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國家獎勵的800萬元怎麽花?李德仁院士:全捐

2024-06-25辟謠

來源:人民網

6月24日

85歲的兩院院士 李德仁

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李德仁表示

將把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

其中,500萬元將交給

武漢大學「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

300萬元交給

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

他說

「支持對創新人才培養

這是應當做的事情!」

學成後毅然選擇回國

在李德仁院士家中,記者見到了這幅80字的李氏家訓,李院士說,這是他曾祖父留給李氏後人的訓誡。從他小時候起,這則家訓就一直教誨著他和家人, 特別是「愛我中華 興我家邦」8個字為他的科學人生指明了方向。

李德仁:從小就是這樣講的,人民養育了我們,要做研究,應當為中國人做研究,為國家做研究,學成要報效國家,讓中國強大。

李德仁院士說,中國要想在國際上站穩腳跟,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1957年,高中畢業的李德仁被錄取到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測繪高級專業人才的大學——武漢測繪學院,從那時起,科技興國的理想就在這位年輕人的心中深深紮下了根。

新中國成立初期,各項科學事業仍處於起步階段。李德仁心懷學成報效祖國、讓中國變強大的信念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科學的未知領域。大學期間,他幾乎看遍了圖書館中所有的測繪學專業文獻,為之後的科學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李德仁如願成為了中國航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王之卓院士的學生,並於1982年前往西德深造。留學期間,李德仁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他創立的誤差可區分性理論解決了測量學的百年難題,並獲得了史特加大學歷史上最高的論文得分,至今無人超越。

隨著李德仁在學術界的名聲逐漸顯露,多家國外科研機構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在極為優厚的待遇面前,李德仁毅然選擇了回到祖國,用學到的知識回報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 「中國人要為自己的國家幹活。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國界的。中國科學家為中國服務好,理所當然。 」

「讓更多人享受中國衛星帶來的服務」

2010年,經國務院批準,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全面啟動實施。李德仁作為高分專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和專項副總師,領導參與了該專項的頂層設計,並帶領團隊開展了高精度數據處理技術攻關, 經過10年建設,實作了中國遙感衛星系統的自主可控。

從2013年4月首顆「高分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到今天,高分專項已成功發射14顆衛星,每顆都具備獨特的觀測能力,涵蓋了光學、雷達、紅外、高光譜等多種技術類別,拉動了新一代國家空間基礎設施的建設,也為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做好了技術和人才儲備。

李德仁表示,做了10年,他們把中國的光學遙感的分辨率提高到0.5米。 「滿足了國家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和大眾老百姓的需要,也支撐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作。」

李院士說,遙感衛星通俗地講就是給衛星裝上了看地球的眼睛,它可以從太空看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看得越清晰,獲得的可用資訊就越多。遙感技術的用途十分廣泛,從城市規劃、農業管理、氣象預警、災害監測到國防建設等領域,無不與遙感技術息息相關。

近年來,李德仁帶領團隊積極開展通訊、導航、遙感一體化天基資訊即時服務系統關鍵技術攻關,並同步啟動了珞珈系列科學試驗衛星工程,目前已經研制發射了四顆珞珈系列衛星。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中國遙感衛星看地球更清晰了。

李德仁說,他和科研團隊計劃在未來打造一個擁有252顆衛星的「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希望到2030年,讓全球更多的人享受中國衛星帶來的優質服務。

這個「星座」由四種衛星組成,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連在一起,可用於農業、交通、采礦、海運、智慧城市、智慧農村等,構成一個對地觀測網。「建成這樣的一個快、準、靈的地球觀測網絡,為整個國家的強大,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中國人的貢獻。」

來源 |央視新聞 記者:帥俊全 褚爾嘉 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