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誰懂啊,差點以為救我命的東西出問題了

2024-04-25辟謠

過敏又雙叒叕上熱搜了。

什麽? 你沒聽過這個東西?

那恭喜你,你離一個叫「過敏」的煩人精遠得很。

有網友看到熱搜的時候心裏一驚,以為自己的「救命藥」出了什麽問題。

對過敏的人來說,氯雷他定實在是居家旅行必備藥了:「春天我的命都是氯雷他定給的」。

每年的春天花剛剛開的時候,就有過敏星人開始痛苦了,等楊柳絮開始漫天飛舞的時候,口罩和護目鏡仿佛是要焊在臉上一樣。

還有網友寫道: 「未若柳絮因風起,氯雷他定裝兜裏。」 北方的春天,風大柳絮多,過敏的人越來越多了,作為緩解過敏的常用藥,很多人都會隨身攜帶著幾片氯雷他定(友情提醒:雖然熱搜是虛驚一場,但較長時間服用建議咨詢醫生)。

開啟手機不難看到,過敏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全民性話題。

自進入過敏季以來,過敏相關的癥狀、用藥、產生過敏的原因等內容,在微博上的討論量和熱度陡然提升。據統計, 3月以來,30余條與過敏強相關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累計閱讀量超11億,討論量近40萬。 如「氯雷他定」這款過敏用藥的討論詞條更是連續四天不斷登上熱搜,最高登至第一位,登榜時長長達18小時。

@人民日報 釋出的「全國花粉預告」可以看出,全國多個城市春天的花粉濃度非常高。 在今年3月,「過敏」的相關搜尋量環比增長400%,搜尋前三的病癥是「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和「過敏性皮炎」。

京東買藥數據也顯示,近一周以來,過敏用藥氯雷他定在平台上的搜尋量環比提升了121%,訂單量環比提升了87%;其中,來自北京、天津、湖北、河北地區的訂單總量占整體訂單量的四成。

過敏,可以說是很多人春天的「老朋友」了, @新浪醫藥 主持的話題#春天是一個巨大的過敏原#裏,各路網友都在交流自己因為這位「老朋友」受的罪。

盡管從自身出發,大眾對過敏話題的關註度一直很高,但事實上,僅僅在「我到底是不是過敏了」這個問題上,人們就存在著認知誤區,具體體現為兩類極端。

有人片面地理解過敏,認為是皮膚過敏、食物過敏,「有點癢忍忍就過去了」。殊不知,過敏反應因人、因事而異,不同的過敏反應,後果不盡相同,癥狀較輕的可以透過脫離過敏原迅速緩解, 而嚴重的過敏,會迅速引發較重的全身反應,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甚至是休克和死亡。

與此對應,有人擴大了過敏的反應。比如北方春季本身就比較幹燥,很多人拿不準自己皮膚瘙癢、起紅疹到底是過敏還是缺水,不少人本著「保險起見」見藥就吃、就塗,濫用藥物的後果,就是癥狀沒有得到緩解,身體還產生了耐藥性。

針對如何區分春季過敏和皮膚過敏,南京鼓樓醫院整形燒傷外科醫生徐曄曾在微博上為網友們進行詳細科普。

滑動檢視全部內容

徐曄:南京鼓樓醫院整形燒傷外科醫生

如果不確定自己到底是不是過敏,還是去醫院讓醫生進行判斷為好。例如,有專業藥劑師就曾對亂吃藥的行為提出警示—— 過敏藥也可能是個別人群的過敏原。

微博知名健康博主 @宋藥師 針對「對過敏藥過敏」進行科普

由於傳統觀念的誤導、專業知識的缺乏,以及各種有關健康的「偽科學」資訊傳播,公眾對過敏存在著很多誤解,這些誤解不僅可能延誤治療,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

面對公眾的認知誤區,眾多醫療機構和專業醫生正在透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積極開展醫學科普,普及常識,介紹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

例如,人民日報在北京楊柳飛絮高發期釋出了「楊柳絮預警地圖」,還邀請三甲醫院醫生為網友解答「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飛絮過敏」等問題。誇克app上線了「春季過敏預防攻略」專題,透過大模型產品自測、防護知識科普和健康助手對話問答等方式,讓使用者能更簡單地獲取實用知識。

