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嬌小身材過腰長發,很難想象她是一位世界級野外攝影師

2024-01-10辟謠

00:59

2019年,「@野生動物顧瑩」釋出一則微博寫道:二十多天青藏高原拍攝,雪豹、黑頸鶴、棕熊等等野生動物,「極限寰宇」我的團隊太棒了。(00:59)

嬌小身材,過腰長發,語氣溫柔,你很難把眼前這個人和世界級的野外攝影師聯系在一起。

野生動物攝影師、紀錄片導演顧瑩,曾在南極暴風雪中堅守18天,親歷了帝企鵝艱難的繁衍;也在-40°C的北極蹲守過半個多月,守候北極熊母子爬出雪洞的那一刻;在可可西裏,她一待就是6年,她是全球唯一的可可西裏申遺特邀攝影師,也是紀錄片【國家公園奇跡】的總導演;在成為職業攝影師之前,她還是四次獲得全國滑翔傘女子冠軍的國家隊運動員。

顧瑩不符合任何一種世俗意義上對於年輕女性的定義,她用極致的熱愛、身體力行地為野生動物發聲,她也用最平淡的語調講述著常人難以理解的驚心動魄的冒險旅程。

【國家公園奇跡】截圖

2023年12月初,顧瑩團隊帶著一個巨大的提案【國家公園奇跡】第一次來到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他們的提案申請資金是2023年提案裏最貴的,110萬美元,幾乎相當於別人的十倍。該專案針對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5個正式設立的國家公園)的拍攝正在進行中,涵蓋28個省份,拍攝物件是50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和超過2.9萬種高等植物。每季四五集,每集聚焦一個國家公園,每個國家公園用其代表性動物做主線故事。

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顧瑩感嘆,自然類紀錄片的確是個不賺錢的專案,但它的稀缺性不言而喻。

早在2016年,顧瑩的【角落裏的生命——生息在地球三極】系列作品就相當震撼,並一舉獲得2016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評審委員會大獎。顧瑩用鏡頭記錄了北極熊、南極帝企鵝、青藏高原藏羚羊,這三種分別生活在地球三極物種繁殖的生存現狀。

影像既展現了美又展現了生存的殘酷。一只小帝企鵝在風雪裏艱難地支起翅膀,失去父母庇護的幼崽,拍攝2分鐘後,在風雪中離去;遷徙途中被汽車撞傷的藏羚羊,潮濕的眼睛還在訴說生的渴望,但它也在拍攝後的第三天死去;還有茫茫風雪之中的北極熊母子……

在拍攝過程中,看到藏羚羊的眼睛裏倒映著她的身影,顧瑩心裏難過,要不要拍下來?最後她還是舉起了鏡頭,「要讓所有的人能看到它臨死前那種無助的樣子,希望今後不管是青藏高原,還是在我們的城市裏面,我們開車的時候,假如看到有動物過馬路,我們應該就像對待人一樣,讓一讓它們。因為它也是一個生命。」

顧瑩出身於空軍家庭,對藍天有著骨子裏的向往。小時候跟隨部隊駐紮在大山裏,敞篷軍車接送孩子們上下學,顧瑩喜歡站在汽車的尾部,享受山風吹拂和山間美景,也鍛煉了膽子大,熱愛自然的性格。

顧瑩。受訪者供圖

在六年滑翔傘運動生涯中,顧瑩成為「第一位創造了中國女子滑翔傘點對點直線越野百公裏紀錄者」「唯一駕馭滑翔傘兩次降落明斯克航母上的飛行員」。榮譽的背後,是一次又一次定點或越野飛行中時常會遭遇的不定氣流,也是每一次落地又起飛的艱苦訓練。

2009年,備戰世界杯集訓的最後一天,一次失速墜落,讓顧瑩的第二節腰椎骨折,她不得不在病床上躺了三個月。對於重回藍天,醫生說,暫停飛行兩年,因為飛滑翔傘要背20公斤重的傘包,她的腰真的受不住。

身體恢復後,顧瑩和一幫熱愛攝影的朋友們去觀鳥散心,恰好當時是瀕危動物黑臉琵鷺來深圳越冬的時間,她用朋友的相機拍下了一張黑臉琵鷺起飛瞬間的照片,那一刻,她覺得自己隨著振翅的鳥兒重回藍天。於是從那一天起,她開始拍攝全世界的鳥類。

