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回歸「九二共識」及重新開機兩岸對話協商機制:以ECFA為例

2024-06-07台海

自賴清德「520講話」提出「新兩國論」路線以來,兩岸關系螺旋敵意陷入惡性迴圈,5月31日大陸公布中止此波涉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134項稅目產品關稅減讓措施,自6月15日起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大陸此波對賴清德當局反制,若台灣方面未有具體改善,未來恐將促發一系列政軍外經政策反制,產生多層次連鎖效應。

這本應屬政策可預測範圍內,大陸運用經濟反制,其最終目標不外乎是希冀發揮遏制嚇阻效應,其政策目標訊息相當明確,即希望賴當局放棄「台獨」立場、「新兩國論」路線,回到「九二共識」。因此,運用經濟工具讓台灣民眾具有明顯而立即感受,可促發台灣社會公共領域政策辯論。

首先,「蔡規」難賴隨,蔡英文無法重新開機對話協商,賴更難。無庸置疑,蔡英文主張所謂「維持現狀」,宣稱依據台灣地區「憲政」規定及「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蔡規」已無法完全應對大陸的新經濟攻勢,更遑論賴清德宣稱「新兩國論」。「蔡規」並未完全獲「賴隨」,且賴對比陳水扁、蔡英文兩岸路線更為強硬激進及挑釁,大陸必然采取更強勢反制。

其次,從取消部份到全面則連鎖效應更加強烈。賴清德堅持采取一邊倒的「倚美抗中」路線,而非「和美友陸」戰略,致使兩岸在政治外事經貿社會沖撞其強度更加升高。無論是既往暫時輸入的農漁水產品、12稅項石化業及134稅項產品,對台農漁業者、中小企業、傳統制造業者,其沖擊難以避免及無法樂觀。

前述134項稅目產品關稅減讓措施,涵蓋石化、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運輸工具等傳統制造業,若是兩岸關系持續惡性迴圈,ECFA早收列表539項免關稅專案,扣除先前12稅項石化產業及現134項傳統制造業,剩余393項皆可能被中止關稅減讓,若從中止一部份到全部,其沖擊層面也就更為廣泛。

再者,兩岸限制性及歧視性貿易公平對待爭論。台灣從ECFA獲致關稅減讓優惠,既可免繳關稅降低經營成本 ,也可提升產品的有利競爭,台灣從大陸獲得相對利多。ECFA中大陸對台降稅產品為539項,台對大陸降稅產品僅267項,截至2023年底台灣出口大陸累計享受ECFA關稅優惠減免,大約101.01億美元,大陸對台釋放政策優惠及誘因機制。

但長期以來,台灣卻單方面對大陸2509項產品出口采取限制性,及歧視性貿易障礙及保護措施。大陸視此為違反ECFA規定,應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規定。

最後,漸進式的融合促統及和平統一目標。大陸對台政策強調兩岸融合,重視「三中一青」及「一代一線」,焦距於「兩岸一家親」及「兩岸命運共同」意識建構,打造民族經濟及文化共同體。同時,對待在大陸的台生、台師、台幹及台商,給予生活、學習、就業及創業方面同等待遇措施,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創造融合促統、融合漸統擴散效應,以達成融合和統目標。

ECFA是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所簽署,實施中如產生問題可透過兩岸協商予以妥善解決。本來建置ECFA機制可讓企業根留台灣、出口大陸,為台灣經濟持續成長貢獻力量。

ECFA項下產品關稅減讓,若隨兩岸關系持續惡化到最後全面中止,若台灣向大陸出口再下降4至5%,台經濟恐將陷入衰退危機。

大陸在兩岸經貿的惠台政策,往往被民進黨當局標簽化為「名為惠台、實為利中」,無論是既往「惠台31條」、「26條」及「農林22條」措施,或被視為「統戰」措施或稱為「養套殺」政策,甚至抨擊「介入台灣地區選舉」。無庸置疑,即使原本純粹是兩岸經貿議題,也會被染上夾雜政治動機的質疑。然正本清源是,台灣產業發展有賴兩岸和平為基礎,回歸「九二共識」,以加強兩岸間溝通協商,建立有效的對話協商管道,方為當務之急及重中之重。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柳金財 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暨澄正書院主任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