導致過敏的因素很多/攝圖網

在社交媒體上,很多專業博主也針對公眾關註的熱點展開科普。小紅書上有醫生博主釋出短影片,詳細講解了「同樣是過敏,同樣是咳嗽,過敏性哮喘有何特點」。與此同時,知乎上也有不少針對「過敏性鼻炎」的科普長文,為網友分析這類疾病的成因,介紹實用的防治知識。

而針對像「過敏可以自己扛過去」這樣的認識誤區,也有不少專業醫生在進行科普。浙大二院急診科醫生盧驍就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分享關於「過敏性休克」嚴重性的內容,幫助更多人提高對過敏的警惕。

盧驍:浙大二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這些醫療科普從不同的細分角度,讓更多人關註到了過敏,並對過敏的癥狀、過敏的應對、過敏的種類等有了更科學的了解。由此,當自己或身邊的親友出現有關癥狀的時候,能夠做出正確判斷,及時發現,盡早治療。

一位知名醫生曾經說過:「任何疾病都是防大於治,這就是醫學科普的意義。」

了解疾病的早期癥狀和體征,就像按時體檢一樣,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哪怕一百人裏有一個人因為醫學科普得到了預防,或避免了誤診,那麽科普工作都是有價值的。

常在微博分享科普內容的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 @譚先傑醫生 曾收到過一面特別的錦旗。送錦旗的女士不是他的患者,而是他的觀眾。原來她是在看了譚醫生的科普文章後,按照其中建議做檢查,發現了早期子宮頸癌。由於發現得早,治療幹預良好,這名女士在手術康復後,特意客製了錦旗送給譚醫生。

對很多疾病而言,科普做得好,就有更多的人知曉相關的知識,疾病就越可能被早期發現和治療,恢復健康的可能性就越大。

從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開始,醫學科普就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發展中不斷演進。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與時俱進,借助社交媒體開展醫學科普。

但互聯網資訊魚龍混雜,尤其是在醫療健康領域,謠言和誤解屢見不鮮,錯誤的醫療資訊對公眾造成了巨大的誤導。

互聯網上的謠言和誤解

任憑謠言傳播不僅會誤導公眾,還可能對他們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大量醫療領域內容創作者都在不遺余力發揮著及時辟謠、減少誤導、維護健康資訊生態、保護公眾免受虛假資訊傷害的作用,充分在醫療科普價值的層面上貢獻己力。

隨著大眾對科普內容專業性需求的提升,真人醫生紛紛在社交媒體平台開設賬號,打造更便捷的科普渠道。 有了線下的真實醫院身份做背書,科普權威性和專業性得到有效保障。據悉,入駐微博並被認證為醫生的賬號中,大部份是近三年新註冊的。這些醫生在為患者提供專業的疾病科普外,也不間斷的把復雜的各類醫學知識用普通人聽得懂、記得住的話語,變成日常生活裏能用得上的常識,不斷促進著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

醫生線上進行醫學科普/攝圖網

在聚焦於過敏的成因、癥狀、解決方案的科普價值之外,我們還看到了更多過敏話題在醫生博主推動下得到延展,例如術後過敏的應對知識、過敏領域的最新科技套用,特別是對罕見病人群的過敏問題、貧困山區兒童過敏問題等公共價值領域的關註。

在每年的「國際罕見病日」,使用者的關註與微博醫生的科普讓#2024國際罕見病日#的話題從小眾走向大眾。 「一起關註1%人群的世界」,讓1%人群的聲音在這裏被更多人看到。

這些關註視角跳脫出個人過敏癥狀的醫治範疇,上升到一種人文關懷踐行落地的層面,也是對全民健康認知和理念的重塑。而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博主成為最核心的公共價值實踐者,造福大眾。

參考資料:

1.醫生明明那麽忙,為什麽還要做科普?澎湃新聞

2.祝益民:發揮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在醫學科普創作中的作用

3.國內首個【數碼時代中國醫生健康科普評價報告】專家研討會在復旦成功舉辦 復旦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