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林嶽 | 從貼牌到預制菜:中國餐飲的產業升級還差一口氣

2024-04-24辟謠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林嶽】

近年來,預制菜這三個字始終沒有脫離大眾的視野,其關註和談論的熱度也一直居高不下,無論是為預制菜進校園所擔憂焦慮的父母們,還是被六千宴席七成是預制菜所困惑的老饕們,對預制菜都是不約而同地一臉嫌棄。預制菜到底為何方神物?能讓眾多資本趨之若鶩,又讓多少創業者心生向往。預制菜又招了誰惹了誰?好不容易經歷了野蠻生長終於站在風口,但又面對狂風驟雨而搖搖欲墜。

01. 預制菜的前世今生

預制菜並不是一個近幾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只不過是透過這幾年的高速發展,人們不得不開始給預制菜設立定義和邊界,建立規範和標準,否則整個行業就會出現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局面。

1990年深圳街頭第一家麥當勞 圖源:環球網

回首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市場開始成為國際餐飲巨頭進軍的新大陸,肯德基、麥當勞以薯條、炸雞和漢堡讓國人驚艷,大家都開了眼界——「原來正餐還能這麽吃」。但事實上,這就是預制菜最開始的樣子,洋快餐品牌的快速擴張,也造就了國內一大批預制菜的供應商,牛肉餅、雞肉、生菜、薯條、麪包這些從點餐到上餐桌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加熱「組裝」好的菜品,在我們驚嘆於上菜為何可以這麽快速的背後,正是預制菜工業化生產的雛形,隨著洋快餐的迅速普及,這些隱形冠軍也賺得盆滿缽滿。

不同的是,那時候吃這種預制菜還價格不菲。

高度的產品標準化,從原料材質、形狀、成熟度、色澤,甚至營養成分都有嚴苛的供應標準,這是預制菜的DNA,只有具備了標準化,預制菜的工業化生產才有基礎。應該說洋快餐最初對預制菜的定義是精準且務實的,其目的就是透過前期的規模化生產,將食物原料進行洗、切、腌制、簡單烹飪等加工,在終端門店上按訂單進行簡單快速的加熱或制作如炸、烤、煎即可去到消費者的手裏,既不影響食物的營養和本質,又可以突出現場制作的風味和新鮮,實作了從田園到餐桌的高效運作。

那麽,是洋預制菜開創了行業先河嗎?其實並不是。早在西漢高祖年間,韓信為解決十萬軍隊吃飯的問題,就已經發明了踅面,陜西踅面的制作充分考慮了能儲存、易攜帶、方便加熱食用的問題,先烙熟放涼,再切成面條形狀,吃的時候只需要用開水燙熟,再加各種調料或配菜即可,這可是即食麵的鼻祖。中式的預制菜其實也有很多,比如八寶粥、罐頭魚、午餐肉、火腿,個別地區的粿品、面食、糕點等等不一而足。

陜西合陽一帶流行的踅面 圖源:搜狐新聞

如果仔細研究,我們會發現中式的預制菜大部份起源於食物資源匱乏的年代,或是為了解決食物儲存的問題,其生產的過程並不簡單,甚至有些還很繁瑣,制作也因地域、習慣、傳統而異,難以標準化。但在最終食用的時候卻和洋快餐預制菜殊途同歸,簡單的加熱制作便可入肚。但這樣的菜品算是預制菜嗎?祖先和飲食文化傳承下來的菜品未來該如何定義,如何發展?既然預制菜早就存在,但老百姓為何對現在的預制菜不感冒,甚至是抵制呢?

這當中最大的問題莫過於「資訊不對稱」。

預制菜的迅速「走紅」要拜互聯網所賜,外賣的興起讓追求效率的商家不得不「最佳化」自己的供應鏈,顧客對出餐時間的要求使得更多的預制菜湧現,從大排檔、小店開始,甚至知名的酒店、酒樓也嘗到了預制菜的甜頭,隨著冷鏈物流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種類的預制菜登上了高端的餐桌,簡單加熱、擺盤,既省去了請廚師的高額人工成本,又能快速滿足顧客需求,預制菜的「性價比」優勢完全被B端所占有,而消費者吃完可能都還蒙在鼓裏,一旦資訊對稱拉齊之後,唯一的結果就是消費者覺得上當受騙,餐廳品牌失去了口碑。

正是因為預制菜的紅利和好處沒有惠及餐桌上的C端,而是被B端撈走了,預制菜是在為B端企業降本增效,所以老百姓會覺得預制菜就是餐飲企業割韭菜的利器,再加上食品安全、菜品質素、資訊不透明等問題,預制菜便與人民群眾漸行漸遠。

02. 整頓行業的「通知」來了

2024年3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教育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素發展的通知】,「通知」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餐飲、預制菜企業更是首當其沖需要細細解讀並執行的物件。這份「通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綱領性檔,對預制菜的定義、標準體系建設、安全監管以及行業發展提出了重要的原則和機制,這決定了預制菜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圖源:中央政府網