2011年9月,顧瑩義無反顧地開始了一個人的旅程。她駕駛越野車獨闖西藏兩月有余,為了拍攝稀有的高原特有鳥種紅胸角雉、棕尾虹雉等珍禽,在高海拔的深山裏獨自守候了幾個星期。每天夜晚借宿寺廟,淩晨三點開始一個人負重爬山,整天靜靜守候在叢林、崖壁間,克服高原反應、饑渴與寒冷,一天中只有到晚上才吃上一包即食麵,終於如願以償地拍到了極其難得一見的紅胸角雉。

青藏高原有它的特殊性,高海拔無人區,用顧瑩的話來說,「不是在那裏執著堅守的話根本堅持不下來」。

顧瑩踏遍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及中國3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區,拍攝1000余種鳥類,其珍稀鳥類作品被收錄進世界權威鳥類全書【世界鳥類手冊】(HBW)。

2022年,顧瑩團隊參與了大型紀錄片【我住江之頭】的純野生動物的第一集和第二集人與自然內容,這個專案獲得了2022年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我就是這樣的性格,做一件事,要麽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其實飛傘的勁兒和拍攝的狀態是一樣的,都是需要極致的精神。」顧瑩說。

從拍鳥到拍所有的野生動物,顧瑩拍攝的內容越來越受到關註,可是在她的心裏,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還遠遠不夠,她經常看BBC的自然紀錄片,立誌做世界頂尖的自然紀錄片才是她的目標。

【對話】

青藏高原動物的素材量已經超過1000個TB

澎湃新聞: 之前看過一個關於藏狐的紀錄片,聽導演聊起過青藏高原的拍攝難度。

【國家公園奇跡】截圖

顧瑩: 藏狐是青藏高原相對好拍的動物,已經被大家拍過很多遍了。相對難拍的是雪豹,雪豹現在受關註度很高,大家都竭盡所能去拍,所以現在雪豹的影像也比以前多了。光是拍到雪豹並不難,要講好雪豹的故事才重要,當然好的影像也很重要。

雪豹也是我們主要拍攝的物件,我們有非常多雪豹的內容,很多素材是非常稀有的。雪豹的行為最難拍的就是它的捕食,全世界拍到雪豹成功捕食的屈指可數,想拍雪豹去好多次見不著都是很正常的。

【國家公園奇跡】截圖

澎湃新聞: 為什麽雪豹捕食難拍?

顧瑩: 它捕食時是很隱蔽的,你根本找不到它,捕食的整個過程速度又非常快,真的需要運氣。其次,也很需要技術。在它瞬間奔跑時,還要追焦追到位,它跑的時候前面還要沒有任何遮擋物,你想,羊快速跑,很有可能從一個懸崖掉到下面一個懸崖,範圍又非常大,有很多不確定性。不過我們很幸運,已經拍到兩次捕食了,而且我們拍到雪豹捕食的這個過程又非常有故事性。

比如,剛開始它失敗了,又想辦法去捕別的,甚至去捕食家牦牛,牦牛都是一群的,牦牛們就團結起來把它給趕跑了,它又再次失敗,只能再去想辦法,因為要生存。野生動物的生存是很艱難的,它每天都經歷各種失敗。我們會在這個專案中匹配故事,我們有豐富的素材量,我們現在青藏高原動物的素材量已經超過1000個TB。

澎湃新聞: 團隊大概幾個人?

顧瑩: 長期在那裏拍的人並不多,幾個人,因為拍攝野生動物,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不能人多,靠的是長時間蹲守。

澎湃新聞: 所以會有拍藏羚羊在帳篷裏二十多天每天只吃八寶粥的經歷。

顧瑩: 對,那是之前我在可可西裏拍攝的時候。因為拍藏羚羊又不一樣了,拍它是要完全把自己藏起來才有可能拍好,它的天敵,比如棕熊,嗅覺靈敏,聞到味道過來了就會非常危險,所以不能吃有味道的食物。藏羚羊感覺不到你的存在才能完全放松,溜達到你跟前,不然的話,你一點點動靜它就跑得很遠。不像拍雪豹,它只有兩個狀態,要麽不搭理你,要麽嫌你煩就走了,一般不會襲擊人。

澎湃新聞: 在拍攝動物的時候有被襲擊過嗎?

顧瑩: 有啊,藏棕熊。每年棕熊都會有吃人的事件,棕熊一個巴掌就把你的臉打沒了。

我當時倒沒有被它襲擊到跟前,就是追著我跑,我看它追過來了你說我能不跑麽?但我是攝影師,又不願意把自己的家夥事兒給丟了,我要不拿攝影機我不就拍不成了嗎?我還扛著器材跑,我當時就覺得我不能不拍,看著它追心裏又慌又害怕,啪就摔地上了,摔地下我不就動不了了,它還在往前追, 我們最近也就幾米的距離......

