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2035年的新重慶:五「城」「三大區域」3600萬人的超大城市

2024-03-27辟謠

3月26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這就是重慶」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第一場),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扈萬泰解讀【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重慶是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以來,全國首個獲國務院批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城市。」扈萬泰表示,到2035年,重慶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武陵山區三大區域承載3600萬人口容量的生產生活空間,全市城鎮化率約80%,中心城區城鎮化率約95%。

重慶的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是什麽

【規劃】明確,重慶是中國的直轄市,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務院批復檔(國函〔2024〕32號)要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揮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和對外開放門戶、長江上遊航運中心等功能,更加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獨特魅力,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重慶篇章。到2035年,重慶將形成五「城」格局:即超大城市、樞紐之城、工業之城、文化名城、人民之城。

超大城市

聚合大空間,建設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

「重慶是8.24萬平方公裏、3400萬人口的超大規模城市,發展空間巨大。」扈萬泰說,【規劃】基於資源環境承載力,構建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武陵山區三大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承載3600萬人口容量的生產生活空間。

主城都市區是重慶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渝東北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武陵山區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文旅融合、城鄉協同發展。規劃2035年,全市城鎮化率約80%,中心城區城鎮化率約95%。主城都市區是重慶高質素發展的優勢區域,包括22個區縣,分為中心城區、渝西地區和渝東新城三個部份。

規劃控制中心城區中部槽谷的城鎮規模,重點在西部槽谷、東部槽谷發展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業以及綠色新型產業,形成「一核兩江三谷四山」多中心組團式空間結構。渝西地區規劃渝西國際開放樞紐,深化高質素一體化發展,渝東新城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融合互動,規劃一批現代化郊區新城。

主城都市區集聚先進制造、科技創新、開放平台、交通樞紐、金融商務、文化旅遊、宜居生活等核心功能,集聚國際人才、全球資本等高端要素,形成更高能階的開放共同體,成為建設中國重要中心城市的主要承載地。

樞紐之城

聚焦大開放,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規劃】提出建設「多層級、一體化」立體綜合交通網,構建承東啟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連線四方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對外開放通道。 規劃10條對外綜合運輸大通道,聯通國家主要城市群,對接國家六大經濟走廊。

鐵路網。 規劃2000公裏「米」字型高鐵網、500公裏「三幹線多聯線」城際鐵路網、2100公裏「六幹線多聯線」普速鐵路網,實作與成都、貴陽1小時通達、周邊其他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北上廣6小時通達。

高速公路網。 規劃2035年高速公路網總裏程6900公裏,省際出口通道49個。

航空門戶樞紐。 至2035年,國際地區直航城市100個以上,國內直航城市覆蓋率80%以上。

長江上遊航運中心。 構建以長江航道為「一幹」,嘉陵江、烏江、渠江、涪江為「四支」高等級航道骨架體系。集約利用岸線,完善鐵公水空多式聯運、江海聯運體系,形成以中心城區、萬州、涪陵為核心,永川、江津、長壽、豐都、忠縣、奉節、合川、武隆為重點的「3+8」規模化港區布局體系。

市域樞紐體系。 規劃主城都市區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主體,萬州-達州-開州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江津、永川聯動瀘州-宜賓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發展,涪陵、合川、綦江-萬盛、黔江、秀山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合力支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工業之城

聚力大產業,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批復要求,培育現代制造業集群,提升渝西地區產業承接能力,保障科技創新空間需求。布局「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空間。聚焦補鏈強鏈,最佳化配套功能,以「畝均論英雄」,提質增效工業用地。

在兩江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綜合保稅區和工業園區布局先進制造業,在渝西地區實施先進制造業發展「渝西跨越計劃」,打造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新高地。布局「416」科技創新空間。發揮西部(重慶)科學城引領作用,建設成渝(金鳳)綜合性科學中心,聯動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榮昌高新區、永川高新區等重大科創平台,打造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文化名城

保護傳承巴渝文化,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扈萬泰說,批復要求,要彰顯城鄉自然與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強化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

【規劃】構建市域遺產保護空間體系,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利用好大足石刻、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武隆片區、金佛山片區)、神農架(五裏坡片區)世界自然遺產和長江三峽等文化景觀資源,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抗戰遺跡、工業遺產等其他文化遺產。

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保護好全市53項國家級、70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利用。保護傳承好巴渝文化、三峽文化、革命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和移民文化,弘揚建黨精神和紅巖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完善歷史文化場館布局,統籌落實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重慶片區)、紅巖文化公園建設,培育弘揚重慶的城市精神。塑造山城江城風貌。構建協調匹配的高度強度密度管控體系,加強城市重要空間設計,形成高低有序、疏密有致、顯山露水的現代化城市形態,讓巴渝大地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人民之城

堅持以人為本,營造宜居宜業宜樂宜遊的人民城市

【規劃】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城鎮均衡布局文教衛體設施和公園綠地,鄉村補齊健康、文化、養老互助等短板,建設尺度宜人、鄰裏和諧、富有現代感的生活街區和社區。

中心城區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和宜居度,區縣城突出形成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現代化郊區新城。建設「軌域上的主城都市區」,實作中心城區、渝西地區、渝東新城各城市間1小時通達。中心城區規劃24條城市軌域線,實作裏程倍增和「半小時中心城區」,提升綠色交通出行比例,打造綠色低碳城市。

完善市政、防災設施布局。構建穩定可靠的能源網、水利網、通訊網,完善防洪、消防、人防、應急避難場所等防災設施布局,加強「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氣候適應力,建成具有山地特色的「韌性城市」。

上遊新聞記者 陳竹 黎靜 攝影 鄒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