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我的書店,我的城」 三位書店主理人的故事

2024-07-23辟謠

封面新聞記者 李茂佳 喻言

7月13日晚,重慶降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曾家巖書院主理人呂真在家倚窗而立,她在朋友圈寫出如下的文字:中山四路,暴雨的此刻,最是懷念,可惜了那棵黃葛樹鋸掉了,不再會有雨打樹葉淋淋的音樂響起……呂真的惆悵,其實是隨著5月31日曾家巖書院的閉門而泛起。

當晚,在不夜重慶的另一隅,古星院書店主理人成於思正思考著書店的未來,如何在數碼浪潮中為實體書店尋得一方生存之地。

而在兩江新區財富大道,瓦屋書店主理人張鵬程送走最後一批書友,心中滿是對書店未來的期許。

這三位書店主理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因為喜歡看書,所以開設了實體書店。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實體書店的經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始至終選擇堅持。

「文化傳承,亟需‘透氣’。」這是三位書店主理人共同的心聲。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裏,他們希望書店能成為人們心靈的棲息地,讓人們在忙碌之余能夠靜下心來,品味書香,感受文化的魅力。

曾家巖書院。

堅守與熱愛:書店背後的故事

呂真,自上世紀90年代投身新聞界,至2014年成為紀錄片導演,她對文化的熱愛與執著始終如一。憑借卓越的專業素養與不懈努力,呂真創立的傳媒公司,專註於短影片與口述歷史,並在全國嶄露頭角。2016年,重慶市委宣傳部一行調研文旅工作時,走訪了呂真的公司,同行的渝中區電子創意產業園區負責人被她的作品深深吸引,隨即誠邀其入駐。

「我與渝中區中山四路有著不解之緣,那裏的第一份工作讓我滿懷情感。因此,這份邀請讓我欣喜不已,我們一拍即合,我便欣然前往。」呂真回憶說,面對園區提供的四個選址,她最中意的是上曾家巖19號。

呂真接受封面新聞專訪。

呂真帶著團隊用無人機對建築進行全方位拍攝時,她發現了這棟老房子的美。拱券的輪廓,雖被歲月塵封,卻依然能窺見往昔的輝煌。因此,呂真斷定,這是一座承載著百年故事的建築,值得被重新喚醒。

於是,一場關於歷史與文化的挖掘之旅悄然開啟。呂真帶領團隊穿梭於街頭巷尾,尋找上曾家巖19號的「活歷史」——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們講述了建築物的過去,同時,塵封的檔案資料又豐富了歷史資料。原來,這棟中西合璧的建築物,曾是曾氏望族的私塾,後又成為加爾默洛女子修道院的教室。

這份發現,讓呂真激動不已,她決定把這份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於是,呂真放棄了在上曾家巖19號開辦公司的念頭,轉而做一家實體書店,「曾家巖書院」應運而生。

幾乎與呂真籌開曾家巖書院的同時,成於思放棄在深圳的房地產設計工作,毅然回到自己上大學的重慶。因為愛好閱讀,成於思萌生了開設一家「有調性」書店的想法。2016年,極富設計感的南之山書店出現在南山上的放牛坪。

還是同一年,張鵬程也作出了大膽決定,辭去500強高管職位,自己創業開書店。只不過,張鵬程把書店選址在彼時開發熱度極高的兩江新區。

「我也曾感到焦慮、抑郁和失眠,渴望找到一個能夠釋放情緒的地方,而非每天穿梭在令人窒息的鋼筋水泥叢林中。」張鵬程說,他的書店就是要打造出具有「療愈效果」的閱讀空間,要成為現代人的心靈避風港和文化充電站。

在曾家巖書院閱讀的市民。

挑戰與應對:實體書店的生存之道

2018年,曾家巖書院正式開門營業。6年來,書院堅持每日開放,「雖說辛苦萬分,但我心甘情願。」呂真感慨連連。

每天上午9點,呂真準時到達書院,映入眼簾的就已是安靜的閱讀場景。隨著有歷史的書院的名氣逐漸傳播開,眾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打卡留影,為此,呂真專門設立了兒童繪本角,並把家中的百余本繪本拿出來分享,這一舉動引發不少市民獻出愛心,捐贈書籍。

曾家巖書院不只是一個閱讀場所,還是一個文化歷史公開課堂。呂真精心安排了多達120場的免費公益文化講座,邀請相關專家把他們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感分享給市民。每一場講座都座無虛席,深受歡迎。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關於曾家巖書院的一切,在今年5月31日戛然而止。不過,呂真對此很淡然,她說,書院關閉的確有種種客觀原因,但六年來,書院傳遞出的精神永遠長存,那份對知識的熱愛與追求,將永遠銘刻在每一個曾踏入這片書香之地人的心中。