首先,預制菜回歸本質,不添加防腐劑、非主食類、加熱或熟制的預包裝菜肴才叫預制菜,這幾個原則實際上是在提高預制菜的準入門檻。

不添加防腐劑這一點肯定是最受老百姓認可的,也意味著這個行業開始有專業技術壁壘,不掌握更先進食品防腐、鎖鮮技術的預制菜生產商,可能會因此被淘汰,可以保存很久的菜品只能歸入方便食品行列,因為預制菜需要突出的是菜肴本身和菜肴的新鮮;主食類速凍米面餃等不列入預制菜的陣營,說明這些本身已有成熟的制作加工及儲存技術,老百姓也更喜聞樂見;需要加熱或熟制這一點,又把「簡單洗切沒有預制」和「完全熟制即食類」的品類也剔除在外,這有利於行業監管的聚焦和具象化,杜絕濫竽充數的擦邊行為。

其次,「通知」要求建立預制菜的標準體系、加強安全監管,明確產品加工、冷藏、物流的標準,對預制菜進行分類,加強與食品國標的銜接,落實生產企業的主體責任。換句話說,預制菜是有著更高標準、更高門檻的食品制造產業,既要保證安全衛生這個基本標準,又要與普通食品拉開差距,準入門檻進一步提高,而且監管部門要加大督查力度,更多的小作坊式的預制菜廠商將無處遁逃。

儲存的預制菜 圖源:網易新聞

最後,「通知」對行業未來發展提出了保障優質原料供應,提升研發水平,加快先進器材的套用,讓整個產業環境好起來。但這些都是老百姓不容易看到的,因為作為消費者而言,我們要的是在「知情」的前提下享受到安全、美味、方便的食品,如果還能有「性價比」那就是錦上添花,所以,在B端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的明示則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沒有明示,消費者有時很難透過觀察和口感來辨別是否是預制菜,對於一些食物敏感甚至過敏的消費者則更需要這樣的提示,這方面需要商家的如實告知和管理落地,也需要行業加強監管和加大處罰力度,兩條腿走路才能最終實作良性發展的產業氛圍。

03. To B or to C, 這是個問題!

資本的湧入使得預制菜這個賽道熱鬧非凡,但是隨著六部門聯合「通知」的出台,各種機制和監管會逐步鋪開,滲透到預制菜行業的每個角落,未來一到兩年會進入一個「冷靜期」,預制菜企業大浪淘沙、優勝劣汰,不該是預制菜範疇的如速凍食品、方便食品則各自安好。但是,預制菜行業始終要面臨一個重要的話題,就是聚焦B端市場還是C端市場。

預制菜最終的歸宿依然是餐桌,無論是透過B端餐廳酒樓的廚房、外賣還是C端消費者自行購買,它都不能脫離食物的本質,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期待除了方便,也註重色香味的保留,雖說不能和現制菜比較,但心理允許的差距就是貪圖方便而付出的「代價」,而且在技術不斷提升的當下,一些菜品已經完全有機會做到和現制菜不分上下,所以C端對預制菜的預設,就是一種高性價比、高質價比的方便菜肴。如果消費者對食物講究極致的口感、豐富的營養、精致的賣相、創意的制作,那麽這本身就不是預制菜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私房菜、中高端餐飲存在的價值,未來預制菜也不能完全替代現制菜,像綠葉青菜就很難做到保鮮和好看。

上文提到「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正是預制菜走向C端餐桌最重要的背書,未來不排除也有高端的預制菜出現,但只要足夠的資訊透明,足夠的真材實料,足夠的提前告知,那麽消費者就願意買單,比如近年年夜飯系列的預制菜銷量就十分可觀。

諸多家長擔心預制菜進校園會影響學生健康 圖源:搜狐新聞

這與父母們拒絕預制菜進入校園同理,大家都擔心工業化的產品代表著低檔甚至劣質,原來孩子交的夥食費可以吃現制菜,為什麽現在要吃「隔夜菜」,打工人苦一點就算了,可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資訊不透明導致了C端的擔憂,未來的預制菜行業頭部企業肯定會在這方面勝出,或者說只有在這些方面做到行業領先,才有機會成為頭部企業,即:消費透明化、生產過程公開、產品可被追溯,也就是說只要消費者有足夠的了解、掌握了必要的資訊,成交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To B還是To C,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預制菜企業肯定還是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做好B端市場,把標準化、規模化做出來,把色香味、性價比這些留給B端企業去做文章,但前提是對消費者要有足夠的告知;另一方面,要學會取悅C端老百姓,把真正的好產品做出來,因為只有廣大的人民群眾接受並認可了預制菜,對某些品牌產生了信任,整個行業才會進入良性發展的迴圈。我們也相信會有那樣的一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