那是幾年前的事了,那一次其實是我的問題,站在了它的領地裏,它生氣了來襲擊我,野生動物正常情況下都不太會主動攻擊人,只有它覺得有威脅才會攻擊人。

【國家公園奇跡】截圖

需要一線拍攝者不斷地去補充真實的材料

澎湃新聞: 你們是有專家團隊跟著的嗎?

顧瑩: 肯定有專家團隊,全程當中我們有任何的科學上的疑問都會找專家。說實話,有的研究雪豹的專家也很難見到雪豹。因此,這些片段拿回來,專家也很興奮,我們拍到的很多行為,專家都沒聽說過。比如說我們拍過雪豹上樹,爬樹的事兒金錢豹應該會幹,那時候沒聽過雪豹會爬樹的,我們拍到過,而且是雪豹媽媽教小雪豹練習爬樹。

澎湃新聞: 現在團隊拍攝的重點是什麽?國家公園的拍攝已經進行到哪一步了?

顧瑩: 我們主要拍這個地域的重要物種,也必須拍生物多樣性,你要講述的是一個生態系,永無止境。我們現在已經拍過5個國家公園,其中4個在青海,還有1個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也是5個已經公布的國家公園之一。央視九套在2023年歲末播出的【中國海南·雨林秘境】的第二集【萬物共生】就是我們聯合制作的,這是首次在紀錄片中長篇講述了全世界僅有37只的海南長臂猿的生存故事,物種非常珍稀,影像非常珍貴,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贊譽。

我們新的國家公園專案,大部份內容都已經拍完了,也會邊拍邊剪。我們擁有海量的素材庫,可以打造出不同的主題,【國家公園奇跡】只是我們現在做的其中的一個方案,但這個方案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我們來紀錄片節,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有能力拍這個,目前的素材完全匹配,我們有好幾個文案,可以按物種走,也可以按生態系走,也可以按地域走,最後與合作方一起選定最終的方案。內容是沒問題的,只是要看怎麽去講故事,用什麽角度去講會更有吸重力,我是導演,我們是一個頂尖的攝制團隊。

澎湃新聞: 現在紀錄片逐漸重視聲音效果,可能拍動物的時候,音效不是收得很好,都是需要重新擬音。

【國家公園奇跡】截圖

顧瑩: 對,比如動物走路的聲音都是可以擬音的,但非常獨特的、比如動物的叫聲,最好就是實錄,這些我們拍的時候都會註意的。像雪豹的叫聲,就像人一樣,高興時開心笑,傷心時會哭,聲音不可能一樣,不同的行為是不同的叫聲,都要去錄的。

大家其實是有一些誤會。網上曾經有一個出圈的雪豹叫,大家就認定雪豹只能喵喵叫,真不是這樣子,喵喵叫只是它某個行為的時候的叫聲,但大眾看了一個網紅影片,就認定雪豹這麽兇猛的動物,原來是喵喵叫。我當時在某平台發過我們拍到的雪豹吼叫,就被質疑後期擬音出錯,其實是有些人有誤區。你說動物求偶的聲音和警告你的聲音會是一樣的嗎?所以,才更需要我們一線拍攝者不斷地去補充這種真實的材料。

中國自然類紀錄片拍攝的困難和挑戰

澎湃新聞: 國內自然類紀錄片特別稀缺,你認為是什麽原因?

顧瑩: 其實也不是特別稀缺,我們常年在一線拍得太多了,但我們宣傳做得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顧得了這頭就顧不了那頭,天天忙著宣傳,拍攝自然時間就少了,所以我們現在會嘗試多做一些宣傳,能夠讓大眾知道更多的真正科學前沿性的東西。也會根據播出平台的不同去對應合適的內容,國內外觀眾不一樣,網絡觀眾和電視觀眾也不一樣,受眾不同,你必須要拿出不同風格的東西給觀眾看。

當然,你最終表現的還是一個普世價值,首先科學性不能錯,其次故事性得好,這個故事最終能引起觀眾的一個共情,他能從動物的身上感覺到,看得有點像他自己的事兒,比如說看到狼哺育孩子,會想起母子之情。

動物的生存百態,不僅僅是它們萌的一面,也有堅強挑戰的一面,戲劇沖突必須得有,其實你本身在拍的時候就會有。比如我拍過的狐貍偷鳥蛋,鳥媽媽也會去反抗。再比如,狼去抓小羊,你會看到羊媽媽遠遠看著很無奈,但下一秒,狼吃完以後回到自己的窩裏去反芻餵養自己的小狼,那個時候你才意識到,狼也是個母親,所以自然界不存在誰是壞的誰是好的,都是為了活下去。

【國家公園奇跡】截圖

澎湃新聞: 你在拍攝中有沒有碰到需要救助的動物?

