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體育

角色球員眾多,為何他獨領風騷?

2024-10-14體育

丹尼·格林無奈退役,告別籃球生涯

丹尼·格林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了他的退役決定,我瞅了瞅他的小作文,感覺就像是個在三流電影節上捧了個獎的演員,發表的那種三流獲獎感言:「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的我。」這「今天的我」究竟是怎樣的呢?可能是等了快一年,新球季即將開始卻無人問津,最終認清現實,下定決心退役的那個「我」。如果是這樣,他是不是在對所有人都陰陽怪氣?

不過,據我所知,丹尼·格林其實是有那麽一點幽默感的,只是不多,而且他可不像是在開這種玩笑。盡管確實有不少人不再關註他的動態,而這個決定很大程度上是外界因素的結果。但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時刻:2009年總第46順位的新秀丹尼·格林,結束了他長達15年的NBA職業生涯。

至於那些外界因素是什麽,格林在自己的播客裏說了更多的話,比他在社交媒體上的小作文來得更加真誠。他說自己已經有一年沒打球了,身體恢復的情況未知,但最主要的是,他已經36歲了,失去了當初的激情和動力,那些想要證明自己還能行的想法也消失了。這聽起來很像一個寫了15年球評卻沒有賺到多少錢,漸漸失去約稿機會的中年作者所說的大實話。

丹尼·格林:冠軍拼圖與3D球員典範

嘿,你知道嗎?這15年裏,丹尼·格林可是輾轉了6支球隊,從騎士到馬刺,再到速龍、湖人,最後去了費城和灰熊。在這期間,他可是作為球隊的頭號主力,幫三支球隊各拿了一個總冠軍獎杯,那三家分別是馬刺、速龍和湖人。整個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只有4個,格林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三個是約翰·舒利、羅拔·荷莉和勒邦·占士。

在總冠軍的紀錄上,還有個特別的事情。北卡這所籃球名校歷史上只有3個人同時拿過NCAA和NBA的總冠軍,而丹尼·格林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兩個家夥是占士·禾菲和邁克爾·喬丹。

至於馬刺,他們沒有實作過兩連冠,但格林卻做到了。這哥們兒在3D球員中可是樹立了一個標桿,他的三分球準得嚇人,生涯平均每次出手能進4.2個三分,三分命中率高達40%。搶截數據雖然一般,但封阻可算是他的亮點,生涯封阻數量在後衛歷史排名前十,這在後衛中算是挺難得的。

說到三分和防守,三分好理解,但防守就不好說了。在後衛中,格林的搶截數據其實不算突出,封阻倒是能算個亮點。但封阻多就代表防守好嘛?這個問題可就有爭議了。比如,卡特職業生涯蓋了888次帽,按理說應該是在歷史後衛中名列前茅,但你沒聽說過有人誇他防守有多出色吧?

格林:防守有名,榮譽稀缺

格林這家夥,防守能力挺出名的,就是拿不到啥榮譽。整個職業生涯裏,就只進過一次最佳防守陣容第二隊,這評委的口味真是有點獨特。其實,這事兒挺奇怪的。在NBA大數據還沒那麽發達的時候,最佳防守陣容更像是基於印象來評選的。所以,只要你有防守的名聲,進入這套陣容就比較容易。

至於格林的防守水平嘛,有人用一種很客氣的說法來形容:「他防不住頂級球星,但這點並不重要,因為他從不輕易放棄,這種精神值得稱贊。」這話聽起來有點繞,就像是在誇一些領域裏的明星選手,他們在粉絲心中有不錯的評價,但格林並不是那種明星級別的球員,所以我就不再多說了。

格林:優秀防守體系的關鍵零件

哎呀,你知道嗎?其實除了格林在某些特別年份的數據能真實反映他的防守能力之外,咱們還能從那些業內大佬們的評價中側面看出他的厲害。比如說,2019年占士誇格林是「超級聰明的防守專家」,波波維奇說他是「防守基礎紮實,決策準確」,李安納更是直接點名,說格林在幹擾投籃這方面特別牛,「當我故意逼對方突破時,他總能及時補位」。禪師菲爾-積遜也贊不絕口,說格林在防守端「執行力驚人」。居里也說了,格林是他生涯中遇到過的最難纏的外線防守者之一,「他擅長透過觀察對手習慣動作來預判」。

