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體育

有人說鄧肯看起來並不壯卻能在中鋒時代風生水起,這是真的嗎

2024-09-05體育

當鄧肯步入職業聯賽之際,正值九十年代四大中鋒的尾聲階段,彼時,沙恩·坎普與卓思·巴克利亦已顯出強弩之末之勢。新秀賽季,即1997至1998年,最佳陣容中未見奧拉祖雲、伊榮、巴克利、坎普的身影,其席位被奧尼爾、鄧肯、馬龍、羅賓遜、莫湯保與文貝克所占據。在此期間,大衛·羅賓遜恰好成為鄧肯在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的隊友,因此,鄧肯的主要競爭對手僅余奧尼爾與卡爾·馬龍兩人。

1998年,鄧肯榮膺最佳陣容一陣殊榮,而大衛·羅賓遜則位列最佳陣容二陣,此乃當時聯盟內線的頂尖組合。憑借此配置,馬刺隊在季後賽首輪以3比1的比分輕松戰勝太陽隊,系列賽中,鄧肯貢獻20.3分、9.8籃板與3.8次封蓋,羅賓遜則有20.3分、16籃板與2.8次封蓋的表現。晉級後,他們於第二輪遭遇猶他爵士隊。

猶他爵士隊內線由卡爾·馬龍與格雷格·福斯特構成,福斯特每場平均得分僅5.7分、籃板3.5個,實為一名藍領球員。然而,在系列賽中,馬刺隊的雙塔組合卻顯得力不從心,最終以4比1的大比分將爵士隊淘汰出局。

遺憾的是,未能目睹鄧肯與奧拉祖雲、巴克利、坎普之間的對決。

轉眼間,雙方再度交鋒已是2003至2004賽季,此時卡爾·馬龍已屆41歲高齡。馬刺隊的主要對手變為沙克·奧尼爾,此輪系列賽的參考價值有限。

99年4:0的勝利,對於馬刺而言無疑是一大亮點。當時的湖人大前鋒是JR瑞德,在那輪系列賽中,盡管他四場都正選,但每場平均得分僅2.8分,籃板數也只有4.8個。若將馬刺的中鋒大衛羅賓遜的戰鬥力設定為80分,大前鋒鄧肯的戰鬥力則高達90分;與此相對照,湖人中鋒奧尼爾的戰鬥力被定為90分,而大前鋒瑞德的戰鬥力則大幅下滑至30分。因此,雙方在內線實力上的對比呈現出170分對120分的顯著差距,這無疑是馬刺團隊整體努力的結果。

隨後,到了2001年,湖人以4:0的比分擊敗了馬刺,或是在4:1的比分下取勝,盡管湖人大前鋒的位置表現依然不佳,但大衛羅賓遜的戰鬥力開始衰退,而高比拜仁卻嶄露頭角,雙方實力對比發生逆轉,湖人取得了明顯優勢。至於2002年前的馬刺,他們的防守策略以單防為主。

接下來的故事更為精彩,為了遏制奧尼爾的威力,聯盟於2002年開始實施「防守3秒」的規則,並允許「聯防」的合法性。這一變化對奧尼爾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在2001和2002年的比賽中,馬刺的大部份防守回合中,大衛羅賓遜主要負責單防奧尼爾。而到了2003年,除了羅賓遜和鄧肯之外,馬刺還集結了凱文威利斯、丹尼費利、馬利克羅斯等強力內線球員。同時,那幾年聯盟中,像丹皮爾、迪奧古這類具有力量的藍領球員開始變得更為重要。

奧尼爾深陷於無止境的聯防與嚴密包夾之中。眾所周知,打破聯防最有效的策略便是外線精準投射三分。然而,在本輪系列賽中,湖人隊的大前鋒羅拔·荷利在三分線上的嘗試無一命中,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位以三分絕殺見長的荷利在整個系列賽中竟然沒有投進過一次三分球。當湖人大前鋒表現如此低迷時,馬刺隊的大前鋒便得以毫無顧忌地對奧尼爾進行包夾。

新規則實施後,防守策略發生了變化,對對手核心球員的包夾更為激進。人們常說姚明處於一個中鋒稀缺的時代,但鄧肯的情況與此相似。盡管鄧肯常被視為NBA大前鋒的佼佼者,但自大衛·羅賓遜退役後,他在長達十余年的職業生涯中實際上一直擔任中鋒角色。馬刺隊的內線陣容包括羅拔·荷利、奧博托、科特·杜文、麥克戴斯、斯普利特、鮑利斯·迪奧和艾迪列治,其中多數是大前鋒出身。

鄧肯真正意義上的中鋒對手僅限於姚明、德懷特·霍華德和金馬倫·史杜達米亞。然而,姚明和霍華德並未在季後賽中與馬刺交手,因此唯一構成威脅的就是史杜達米亞。兩人在季後賽中共進行了25場比賽,鄧肯以15勝10負的戰績及個人表現占據優勢。

鄧肯初入聯盟時體重為109公斤,至99-00賽季增長至113公斤,之後隨著對抗奧尼爾及轉型為中鋒,他的體重逐漸突破120公斤。這也是為什麽2013年、14年期間,克里斯·保殊在對抗暮年鄧肯時感到吃力的原因之一。

三十七歲的鄧肯掌控住與壯年的保殊對峙毫無困難可言,

由此不難看出,於其時代,鄧肯實則風華正茂,但彼時正值內線的衰落階段,在面對卡爾馬龍時,鄧肯明顯處於劣勢。至於如日中天的奧拉祖雲、伊榮、巴克利、沙恩坎普等,他們未曾與鄧肯有過交鋒的機會,最終,鄧肯的確受益於時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