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深化制度型開放,探索金融改革新路徑

2024-06-25辟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家俊輝 廣州報道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至今,中國已經有22個自貿試驗區,以及海南自貿港。

「中國的自貿試驗區不同於國際海關組織定義的自由貿易園區(FTZ),也不同於國與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更多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6月22日,在2024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廣州)的主題分論壇上,圍繞「金融創新加速賦能自貿區發展」的主題,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表示,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中國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方面貢獻突出,其中也包括金融領域的制度創新。

對此,中金公司廣東地區業務負責人潘誌兵也表示,中國經濟需要進一步高質素的發展,自貿試驗區需要繼續發揮好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台的作用,對接國際高標準的經貿規則,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快改革整體的謀劃和系統的推進。「自貿試驗區不斷深化金融領域的制度創新,能夠為全國的金融改革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促進經濟和金融的良性迴圈、健康發展。 」

推動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

在潘誌兵看來,自貿試驗區透過金融改革和創新率先實作與國際接軌的跨境投資與貿易規則的體系,為全國範圍內的金融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潘誌兵認為,自貿試驗區推動金融領域的制度型開放,主要包括開展本外幣一體化試點,深化外匯制度改革和放松跨境資本流動的資本專案管制;完善金融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發展金融科技和數碼金融;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協調機制,透過產權交易所等渠道支持跨境交易。同時鼓勵金融機構透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手段進行跨境融資。

具體而言,體現在跨境金融服務的最佳化。自貿試驗區透過創設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實作本外幣一體化賬戶內的自由兌換,打通了企業境外融資的渠道,並透過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跨境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等改革試點,持續最佳化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管理業務,降低了跨境交易的成本和風險。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與開放。自貿試驗區透過持續壓縮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完全取消了銀行、證券、基金、期貨等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吸引全球的金融機構入駐,並推出了符合國際標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境內外的企業和個人多樣化的金融需求,有效地增強了自貿區的國際競爭力。

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善。自貿試驗區透過建設先進的金融資訊系統和支付清算體系,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安全性,並透過加強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與合作,持續推動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發展。例如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支付清算、數碼貨幣等方面積極地推進套用場景不斷完善,金融基礎設施。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科技金融方面,自貿試驗區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支持自貿區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綠色金融方面,可以透過加大對綠色專案和綠色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自貿區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普惠金融方面,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透過最佳化貸款的流程降低貸款的利率,提供小額貸款、創業擔保貸款、融資租賃等方式,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滿足不同企業的金融需求,降低其融資成本。

白明則認為,自貿試驗區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探索,更多呈現出整合創新的特征,一方面是不同金融類別和業務的整合創新,比如廣東自貿試驗區建立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跨境交易機制;另一方面是跨領域的整合創新,不僅涉及金融業本身,也需要其他行業協同,比如河南自貿試驗區一件事一次辦綜合視窗改革。

繼續深化金融改革創新

顯然,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中國自貿試驗區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

潘誌兵表示,自貿試驗區透過金融改革的創新,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的體系擴大金融市場的規模,增強了輻射力和溢位效益。自貿區鼓勵跨境投融資政策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提升了人民幣跨境金融服務能力,拓展了人民幣跨境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金融改革、金融創新與自貿試驗區的建設之間是一個相互支持、相互成長的關系。」潘誌兵進一步表示,未來自貿試驗區將進一步深化金融對內對外開放,繼續試點和落地降低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擴大業務範圍等開放措施,完善金融機構體系和市場機制;自貿試驗區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更大範圍更大規模的人民幣跨境使用,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自貿試驗區將持續地加強金融科技的套用和創新,推動金融服務的智能化、數碼化發展。

不過,白明也提醒,當前中國的金融創新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未來會遇到很多新問題和新挑戰。這也意味著,未來自貿試驗區需要在金融創新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