這些評價,其實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優秀的防守體系就像一套精密的機器,每一塊零件都要完美配合。格林就是那種能在這種機器裏發揮關鍵作用的人。在馬刺早期,他像是鄧肯和李安納防守鏈上的外線支援;到了後期,他又成了李安納和緩慢內線群下的籃下保護者。2019年總決賽的Box-1防守策略,還有2020年湖人的雙塔防守體系,雖然功能不同,但他都能無縫對接,最後,這四次奪冠,也算是對他實力的一種認可吧。

格林難以顯著提升球隊防守

但如果球隊的防守本來就像破篩子一樣,再把格林塞進去,那就不太能凸顯格林的強項。比如在2020-21賽季的費城76人隊,主教練道格·李華士給格林安排的隊友通常是恩比德、西蒙斯、托哈、小居里,或者是西蒙斯、史葛、托哈、小居里這樣的組合。格林作為費城的正選球員,在他的前幾套陣容裏,基本上都是配上了小居里和托哈。李華士這麽安排我都能理解,但問題在於,不管格林怎麽努力,這種體系下他的防守提升可能並不明顯,也就是說,他即使做得很好,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球隊的整體防守表現。

格林:三分高手與波波維奇哲學的完美結合

關於格林在三分上的表現,那簡直就是輕松愉快的事情,他整個生涯都在主打三分,特別是在大多數賽季裏,他的三分出手基本都靠隊友助攻,助攻率高達90%甚至95%。有時候我會拿黃思靜的投籃和格林比較,但黃思靜偶爾會自己持球來個後撤步三分,而格林則是純粹的無球射手,當然了,我想像馬刺或者其他他效力過的球隊的球迷們,應該也希望他能保持這種純粹。

波波維奇的籃球哲學就像是一首魔咒,那就是進攻時要麽三分,要麽上籃,其他的都不做。這話聽起來就像是和三分線過不去的老帥說的,但實際上,波波可是我們見過的最懂得與時俱進的教練之一。他從不抗拒潮流,早在勇士隊之前,他就從德安東尼的太陽隊那裏吸取了不少經驗。格林可以說是波波治下馬刺隊轉型的標誌性人物之一。

對於格林個人來說,他的巔峰期正是在這個階段,尤其是在2013年的總決賽前五場比賽中。在這五場比賽中,格林的每場平均得分依舊領先全隊,投進了25個三分,打破了雷·阿倫在2008年六場比賽中投進22個三分的紀錄,創下了新的總決賽三分球紀錄。而且,格林在這五場比賽中的三分球命中率高達65.8%,遠遠超過了雷·阿倫當年的52.4%。

歷史轉折與角色定位:格林的關鍵時刻

哎呀,要是這系列賽是五局三勝制,或者說那場比賽沒到最後一刻雷阿倫那個神仙三分,歷史恐怕得翻篇了。熱火三巨頭的組合會不會被誇上天,我們今天寫格林退役文章的時候,還能多添一句「拿過總決賽MVP」的榮譽,稿費說不定都能多賺幾個字呢。

不過,這世上哪有如果這回事啊?一句稿費就是一句稿費,要在這上面找深意,只怕很難。要說最能體現的,大概就是降低了FMVP的分量,讓2022年前的居里的粉絲們又多了一個安慰的理由。就算事情真的這樣發展,格林在我們心中的整體形象,恐怕還是那個典型的配角角色。

