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7日(台北時間),美國籃球運動員高比·拜仁因直升機事故遇難,終年41歲。
起初,互聯網上還是一片哀悼之聲,但很快,隨著百度貼吧 NBA吧的一篇「一支美味的小布丁和復活高比你選擇哪一個」的貼文發出,整個網絡仿佛被觸動了開關一樣,迅速衍生出無數調侃、戲謔高比逝世的梗——諸如「扣1送小布丁」、「烤焦了」、「冰紅茶」、「耐摔王」、「牢大」等。
時至今日,不止簡體中文互聯網,即使在英文互聯網上,提起高比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嘴角上揚,高比地獄笑話似乎已然脫離了亞文化的概念,近乎成為一種習慣。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西河認為是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擴張文化的反感 ——反擴張文化。
討論任何社會現實話題,都務必先對話題做明確定義,所謂 「反擴張文化」,是指人們在面對一種小眾文化的無序擴張時,出於反感而對該文化進行解構與反擊。
這其中的核心在於 「無序擴張」。
譬如涉嫌刑事犯罪的名人中外各國都大有人在,逝世的也不少,並沒有很多人揪著他們一直嘲諷;在賽場上肘擊過對手甚至隊友的籃球運動員更是不計其數,也沒有任何一位的負面影響力達到高比這種程度。
為什麽呢?
因為這些公眾人物並沒有大量的 「科密」在其逝世後不斷聚集哀悼,更沒有互聯網平台上雨後春筍般的懷念影片。
祭奠、感懷某一位逝者是一種小眾文化,任何人都無權幹涉,即使是一位十惡不赦的罪犯被槍斃了,他的親朋好友也有資格聚集起來為他悼念。但問題是,當這種小眾文化逐漸膨脹、擴張起來,尤其是混亂無序地在其他小眾文化論壇、影片裏出現後,人們就本能地產生了抵觸和厭惡的心理。
恰逢其時的是, 2020年正是疫情時期,人們被關在家裏本就無事可做且一肚子怨氣,瀏覽網絡文化產品時陡然遇到這種不分場合的擴張,於是反對高比悼念者的行為就自發開始了。
反擴張文化一旦形成,嘲諷的物件就從具體的批判某人轉向了對該擴張文化群體的所有人,人們其實壓根兒就不關心高比該不該坐牢、肘擊力度強不強,這些都只不過是用來攻擊懷念高比群體的手段罷了。人們真正關心的就是科密們的反應 ——「高比地獄笑話之所以能繼續玩下去,就是為了看高比真正的粉絲急得跳腳的樣子」,假如某一天真正關心高比的人連一個都沒有了,這種梗也就很自然地玩不下去了——畢竟反串的樂子人終究不會一直自娛自樂下去。
同樣的案例當然少不了愛坤,網民們真的在意蔡徐坤如何麽?當然不,人們嘲諷 「鴿鴿」、「籃球和雞」都是為了挑逗蔡徐坤的粉絲,看他們「破防」、生氣的樣子並以此為樂,而之所以如此,也是蔡徐坤的「飯圈」無序擴張的結果。
真正關心【只因你太美】的音樂性與藝術性的人,怕是沒有幾個,甚至就連完整聽完這首歌的人應該也很少 ——至少西河就沒聽過。
包括前幾天的京東楊笠事件,人們真正批判的物件其實和具體的個人沒有太大關系,核心矛盾都是指向其所代表的社會群體,西河可以確信,除了脫口秀,相聲、小品、影視、動漫等文化產品裏一定還有更多更嚴重的涉及性別對立的言論,但它們都沒有 「普信男」這三個字無序擴張的程度大,所以這句話以及楊笠和其所代表的群體才會成為網民的批判物件,當然楊笠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影響力都遠不如上述兩位了。
但當這樣的反擴張文化運動 「成功」之後,互聯網上沒幾個真正緬懷高比的人了(就算緬懷也很少發網上),那麽此時玩地獄笑話梗的人本身就代替了此前科密們的生態席位,成為了新一輪無序擴張的小眾文化:因為此時更多的人是無意識的跟風玩梗,這些人不分場合的玩梗也是無序擴張,一樣冒犯了其他網民。
論述到這裏,大家應該發現了反擴張文化先天存在的兩個弊端 ——如何精確定義文化擴張的「無序性」,以及小眾文化個體性與集體性之間的矛盾。
任何一種文化,要發展,就一定會吸納新人並向大眾開放,而每多一個人加入該文化圈子,都是該文化的一次擴張,因此文化其實只存在兩種形態 ——擴張與消亡。
那麽,怎樣判斷一種文化擴張時是 「有序」還是「無序」呢?