相比而言,成於思在南山的書店開辦之旅,則多了幾分波折與挑戰。從2016年首開南之山書店,到次年第二家南之山書店——「小森林」開業,再到2023年,「小森林」停業,他坦言,「重慶的商業環境與天氣變化給經營造成不小挑戰。」

成於思接受封面新聞專訪。

不過,成於思並未就此放棄,他又在重慶天地開設新書店「古星院」,嘗試以「書店+」的模式謀求發展,上下兩層分別布局咖啡與書店,同時還計劃拓展學習功能。

與呂真和成於思相比,張鵬程的書店創業歷程倒頗為順利。從加盟樊登書店到創立自己的品牌——瓦屋書店,他想為熱愛閱讀的人們打造一個松弛且充滿文化氣息和濃厚學習氛圍的空間。

「我們的書店可不單單是為了賣書服務的,更多的是為真正熱愛讀書的人服務的。我們要營造出一種氛圍和環境,讓大家來到這個空間就能放松下來,喝杯咖啡,參加一場讀書會,讀一本好書,在自然中實作文化的積累。」張鵬程說。

營業中的古星院書店。

文化傳承需要「透氣」空間

當談及自己開書店與城市文脈傳承的關系時,三位書院主理人感觸頗深。

「一座城市需要‘文化氣孔’。」呂真認為,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人們渴望一片可以深呼吸的「透氣空間」,讓心靈得以休憩。

「充滿文化氣息的書香之地,人們可以在此觀展、閱讀、品茗、交流,心靈得以舒緩與放松。不論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都渴望擁有這樣一個空間,作為心靈的避風港。這樣的空間無需宏大,做到小而精便已足夠。」呂真說。

在她看來,重慶不僅僅是一座網紅城市,吸引人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人留下,這需要講述更多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打造充滿文化底蘊的空間。重慶亟需文化沈澱,以豐富其內涵。

呂真期待,老一輩知識分子和學者能持續著書立說,中青年人更加主動學習並傳播這些知識,各級政府及國有文化管理部門,應真心實意地支持各類文化機構,確保它們能夠持續發展,有足夠的資源去開展活動,講述城市故事、傳承城市文脈。

張鵬程表示,物質終將消逝,唯有精神與文化永恒,「一個城市不能全是網紅打卡,要讓遊客來了之後能夠沈浸其中,比如在一個空間裏去感受,可以用新的方式去啟用它,讓人們真正去感受,不只是用視覺去看,還能用聽覺去聽,用嗅覺去聞,用觸覺去摸,這才是實作真正的實作城市文化傳承。」

張鵬程接受封面新聞專訪

「重慶的城市文化,匯聚了獨特的山水風貌、深厚的人文底蘊、激昂的抗戰精神與獨有的陪都文化,這些多元的文化形態共同構築起重慶的全國文化名片。」張鵬程說,希望能看到重慶人的閱讀熱情高漲,平均讀書量顯著提升;同時,他也盼望相關部門能積極策劃並舉辦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力與深遠意義的文化活動。

「從商業角度來看,經營書店的前景並不樂觀。若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出發,政府開設書店比較合理,但並不意味著私人就沒有參與的必要。」成於思表示,考慮到資金、風險等多方面因素,私人開設書店確實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市場並不樂觀的時候。

他認為,對於書店這一文化載體,應根據其性質與功能來選擇合適的營運模式。在商業與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讓書店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政府應更多地介入公益文化領域,利用社區資源建設圖書館,讓文化之光溫暖每一個角落。」成於思呼籲。

封面新聞:能否分享一些在經營書店的過程中,讓您印象深刻的甜酸苦辣的經歷?

呂真: 每天上午9點鐘我踏入書院,總能發現一群讀者沈浸在書海中。尤為引人註目的是一對年約七旬的老夫婦,他們無論春夏秋冬,總是坐在同一位置,輕輕翻開書頁,細致地做著筆記。每當我步入,都會遠遠地為這份堅持與熱愛按下快門,記錄下這份溫馨而不打擾的美好。

成於思: 每天都在思考,怎麽才能夠維持店鋪的經營。尤其是夏天山上電力不穩,冬天陰雨連綿,導致遊客減少,這些都給我們的經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再者,線下圖書售賣行業的整體趨勢在下滑,經營更加困難。

張鵬程: 瓦屋書店的特色凝聚為兩句精煉的話語:一是「精神的減壓艙」,二是「文化的充電樁」。時常,有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選擇在此長期駐紮,享受高度專註的學習時光。我見證了許多學子在這裏學習備考,最終收獲成功的喜悅,他們紛紛傳來捷報,分享在這方天地中取得的成就。我個人也是在這裏備戰研究生考試,並最終如願以償。

瓦屋書店內景。

封面新聞:您認為城市文化如何實作更有效地傳承?