顧瑩: 除非是人為幹涉的,像因為人類的原因造成的傷害,比如說藏羚羊過馬路被車撞了,那肯定是要救助的。如果正常情況下,就像我剛才跟你說的,自然發生的,一般還是順其自然。

澎湃新聞: 這樣艱苦的拍攝,會有年輕人加入團隊嗎?

顧瑩: 年輕人不是不能吃苦,只是可能還沒有熱愛到那種程度。做這件事情是不掙錢的。年輕人還在一個拼搏的階段,生存壓力也很大,需要養活自己。太年輕去做,會需要他沒有生存壓力又很熱愛,如果不是熱愛到忘我的程度的話,老實講,一直走下去也挺難的,各種原因就中途放棄了,因為你如果用這個勁兒去做其他事情,經濟回報可能都會比這個多。

所以說和年輕不年輕沒關系,跟人本身的狀態有關系。我團隊裏的每個人,都是和我一樣的,都是從心底裏極度熱愛這件事,狀態是本身就有的,不是強加給他的,所以我們才能走到了一起。另外一點,自然類的內容畢竟還是屬於小眾題材,做的人確實比較少。

【國家公園奇跡】截圖

澎湃新聞: 我們去B站看的話,自然類紀錄片還是排行榜靠前。

顧瑩: 體量還是少,不像其它類別那麽多,所以出了一部優秀的片子就會很明顯。大型的自然類紀錄片要投入比較多的錢,可能頂上其它片子好幾部,耗費的時間又長,還有就是播出渠道的問題,可能我們青藏題材的內容,在國外比國內會更受歡迎,因為物以稀為貴。

澎湃新聞: 合作的制片人是【大聖崛起】的制片人?

顧瑩: 慧婷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一部自然電影的制片人,這部電影也是與青藏高原相關的,第一版已經剪完了,名字還沒有最後確定,會上院線。

澎湃新聞: 目前覺得最難的部份是什麽?

顧瑩: 最難的就是融資。2023年可能會更難一些。當然這並不能打斷我們的拍攝,疫情三年我們都沒停過,一直在拍,所以才會有這麽多內容。

澎湃新聞: 停不下來了?

顧瑩: 對,只能往前走,不可能停下來了,這麽多東西一定要做出來,而且我堅信我們的內容一定會很優秀,我很堅信這一點,只是要找到和我一樣堅信的人。說實話,就算沒有融資,我們也會做出來的,可能換一個邏輯,內容還是這些內容,我們有一個寶庫,可以做多元化的東西。我們之前在某網絡平台做了一年,100多萬粉絲,也就發了100條,因為忙著做紀錄片,團隊停更了大半年了,2024年等我手上忙完這些事以後,還會接著做。

【國家公園奇跡】截圖

澎湃新聞: 你雖然常年在野外,但卻並不是和社會完全脫節,這挺讓人意外。

顧瑩: 社會的影響力其實挺大的,但是人應該知道怎麽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做與不做,不是因為你不了解,而是你了解了沒去做,那才是你的選擇。我們拍的影像不能在我的硬碟裏放著,它值得讓大家都看到,這樣做也是宣傳保護自然,對吧?肯定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澎湃新聞: 拍了這麽久,「我們的家園」變化大嗎?

顧瑩: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不可能不變,所有東西都在變化,我們自己都變老了,對不對?這不是很正常?有人也會問拍不到了是不是說明這個物種少了,也不一定。還是看更科學的調研,反過來,拍的影像多了,就說它數量多了也未必,肯定有很多變化,比如說冰川現在面積越來越小……

顧瑩。受訪者供圖

澎湃新聞: 有一天扛著攝影機跑不動了,會考慮再次轉行嗎?

顧瑩: 現在已經不需要我扛攝影機跑了,都有助手了,當然某些突發情況下也會自己來。所以我現在會培養更多的人來加入,我今後更多的職責可能不一定非得在一線拍。因為有了這方面的人才,大家強強合作就可以了,專業的事情一定要給專業的人幹。

應該不會再轉行了,這個【國家公園奇跡】不知道要做多少年......任何一個行業的人都是有自己的天賦的,他的能力會帶有一種傾向性,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好,我承認也有全能選手,但這樣的人肯定也是要在一個領域深耕多年才有可能優秀。在這個領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一個人的一輩子能有多長?能做多少事情?我覺得幸福就在於,你做的這件事情是你喜歡的,這個很重要,喜歡,你才會紮進去,你也願意為它付出所有,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相信都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