現實無情地證明了這個評價。2013年總決賽最後兩場,保殊對著記者說:「不會再讓格林得到那麽多空位投籃的機會了。」

到了G6加時賽最後1.9秒,馬刺落後3分,輪到他們有人挺身而出,用一記關鍵進球扳平或反超比分。但這次機會,本來是為格林設計的,結果卻被保殊封蓋了。

這一年最後兩場總決賽,格林的表現分別是7投1中拿到3分,以及12投1中拿到5分。

格林的三分球與好運

哎呀,你懂的,格林這哥們兒,雖然三分球能到四成,挺準的,但是要說他是個無敵的神射手,那可不一定。有時候咱們看比賽,或者賽季間對比一下,甚至季後賽不同階段,他的表現都不那麽穩,就像是名字起錯了,但外號卻挺對味。

中文球迷給他的外號,從「鐵林」變到「張鐵林」,再到「張繼科」,這背後其實是有道理的。你看,NBA歷史上能打滿15個賽季的球員,連9%都不到,這得有多大的能力和多好的運氣啊!咱們說說丹尼,他的能力咱們都知道,接下來就是聊他的好運了。最大的好運嘛,當然是健康,直到2022年,他在35歲前一個月,被隊友恩比德壓到了左腿,結果前十字韌帶和外側十字韌帶都斷了。

為了提高在各種情況下接球投籃的準確性,格林可是下了不少功夫,據說還用上了體操運動員的訓練方法,連站位、跑動角度、身體擺動、手臂擺動這些細節,都要練得爐火純青。問題是,他練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隊友們卻在偷偷練摔角,想找個機會讓裁判吹哨。當然,練摔角的人是不是考慮到自己這麽壯實去擦地板會不會不小心壓到什麽,那就不得而知了。

格林的逆襲之路與刻苦精神

格林的投籃技巧,真是下了大功夫,從平衡性訓練中就能看出來。這哥們兒,一開始是個次輪秀,頭兩年在騎士和馬刺都吃癟了,三分球命中率只有30%左右,一般人可能覺得他前途堪憂,甚至差點去了歐洲聯賽混飯吃。但到了2011-12賽季,他的三分命中率直接飆到了43.6%,成了馬刺隊裏的正選。你得知道,他為了這成績,背後的汗水可沒少流:每天提早兩到三個小時泡在訓練館練球,三分球練到吐,高中時就天天扔1000個三分球,到職業後這個數量只會更多。

性格方面,格林也是個狠角色。他曾經說過,第一次去馬刺的時候,可能表現得太冷靜了,沒表現出那種急切想要證明自己的態度。結果,他被馬刺裁掉了。這時候,他主動給波波維奇打電話,懇求再給他一次機會,表示自己願意做任何事,哪怕是遞水遞毛巾,他都願意。我不知道格林當時是不是真的眼含熱淚,但我能理解,要是有人給我這麽個機會,我也會毫不猶豫地答應,哪怕能變成百萬富翁,我也願意。現在只差一個波波維奇的電話了。

努力與成功:格林的故事與啟示

這事兒挺簡單的,說「我願意」就像是敲門磚,你拿著它,有的人會開門,有的人不會。但你不拿,誰都不會給你開門。再給你一次機會,也只是開始,格林後來幹的事兒,才真正讓他的職業道路繼續下去。我見過不少在職場上擺出各種姿態的人,給你機會,你才發現,他們可能只是做了一個花架子。

格林說過:「你不一定得是最棒、最強的球員,只要一直努力,好事自然就會來。就像你去不了月球,但努力的話,你能達到的高度也不會太差,我就做到了。」

對那些還沒真正踏入社會的中學生來說,這話足夠激勵人心,作為一篇退休紀念文章的結尾。但對那些已經經歷了很多事的中年人來說,關於這個「最好的案例」,我們心裏可能都有點疑惑。畢竟,努力後好事不一定能來。格林打破了這種可能性,得到了他現在的生活,我們為他鼓掌,但如果做不到像他那樣,也沒什麽可羞愧的。畢竟,萬有重力是個客觀規律,大多數人的努力,都無法讓月球更近一些,一輩子也只能在地上生活,大部份時間能站得直,而不是趴著,也算是一種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