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第1073集、回看公事所(七)

2024-07-15台海

汪明生

1990年代是台灣由向外向上發展開拓終究不得,轉而向內向下質變異化的方向轉折。1998年先於全台的地方與2000年出乎預料的全台政黨輪替,致使兩岸交流中止,直至2008年起的發展態勢已然此消彼長。在微觀層面則是一路以來的市場開創與績效掛帥也隨之以人情世故與利益派系取而代之,乃至在南台灣的各種體制與大學校園內,由於特定政黨的勝選執政,也就逐漸成了藍消綠長、形式程式、察言觀色、人雲亦雲、權錢置換的俗世場域。

這段期間的各班學生尤其官員,大概都還記得不時的發自內心的提醒共勉:身體健康,家庭和樂,工作平安,有空讀書;也就是說:上班千萬不要太認真,開會千萬不要多講話。如此努力不懈堅持多年之後仍然難以避免的無奈倒退,正是對應了多年前曾經巧遇結緣十年的好友提示,在傳統社會封建醬缸的官場文化中,同流合汙不可取,不同流合汙不可得,庶幾求取同流不合汙的心安而已。

2002年與2006年的兩次地方選舉,皆由黃俊英老師代表藍營出戰,由於堅持關註社會面向站在選民這邊,對於複雜爭議的政治選舉自忖不宜涉入,陣營中則有許多熟朋友積極投身,尤其是在差距極近的第二次選戰中,事後傳出最後關頭勝卷在望下由於分搶位子已然內訌。所謂民主數人頭,大學搞下來校園也不例外,令人感慨遺憾的是,連公事所也都難以避免地劣幣驅逐良幣。原本儒家標榜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人心世道浮動放眼滿目瘡痍之下,幾乎很少出門遑論聚會宴飲。倒是幾經波折重重考驗後,自認已經掌握的運作心法:辦大事無需人多。

後來回顧政治社會學中的經驗學理,這些刻骨銘心的變動轉折,即係在社會層面自菁英領導(elite directed)而至導引精英(elite directing),與政治層面自黨派動員(party mobilization)而至認知動員(cognitive mobilization)的過程,這也就是選舉實戰中所謂的阿貓選阿貓,阿狗選阿狗。講到底,民主政治的良窳還是取決於人口結構與選民素質,歸納演繹下的知倒是不難,而錯過訓政階段的公民養成,與兩岸市場始終不開的疊加困境,才是災情慘重死水一攤的根本原因。

反求諸己之下,倒可致力於微觀層面的種種探討。IIT的實驗發現與學理詮釋中,有一項是意義恆定(meaning invariance)。也就是對於受測者而言,在考量多方面因素以評估例如民生發展的整體滿意與可接受程度時,某一特定面向的訊息(例如對應身份地位的社會)與不同的其他訊息(例如對應所得財富的經濟,與對應主權安全的政治)一併考量時,直覺經驗上應該彼此之間會相互牽動而導致改變。然而實證上的發現卻是,對於同樣的受測者與相同的評準而言,原本的基準訊息在與不同的其他訊息一併考量時,可能在相對重要性(心理權重)上有所不同,然而其主觀意義(心理尺度)卻大致維持不變。字面上的意義恆定,其實在仔細觀察與沈澱反思下,可以理解為即是本性難移。

其延伸解讀即為,以同樣的一個人而言,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與不同的人相處共事時,對於經濟面向的金錢財物、政治面向的權力掌控、與身份地位的社會面向的取捨評估與內心世界,雖然不易直接觀察了解,卻可大致一方面經由互動相處的實踐觀察中探究掌握,一方面則可以較為科學精準的學理模型界定衡量評估預測。此即所謂的雖然人心隔肚皮,然而卻是日久見人心,並且在此民智已開人心牽動的當前社會,成為包括人機工程與人工智能等所有議題的核心關切。

一路以來在探索與實踐公共事務管理的路途中,曾經與許多相關的學科領域有所接觸,一方面拓展了眼界認識,不斷來回檢視取徑其中,一方面深慶有此平台,得以一心一意耕耘播種。首先就是一開始在學校服務單位的企業管理,其議題導向理論實踐即知即行的慣性思維與組織文化,感覺很是難得十分契合,然而效率至上乃至物質關註的價值追求,卻又不敢望其項背。有緣結識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寫得一手好詩的尤克強院長倒是少數的例外,曾經應邀到新創不久的EMBA公共事務管理組授課,才知道全台最早的該學位並非是在台大。並且經由轉述親自訪談的認識,也才了解到學界詬病頗多的李遠哲院長,原來只是天真熱情,倒並不是那麼的惡質。

至於曾經接觸過的環境工程與都市計劃等領域,由於專業性強也就沒有深入。然而後來看到的發展趨勢與議題走向,也是隨著社會的本土變遷與國際的潮流方向,而愈來愈走向以人為本。而與公共事務管理本係同根同源的公共行政,兩者的基本區別在於前者的主體是感性溫度的民間社會,而後者則是體制嚴明的政府法治;而自2024年台大在原本政治系的基礎上成立了公事所,可謂台灣已經完成了派典轉移,進入了公共事務時代。

至於兩岸交流的學理對應,本來係為基於國際關係主權和平的兩岸關係。然而隨著台灣的質變異化與大陸的發展崛起,近來已有台灣問題純屬內政的說法,這倒是與對應內政民生發展的公共事務不謀而合。經濟發展導致政治民主,民主政治不利經濟發展,若要兼顧二者的不二法門,即在社會面向的公共事務。而台灣經驗中的實踐挑戰,就在於愈來愈多的台灣同胞能否由私而公、化暗為明、表裏如一。至於大陸則已進入深化改革階段,和平統一偉大復興的主張,是以城市地區民生發展民間產學聯手台灣,還是久拖不決夜長夢多一代又是一代,似乎正在考驗著兩岸的中國人。

【欲知後續 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