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從「古國」到「王國」 考古學家趙輝深析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名人大講堂

2024-08-16辟謠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攝影 雷遠東

「人類為什麽關註歷史?首先是因為好奇心。而且,了解歷史也是理解現在,理解現在則是為了更好的未來。」8月12日下午,名人大講堂「古蜀文明季」正式開啟。首場講座邀請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前院長、考古學家趙輝教授。他以【古國時代——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為題,講述史前中華大地從松散到凝聚的運動發展圖景,幫助線上和線下的聽眾對中國文明的起源和早期演進過程,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

隨著一個人類史前遺址的被發現,一連串的問題往往隨之而來:這個地方當時生活著什麽樣的人,是務農還是從事手工業?成員之間彼此平等還是有著貧富、階層差別?權力是如何運轉的?由於時間久遠,缺乏文字記錄,要想全面復原史前社會非常困難。考古學家們像偵探一樣,以遺址、文物作為線索,動用科技、邏輯、數據、常識以及必要的想象力,努力偵破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秘密,盡力接近復原最初的社會場景。

自2002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以來,考古工作者用層出不窮的考古發現,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曾擔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的趙輝教授,數十年來行走於田野之中,投身於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研究,成績卓著。

趙輝教授在講座中

從「自然聚落群」到「古國」

從因血緣自然形成的群落到萬邦林立、滿天星鬥的「古國」,再到有著強大權力中心的「王國」,這中間有怎樣的過程?在本場講座中,趙教授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參照浙江余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四川新津寶墩古城遺址、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等重要的遺址案例,對「古國」「王國」「國家」「文明」等概念之間的演進,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讓大家深深感受到中國文明發展行程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趙輝教授首先從文字學和文獻學的角度,分析「國」「邦」「天下萬國」等概念或說法,然後從考古學展開詳細分析。

對於非考古專業的聽眾來說,首先需要弄明白,什麽是「古國」?「古國」是什麽時候、如何產生的?趙教授提到,在考古學界,「古國」的說法由來已久。蘇秉琦、嚴文明等資深考古學家都有過類似表述。趙輝教授提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專家們采納了前輩學者們使用「古國」這個概念,並正式把中國史前歷史劃分出一個「古國」時代,用以指夏商周三代之前,年代範圍大約在公元前3300~1800年,也即新石器時代的最後1500年。「古國是理解中國早期文明的關鍵。古國的產生代表著歷史開啟了文明化行程加速度發展,也是史前社會的新階段。」

趙輝教授在講座中

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大地上在大約1萬年前出現了農業,並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農業文化區。農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安土重遷,在適合農業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群落(或被稱作聚落群)。當時的社會註重血緣紐帶,社會的基層單位由血緣聯結而成。趙教授以陜西臨潼姜寨遺址為例,分析這個時期的社會特征,無論是從遺址中房子出土的器物和房子的設施,還是從墓葬中的隨葬品以及墓葬的大小來看,都顯示出社會成員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分化,給人的印象是一種出於生產力水平低下而不得已的平等平均的生活狀態。

隨著農業持續的穩定生產,社會財富逐漸積累,人口數量也逐漸增加。人口數量的增加開始帶來社會結構的復混成。一方面,在聚落內部,社會成員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在此階段,要想穩定生活就需要律法,以及執行律法的權力中心。另一方面,在聚落群內部份化、競爭的過程中,產生了中心聚落。「中心聚落的出現,意味著原來的自然群落內部出現了不平等及由此產生的政治內容,聚落群也逐漸被整合成一個整體,成為更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的基本單位——古國。而古國的出現,意味著史前社會生活中前所未有地出現了‘政治’內容,社會發展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趙輝教授說。

古國時代,在各方力量兼並整合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最高成就的代表,就是分布在今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其中最大的遺址是位於杭州西面的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發達的水利系統不僅反映出良渚人對自然環境、水文等氣象氣候的了解與認識,也展現了當時良渚人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再者,良渚古城的城墻、莫角山台基、水壩等建築材料全系山區搬運而來,總土方量約1100萬立方米,若按照每天出工1000人,整個工程需要連續110年建成。體量如此龐大的工程,需要集中的社會動員和高效的組織管理能力。此外,從良渚大型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與前一階段相比,良渚社會階層的分化情況更加明顯。制作精良的玉器、陶器和漆器可以推斷良渚還是一個手工業高度發達的社會。此外,從考古文物還可以判斷良渚在宗教層面,也出現了統一的信仰,把整個良渚文化整合成一個整體。在這套精密的社會分工系統背後,顯然存在著一套相對應的政治管理系統,負責產品的生產與分配。而且從良渚古城居民及糧食生產情況推測,良渚古城可能在當時直接控制了2000平方公裏的範圍,可見其統治範圍十分遼闊。

良渚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相當發達,存在顯著的階級分化,出現了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尤其是存在強制性的公共權力中心。綜合以上因素,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學者們判斷良渚文化已經發展到「國家」階段,打破了此前國外學界關於中國文明起始的普遍觀點——認為中國最早的文明始於商代。趙教授提到,以上判斷因素中沒有包括西方學術界非常強調的文字、冶金技術,「這恰好表達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關於良渚文化進入‘國家’階段的判斷,隨著2018年良渚申遺成功,也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趙輝教授提醒,不同學者對「文明」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但從考古學角度來說,人類發展從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文明的出現就是以國家為核心標誌。」

趙輝教授在講座中

理解歷史演進的復雜與波瀾壯闊

更深了解自己

良渚文化之後,中國古代社會又迎來了新的變化。由於新的生產力要素的傳入:冶金技術得以進步,農作物和家畜種類不斷豐富,直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由此,中原文明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趙輝教授分析說,「由於諸多原因,促成了這個時期的中原就像一個大型的蓄水池,把四面八方好的經驗,經過攪拌重新組裝、慢慢形成自己一套東西,由此為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奠定了一個基礎。中原文明大概吸收了很多先進的經驗,然後摸索出適合自己發展的一套辦法。比如說,在此時期的中原文明遺址,看不到像良渚那麽濃重的宗教氣氛。」

趙輝教授在講座中

時間到了公元前1800年,中原文明在洛陽盆地結出一個果實,出現了二裏頭文化。

二裏頭遺址的墓葬中發現有非常高級的隨葬品,其都城體系龐大復雜,大型宮殿依據中軸線布局。與良渚文化濃厚的宗教氛圍不同,二裏頭文化的銅禮器用來表現的是社會等級,更具有世俗社會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二裏頭的政治思想或者行為理念等等傳播到了四面八方,北方地區、長江流域甚至更大範圍裏,均受到了二裏頭文化的影響,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它胸懷大誌,有了包羅天下的跡象。這意味著中國文明由古國時代邁入了王國時代。」趙輝教授說。

趙輝教授在講座中

他提醒大家註意,在中國這麽廣闊的地理範圍裏面,不同的地方,文明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的往前發展快一點,有的慢一點,有的發展到頭不走了,甚至崩潰掉了,有的從零開始重新來過。總之不是線性的過程,而是各種文化興衰交替、此起彼伏。但總體還有一個最根本的相同之處——從自給自足的農業村落基礎上發展而來,朝著國家方向發展,這是一個曲折復雜和波瀾壯闊的過程。」

在演講最後,趙輝教授說,明白中國歷史是怎麽一步一步走過來,意義重大,「有助於深刻理解自己所處的東方獨特的歷史發展特征。更深理解自己,也有利於更好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