校編成教導第一團(其中該團第二營為現在第三三三旅的前身)。

1925年春,教導第一團在第一次東征淡水、棉湖、興寧之後,與教導第二團合編而成黨軍第一旅(旅長何應欽)。

1925年8月,黨軍第一旅與教導第三團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一師(師長何應欽)。

1926年5月第一師在廣東潮安與粵軍第十四師(師長馮軼裴)互換兩個團,其中教導第一團與第十四師第四十團對調。

1928年10月於安徽蚌埠,第十四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師(師長顧祝同)。

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於鹹陽編成,旋移防河北保定隸屬第一戰區,軍長關麟征。下轄第二師,師長鄭洞國;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

1938年,第二師隨軍部轉進至魯南,參加徐州會戰,在台兒莊戰役中表現出色。

2師老師長—鄭洞國

1940年秋天,日軍進駐法屬越南後,第五十二軍第二師調防雲南南部,防止日軍攻擊滇南。

1945年由滇南駐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1946年從海防由美軍船運秦皇島,經長城攻入東北,占領沈陽。

1946年10月第二師與東北民主聯軍在摩天嶺血戰,開啟進軍安東的門戶。

1948年10月31日,遼沈會戰中,該軍南下營口進行敵前海上撤退,大部份成功轉進至葫蘆島。

1949年5月上海戰役期間,第五十二軍於月浦之戰與解放軍三個團交戰,戰役後期轉進至台灣。

在「可恃戰鬥專案」中,333旅重組為3個聯合兵種營和1個炮兵營,旅長是少將軍銜。

333旅作為台軍七大打擊旅(即四個機械化步兵旅和三個裝甲旅)之首,是核心地面作戰部隊。

該旅駐防於台灣中部戰略要地屏東,其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守衛台灣本島中樞區域的關鍵力量。

在歷次軍事演習中,該旅多次表現出色,充分展示了其高度的機動性、強大的火力和嚴密的組織紀律。

在「漢光演習」中,該旅以快速反應和精準打擊著稱,成功完成多次復雜地形下的機動作戰任務,展現了其在多樣化作戰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在「聯合登陸作戰演習」(俗稱小漢光)中,該旅出色地完成了海陸協同登陸任務,顯示了其在兩棲作戰中的卓越能力和協調作戰的默契度。

有一點可以證明該旅在台軍中的地位,2023年7月,台軍派出兩個營前往美國接受訓練,其中有一個營就是333旅新組建的聯兵營。

NO.3—裝甲第564旅

和前面兩個擁有赫赫歷史的部隊不同,裝甲第564旅的前身,是國軍撤台後才組建的。

1954年5月1日,國軍於台灣省新竹縣湖口鄉成立陸軍裝甲兵第一師,部隊代號「少康部隊」。

這支部隊成名是在21世紀。自2010年起,台灣當局組織多次裝甲對抗演習,該部成績都名列前茅。

2012年11月3日至9日,台軍進行「長泰十七號」操演,主要演習台北地區的坦克作戰,裝甲564旅擊敗了裝甲586旅。

2017年10月30日,台軍進行「長青十六號」操演,主要演習台南山地作戰,該部擊敗了機械化步兵第269旅。

由於該部的卓越表現,台軍在2019年試行聯合兵種營改革時,該部是首批改革單位。

2020年1月15日,裝甲564旅剛整編成軍之聯合兵種營執行反「斬首」作戰演習,偽台「參謀本部」稱贊其「一個營就能作戰」。

564旅連續參加多年「漢光演習」,旗下多支部隊都曾獲得象征戰力最高榮譽的「金戰車獎」。

作為台軍改革的試點單位,該部聯兵營編制非常充實,而且支援部隊異常強大。

裝甲564旅的聯兵營,下設一個戰鬥支援連、兩個火力支援連、一個機械化步兵連、戰車第一連、戰車第二連。

算下來,這個旅的聯兵營,擁有28輛主戰坦克,14輛雲豹步戰車,12門自行迫擊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火力支援連,除了一個傳統的由12門自行迫擊炮組成的火力支援連外,還增編一個由反裝甲導彈排、刺針導彈排、遊動炮兵排組成的火力支援連。

此外,聯兵營營部還增編海軍、空軍、陸航聯絡官,還擁有一個無人機作戰排。

難怪偽「台軍參謀本部」吹噓說:裝甲564旅一個營就可以獨立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