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21CC|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腫瘤外科主任波斯納:術前預康復對癌癥治療發揮重要作用

2024-03-21辟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林昀肖 實習生 王雅馳 李佳英 北京報道 「胃癌的生存率高低取決於癌癥所處的階段。在癌癥早期,大多數患者生存率很高。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日本胃癌病例大多數為早期胃癌,生存率可能在90%及以上;而美國、歐盟更多胃癌病例為晚期,生存率通常在50%,甚至更低。」近日,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綜合癌癥中心癌癥服務線聯合主任、腫瘤外科主任米曹·C·波斯納(Mitchell C. Posner)博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

據統計,全球約50%的消化道癌癥發生在中國,主要包括食道癌(每年新發約47萬例)、胃癌(每年新發約67萬例)、結直腸癌(每年新發約52萬例)。在中國,消化道癌癥新發和死亡病例均占全球50%左右。

相關研究顯示,如果在消化道癌早期及時治療,治愈率可以達到90%以上。因此,消化道癌的防治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透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還有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素。雖然胃癌治療面臨著有癥狀的患者多處於晚期、以及晚期根治難的困境,但是免疫療法、細胞療法和基因療法等日趨成熟的新療法為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波斯納也指出,實施癌癥篩查專案有助於改善患者臨床結局。與此同時,預康復是胃癌護理的重要方向,糾正患者的免疫缺陷和保證術後康復需求可以使患者真正獲益。未來,不再把胃癌、胰臟癌、肝癌等不同癌種作為一個病種來進行治療,而是根據患者的分子表達譜和基因表現進行個人化治療。

胃癌治療手段實作突破

隨著技術發展和藥物突破,胃癌的診療水平在不斷提高。波斯納介紹,胃癌的手術治療在技術上已經開始轉向相對微創的手術方法,一般是腹腔鏡或者機器人輔助的方式。而且從臨床試驗結果來看,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胃癌患者,微創手術和開放性手術的治療效果相當。

波斯納進一步介紹稱,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外科手術,但也有更多療法被套用,比如在進行外科手術之前先進行化療,或者免疫療法與外科手術並用等。與二十年前相比,免疫療法、細胞療法和基因療法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三者也各具有其獨特優勢。比如,適用於免疫療法的很多藥物對胃癌治療的針對性較高,細胞療法能有效治療血液相關癌癥,根據患者的基因表現來量身客製針對胃癌等實體瘤的基因療法。

雖然新技術層出不窮,但目前細胞療法等新療法還需要時間成熟。波斯納表示,細胞療法對一些液態瘤有效,對實體瘤則更難產生效果。目前細胞療法可能對於黑色素瘤等一些瘤種是有效的,對於胃腸道癌癥的效用還在探索的過程中。總體而言,細胞療法的技術發展還處於「嬰兒時期」。

此外,人工智能在癌癥治療的腫瘤成像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波斯納尤其認為,人工智能有望在臨床專家對癌癥成像的定性解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包括隨時間推移的腫瘤體積描繪,從其放射表型推斷腫瘤基因型和生物學過程,預測臨床結果並評估疾病和治療對鄰近器官的影響。

波斯納認為人工智能可以支持診療學進一步發展:「在成像方面,有一些新型化合物能夠實作腫瘤視覺化。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把放射性藥物跟受體進行關聯,一方面用於診斷,另一方面用於同時治療。這是診療學領域的不斷發展。」

在波斯納看來,目前中美兩國在胃癌診治技術上並沒有顯著差距,兩國在胃癌的外科手術方面比較接近。甚至從技術角度來說,東亞地區,尤其是日本、中國和南韓的一些臨床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微創手術達到與開放性手術相同水平的患者結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亞的技術水平可能更加先進。

「由於兩國胃癌發生的生物學基礎不同,所以采用的治療方法也不同。我不認為兩國之間在胃癌治療方面有很大差異。而且,美國和中國都在多個領域進行研究,兩個國家之間是可以相互學習的。」波斯納認為。

認識術前預康復的重要性

除了加速創新更叠診療技術,癌癥治療與護理理念也需要與時俱進。

胃癌的發生是一個漸進性的過程,從最初的胃炎、癌前病變到胃癌的發生需經歷3至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在此過程中一般沒有明顯癥狀,發現時大都處於中晚期。

中國癌癥防控辦公室、國家癌癥中心聯合發表於【中國癌癥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出,胃癌的預後與診治時機密切相關。目前,中國約90%的胃癌屬於進展期,進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外科手術,5年生存率仍低於30%。而早期胃癌經過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超過90%,甚至達到治愈效果。

據統計,胃癌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僅為16個月。想要延長患者的5年生存率,早發現、早治療無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然而,患者發現胃癌時間晚仍然是當前胃癌治療的主要問題。

「歐美國家的胃癌患病率低於東亞,因此沒有建立相關的篩查專案,患者出現癥狀之後才去就診,此時往往已是晚期。而東亞的情況有所不同,東亞國家有癌癥篩查專案,癌癥可以早發現、早治療,治療會比較有效。而晚期患者根治較為困難,治療也比較復雜,需要透過化療、免疫治療,可能還需要外科手術等。」波斯納分析稱,癌癥篩查專案有助於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

除了早診早治的健康管理觀念外,近年來興起的加速康復策略還有術前預康復。據了解,其目的在於透過功能訓練、營養支持及心理指導等具有高級別循證醫學基礎的多元化措施,改善病人的生理及功能儲備,最終改善臨床結局。

具體而言,預康復是指在進行化療或外科手術前先提升患者的營養水平,使患者免疫系統處於更好的狀態,再進行外科治療。「因為不管是化療、免疫療法還是外科手術,都對身體有傷害,所以提前提高患者免疫系統抵抗力能更好地實作耐受治療。比如透過戒煙、戒酒或短期鍛煉,提前增強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波斯納分析稱。

「手術治療之後也有康復的需求,這樣的話能夠確保患者有足夠的營養水平來支持全身總體健康水平,進而實作全面康復。」波斯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預康復是胃癌護理的重要方向,可以使患者真正受益。

不僅如此,積極參與新型療法和獲取全方位康復支持也是能使患者獲益的重要手段。波斯納表示,讓患者參加臨床試驗,嘗試一些新型療法也有助於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最終患者結局。同時,健全腫瘤治療支持機制,在營養、康復、心理、社會等方面為患者提供支持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有助於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

隨著技術不斷更新,人們需要認識到人工智能在護理方面的作用。在波斯納看來,人工智能會改變診療和護理的方式,比如,人工智能可能會提供腫瘤的生物學資訊。目前,人工智能已經用於乳癌治療領域,未來可能會逐步套用到胃腸道癌癥的診療和康復中。

關於癌癥診療的未來發展趨勢,波斯納表示:「我覺得會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患者的治療將轉向個人化。過去把胃癌、胰臟癌、肝癌等不同癌種作為一個病種來進行治療的方法是錯誤的。每個患者的腫瘤分子表達譜和基因表現都不一樣,未來的大方向應該是個人化醫療。」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