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他在三星堆修文物,讓青銅器「開口說話」

2024-05-06辟謠

雕刻精美的青銅樹、金光閃閃的黃金面罩、威嚴莊重的青銅人頭像……今年上海博物館東館試開放後,三星堆·古蜀文明展掀起一波看展熱潮。在璀璨震撼的展品背後,有著文物修復師的不懈努力。上博「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團隊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內,交替往來於上海和四川廣漢兩地之間,完成了近百件(組)的三星堆出土青銅文物的清理與修復工作,其中近五十余件(組)青銅文物是運至上海進行修復的。

住在三星堆修文物是怎樣的體驗?出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怎麽樣?澎湃問吧邀請上博青銅器修復師張珮琛一起聊聊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修復工作。

張珮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傳承人、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器物修復研究室研究館員。

點選圖片即可提問

三星堆文物是怎麽修復的

@藥師傅: 為什麽許多青銅文物要運到上海來進行修復?

張珮琛: 三星堆青銅文物之所以會運到上海進行修復,主要是因為上海擁有先進的文物修復技術和專業的修復團隊。在中國,上海博物館作為國內重要的文物收藏與研究機構之一,具備豐富的文物修復經驗和高水平的修復技術。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擁有大型CT掃描和「熱釋光」檢測等多種科技檢測器材與技術,借助這些先進的科學儀器可以揭開文物身上隱含的資訊,為人文研究提供有力支撐。此外,上海博物館曾經舉辦過全國性的青銅器修復培訓班,培養了一批專業的文物修復人才,其中包括參與三星堆文物修復工作的專家。

文物修復工作往往需要跨學科的合作,包括考古學、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擁有較為完善的科研環境和資源,能夠為文物修復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因此,將三星堆青銅文物運到上海進行修復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三星堆遺址考古新發現現場

@zzZ多喝白開水: 青銅器修復和其他種類文物的修復有什麽不一樣?

張珮琛: 不同材質和類別的文物都具有其相應的特點,青銅器修復相較於其他種類文物修復,具有一些獨特的特質和挑戰:

1. 材料特殊性:青銅器主要由銅、錫等金屬合金制成,這些材料在地下埋藏多年後會發生腐蝕和變質,產生各種復雜的病害,如銹蝕、變形、破碎等。病害的豐富性需要修復者掌握更為特殊的化學和物理方法。

2、紋飾和形制的復雜性:青銅器往往具有精美的紋飾和獨特的形制,這對修復者的藝術修養和雕刻技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技術專業性:青銅器修復是一項技術性極強的工作,修復過程中需要進行清洗、除銹、矯形、拼接、刻紋、翻模、鑄造、配缺、打磨、作色、做舊等多個精細的工藝環節。這不僅要求修復者具備精湛的手工技藝,還需要對青銅器的材質、制作工藝、歷史背景和藝術風格有深入的了解。

4. 修復與保護的結合:青銅器修復不僅包括對文物本身的直接修復,還包括對文物所處環境的控制和保護,以防止未來的損害。這要求修復者不僅要掌握修復技術,還要了解預防性保護的知識。

總之,青銅器修復具有其獨特的技術要求和文化價值,它不僅是對文物本身的復原,也是對古代文明和傳統工藝的一種致敬和傳承。

@伊莉莎伯的鴨: 金面具笄發青銅人頭像表面覆蓋的是真的黃金嗎?出土後會受到氧化等影響嗎?用什麽工具清理呢?

張珮琛: 金面具笄發青銅人頭像的表面覆蓋的是真的黃金,但並不是100%的純金,其中還有一部份的銀。黃金作為惰性金屬,具有優異的耐腐蝕能力,在埋葬環境中不會受到氧化。表現的附著物可以透過化學螯合劑以及超聲波物理清除的方法清理。

@Hakumo: 這一次考古發掘過程中,有哪些令你難忘的故事?

張珮琛: 考古工作是一項嚴謹的科研工作,不過在工作時候常常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三星堆發掘。三星堆出土的人頭像,尤其是那些具有顯著特征的青銅面具,如突出的眼睛和誇張的造型,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好奇和猜測。很多人懷疑三星堆出土人頭像是不是地球人。

其實我認識的不少西南地區本地人與三星堆人像之間存在高度相似性,這可能是由於地域文化和遺傳特征的延續。有次一位四川文保的同事來上海出差,大家都發現它的面部五官和三星堆人頭像非常相似,以至於後來都忘了那個人的名字,但是一提起「三星堆人」就立刻想到是他。

高科技如何套用於文物修復

@S052D75: 數碼技術在文物修復中是如何套用的?