呂真: 一座城市需要「文化氣孔」。我們所說的「氣孔」,意指在都市叢林的鋼筋水泥與快速發展之中,人們仍需尋得一處能自由呼吸的空間。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步伐加快,這樣的空間變得尤為珍貴。

充滿文化氣息的書香之地,我們稱之為「雅空間」,人們可以在此觀展、閱讀、品茗、交流,心靈得以舒緩與放松。

越是現代化的城市,越需要在高樓林立間保留這樣的「氣孔」,以緩解都市生活的壓力與壓抑感。不論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都渴望擁有這樣一個空間,作為心靈的避風港。這樣的空間無需宏大,每個城市若能有兩三個這樣的角落,便已足夠。

因此,希望我們的城市能多一些這樣的小而精的「氣孔」,讓它們充滿書香氣與雅致,成為人們願意駐足、停留的溫馨角落。

成於思: 對於書店這一文化載體,我們應根據其性質與功能來選擇合適的營運模式。在商業與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讓書店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張鵬程: 春節期間,我前往西安,親眼見證了兵馬俑等歷史遺跡的宏偉。當時,我告訴孩子,物質的東西雖珍貴,但唯有極少數能以文物的形式流傳後世。相比之下,精神和文化則能以更加深遠的方式被傳承。

同樣,一個城市的生命力也在於其文化的傳承。這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努力,而不僅僅是關註衣食住行等表面物質。我們更應重視精神與文化,它們是民族和城市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

城市文化的傳承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光鮮亮麗,更應註重內在的體驗與感悟。我們可以創造空間,讓人們沈浸其中,透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去感受和體驗。

呂真對曾家巖書院進行講解。

封面新聞:您如何理解重慶的城市文化?對於促進其更好發展,您有何見解?

成於思: 從我的觀察來看,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城市文化通常更為繁榮;而國有經濟主導的地區,城市文化則可能相對較弱。原因在於,民營經濟讓資金更多地掌握在民眾手中,從而促進了更多有趣、有活力的文化現象的產生。

我曾認為重慶缺少一個空間來讓人們感受到文化元素,但現在我意識到,單憑個人或單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將書店視為公益專案,可以由政府或社區來主導,利用現有資源如爛尾樓或空置空間建設社區圖書館,或許更為適宜。這樣既能滿足民眾對文化的需求,又能避免私人企業因經營不善而蒙受損失。

呂真: 重慶不僅僅是一座網紅城市,吸引人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人留下,這需要我們講述更多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打造充滿文化底蘊的空間。重慶亟需文化沈澱,以豐富其內涵。

雖然經濟效益至關重要,但我們也應意識到文化的重要價值。或許在財政分配中,我們可以為文化留出0.5%的份額,讓這顆閃閃發亮的珠寶得以傳承。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應發揮關鍵作用,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畢竟,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需要我們共同守護和傳承的寶貴財富。

張鵬程: 重慶城市文化,匯聚了獨特的山水風貌、深厚的人文底蘊、激昂的抗戰精神與獨有的陪都文化,這些多元的文化形態共同構築了重慶的全國文化名片。

在此基礎上,我期許能進一步鑄就文化的輝煌。具體而言,希望能看到重慶人的閱讀熱情高漲,平均讀書量顯著提升;同時,也盼望相關部門能積極策劃並舉辦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力與深遠意義的文化活動,讓重慶的文化之光更加璀璨奪目。

記者手記:

在這個充斥著電子產品的時代,書籍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在重慶,還是有那麽一群人,他們透過開辦實體書店的方式,努力為城市文化傳承註入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實體書店面臨著諸多挑戰,經營成本上升、讀者閱讀習慣改變等等。但正如這三位主理人所展現的,只要心中有夢,腳下就有路。

他們的故事其實僅僅是個開始,文化傳承的漫漫征程,還需更多的力量匯聚,更多的夢想綻放。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文化之光溫暖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保留住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韻味和歷史記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