西河記得很久以前 B站、BBS論壇等文化社區的使用者們都持有一個共識——小圈子文化是應該得到保護的,外人不可以用自己的評價標準進入幹涉。
原因也很簡單,與大眾文化相比,人數更少的小圈子文化是極其脆弱的,如果放任大眾文化隨意侵占小眾文化的土壤,那麽人類所有的亞文化、小眾文化都必然消亡。
因為以全人類的尺度判斷,任何文化都有可能淪為 「小圈子」,亞洲人、非洲人、歐洲人哪一個都不能代表全人類;同樣的,在中國文化內部,漢族、藏族、滿族哪一個民族的文化也都不能代表全中國。以此類推,任何文化都會由於「不夠大眾」而淪為更小尺度的「小圈子文化」。
所以,人們為了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保護人類發展過程中湧現的文化瑰寶,就必須確立一道邊界,小圈子文化的人只要不觸犯法律,就應該允許他們在圈子內部做一切事情,所謂 「圈地自萌」,因為公民本就法無禁止皆可為。
有人會問,圈子外的人用自己的評價標準去批判他們,也沒有觸犯法律,也是法無禁止皆可為,憑什麽不允許人們這樣做呢?這不是雙標嗎?
是的,這的確是赤裸裸的雙標,但人類社會本就是雙標的,一種觀點、一條法律甚至一個道德,其形成的原因都是為了解決實實在在的現實問題,而不是哲學意義上的正當性和純潔無瑕性 ——當然這也是我們人類需要後天不斷追求的目標。
現在討論不同文化圈層在擴張時的碰撞問題,西河認為也該遵循此前對不同文化社區的保護意識:保護任何小圈子文化的合法行為,但拒絕在與之不相幹的文化產品中大量討論,甚至鳩占鵲巢。
如此,我們就能夠盡量地規避文化擴張時給大眾帶來的不適感,同時也合理地保護了不同文化的發展。
然而,這就又牽扯出另一個問題,即西河前面提到的反擴張文化的第二個缺陷 ——小眾文化內部個體性與集體性的矛盾。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一個小圈子裏的幾個小年輕不懂事,出於炫耀或是推廣該圈子的想法,跑到其他領域的文化產品底下瘋狂刷屏,看得觀眾們大皺眉頭,那麽此時,我們究竟該怎樣判斷呢?是評價為這幾個人個體性的獨立行為,還是該文化圈層的集體意識呢?
這是一個艱難的問題,因為具體到現實案例時,很難對 「幾個人」的數量做合適的定量標準,譬如小型圈子的1%也許就是50個人,但中型圈子的1%就是500個人,大圈子就會更多一些,而且同一級別的小眾文化人數也有多有少。
如果不考慮定量分析標準,只要看到這種現象就立刻進行言語反擊,那該文化圈子內其他沈默安分的大多數何其無辜?畢竟任何小眾文化群體內部都一定會有冒犯他人的個體存在,這就是個體性與集體性之間的矛盾。
不能給出精準的定量評判標準,就無法劃分出個體性與集體性之間明確的邊界,我們就很難對 「無序擴張」做出明確定義,結果就是反擴張文化迴圈往復,沒有盡頭。
或許,人類現在能做的也只是定性分析?西河當前的認知水平尚不足以給出答案,歡迎觀眾和讀者們提出自己的觀點。
總之,社會需要對文化擴張與反擴張文化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因為它們都是工業社會發展的產物,準確地說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後互聯網時代發展的產物,在此之前,任何文化想要以今天這樣的速度擴張都是不可能的,蒙古西征、十字軍東征、哥倫布征服美洲,都是以百年為尺度的。
我希望這樣的社會大討論盡早到來,因為如果沒有對文化無序擴張的明確定義,反擴張文化自身就有可能逐漸異化成無序擴張,屆時,小眾文化、中層文化乃至大眾文化都將會一個個地淪為反擴張文化攻擊的物件,人類的所有文化都將難以維系,歐美社會當前的一些文化混亂問題正是這一點導致的。
最後,求大家的點贊收藏轉發,影片同步於 B站、抖音、頭條——湖岸西河,歡迎評論留言發表意見,我們下期再見。
文 /湖岸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