張珮琛: 「數碼技術」是一個大概念,在文物修復中的各個範圍都有不同程度的套用。

1. 數碼化采集與建模:透過使用激光掃描器、攝影測量等三維采集技術,對文物進行高精度的數據采集和建模,為後續的修復工作提供精確的參考。

2. 虛擬修復:利用電腦圖形學技術和演算法,對文物的數碼模型進行虛擬修復。這種方法可以在不接觸原件的情況下預測修復效果,為實際修復提供指導,同時避免了對原件的二次損傷。

3. 3D打印技術:在文物修復中,3D打印技術可以用來復制缺失或損壞的部份。透過掃描文物的現存部份,建立三維模型,然後使用3D印表機打印出缺失部件的復制品,這些復制品可以用於文物的完整修復。

4. 材料分析與選擇:數碼技術可以輔助分析文物的材質特性,幫助修復者選擇最適合的修復材料。例如,透過光譜分析技術可以確定文物的化學成分,從而選擇與之相匹配的修復材料。

5. 監測與預防性保護:數碼技術還可以用於文物的長期監測和預防性保護。例如,透過安裝傳感器和監測系統,即時收集文物的環境數據,如溫濕度、光照強度等,以便及時采取措施保護文物。

6. 公眾展示與教育:數碼技術使得文物可以透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形式進行展示,增強了觀眾的互動體驗。

7. 文創產品的開發:3D打印等數碼制造技術還可以用於開發文物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如復制品、模型等。

總之,數碼技術在文物修復中的套用不僅提高了修復的精確性和效率,還拓寬了文物保護和傳播的途徑,使得文物修復工作更加科學、系統和可持續。

夕陽余暉下的三星堆

@我的世界MC: AI和3D打印技術,將來會取代人工修復文物嗎?

張珮琛: AI和3D打印技術已經在文物修復領域開始套用,雖然帶來了顯著的效率提升和精確性增強,但它們目前不太可能完全取代人工修復文物的工作。原因如下:

1. 藝術性和專業性:文物修復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復原,更是一種藝術創作和專業判斷的過程。往往資深修復師的經驗和直覺在很多情況下是無可替代的。

2. 復雜性和多樣性:每件文物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和現狀,需要個人化的修復方案。AI和3D打印技術雖然能夠處理一些標準化的修復任務,但對於復雜多變的文物修復工作,仍需人工進行綜合判斷和靈活處理。

3. 文化傳承和教育意義:文物修復本身是一種文化傳承活動,透過手工修復,可以培養新一代的修復師,傳遞修復技藝和文化知識。如果完全依賴技術,可能會削弱這一人文非遺技藝的傳承。

4. 倫理和法律考量:文物修復涉及倫理和法律問題,如何修復、修復到何種程度,需要人類專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標準進行決策。

5. 技術局限性:盡管AI和3D打印技術不斷進步,但目前仍然存在局限性,如對文物材質的理解和處理、對細微痕跡的辨識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AI和3D打印技術將成為文物修復的有力輔助工具,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共同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發展。

@你的名字約定的地方: 報考文物修復專業有前途嗎?非名校畢業是否很難在本領域找到工作?

張珮琛: 文物修復是一個小眾職業,也就意味著市場對於這類人群的需求量不高,但專業度很高。不過隨著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文物修復專業的畢業生在博物館、文博管理機構、文物考古研究機構、文物修復公司、文物拍賣等單位有著廣泛的就業機會。此外,國家對於文保事業的重視和文化復興計劃的提出,也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崗位。

名校畢業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確實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文物修復專業不僅看重學歷背景,更註重個人的專業技能、實踐經驗和對文物保護的熱情。學生在學習期間應積極參與實習、實踐專案,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修復能力。此外,跨學科學習、持續進修和專業認證也是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國內一些高等院校已經開設了文物保護與修復相關的本科專業,如文物保護技術理論、文物保護與修復、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等,這些專業培養了不同專業方向的人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選擇合適的院校和專業進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