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廣東制造進化論:規上工業增加值破4萬億大關,提升含智量含綠量含金量丨南財觀察·廣東兩會

2024-01-25辟謠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道

「我覺得各項產業發展的源泉,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原始創新。這和套用創新面臨的情況是不同的,需要盡快制定針對性的管理評估制度,加大對基礎科創的支持。」

「在醫藥領域,其實國有資本參與前端研發的力度還是不夠,與此同時,大中小企業之間的融通合作仍然有待提升。」

「從我們院校的角度來看,加快培養新質人才、助推科創成果落地的關鍵一點在於,讓產教融合真正充分落到實處。」

1月23日下午,在白雲國際會堂30余間會議室裏,來自各領域的政協委員圍繞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分組討論,他們的話題大部份都緊緊圍繞科創展開,將落點放在了「如何再造新質生產力」上。其中,多位委員都提出「跨界」聯合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據反映得更為直觀。過去一年,廣東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4.4%;新動能產業發揮了強勢支撐力,特別是航空、航天器及器材制造業猛增了31.5%;諸項產品中,新能源汽車增速高達83.3%。未來,廣東將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上發力,推動「廣東造」在「含智量」「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提升。

同時,另一項值得關註的數據是,為打造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2023年廣東超過三分之一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專項資金投向了基礎研究領域,這也將推動產業基礎再造,扭轉既往產業鏈關鍵環節薄弱甚至缺失的局面。

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並舉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廣東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至此全省工業已連續逐月增長,同比增速由1-2月的-1.5%攀升至全年的4.4%。

橫向來看,全省在產的行業大類增長面達56.4%,其中主要增長點來自新動能產業。例如,先進裝備制造業增長7.6%;高技術制造業中,航空、航天器及器材制造業增長31.5%。分產品看,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分別增長83.3%、23.8%。

事實上,這同新增投資結構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過去一年,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2.2%、18.2%: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小鵬汽車廣州工廠等全面投產,肇慶小鵬智能智造研究院建成營運;佛山寶塘新型儲能電站建成投運,成為全國一次性建成最大的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另有百個新型儲能專案在建,總投資超過兩千億元;兩條12英寸芯片制造產線建成投產……

新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傳統產業並未掉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已從強調「新舊動能轉化」轉向提出「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並舉」。

一方面,這符合廣東產業基礎。2023年,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傳統支柱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8%、11.2%,仍然發揮著穩定支撐;今年年初,廣東省工信廳也相繼對汽車、石化等傳統產業制定了新的行動計劃。

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同新產業、新技術越來越呈現出互為配套、融合協調的趨勢。

以電子通訊產業代表企業廣州無線電集團為例,其正發力布局數據平台等新領域、新技術,幫助企業推動數碼資產價值化,進而賦能傳統行業實作數碼化轉型。

「隨著數碼化時代到來,我們也希望能夠在數碼經濟方面有所作為,以‘數碼+制造’‘數碼+服務’催動更多發展動能。」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無線電集團董事長黃躍珍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集團已經準備更名為廣州數碼科技集團,「隨著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舊的名字已經過時了,無法涵蓋企業業務範圍」。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會長杜蘭也留意到,在科技組政協委員討論時,各產業領域的議題最後都歸集、匯流向人工智能領域,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將解決多個傳統產業面臨的問題,甚至改變其發展模式。

她表示,在數實融合的趨勢下,實體經濟永遠是主角。這意味著,傳統產業不能簡單結束,其升級需求為新興產業提供了創新驅動力。

廣東省政協常務委員、佳都集團聯席董事長兼執行總裁陳嬌也介紹,正是城市交通精細管理的需求,催動了公司智慧交通管理系統「IDPS城市交通大腦」產品矩陣的出現,後者的落地套用又反過來助推了萬級路口管理的質效提升。

協同創新再造產業基礎

根據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廣東2023年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專項資金投向了基礎研究;同時,鵬城、廣州國家實驗室全面順利執行,人類細胞譜系、先進阿秒激光、冷泉生態系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立項……

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重視力度,迎合了「產業基礎再造」的需求。在目前正陸續釋出的廣東二十個戰略性產業行動計劃中,核心環節「缺鏈」成為共性問題。

例如,在新材料領域,廣東省政協委員、珠海納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雷震認為,廣東新材料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仍有待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系統化創新能力亟待加強,「如廣東作為全國新型電子元器件的產業制造中心,在產業上遊的高端精細陶瓷粉、電機漿料、流延機和燒結爐等關鍵裝備仍依賴進口」。

對此,過去一年,全省已實施了系列重大科技工程,透過加大基礎研發力度,廣東已在新一代通訊終端作業系統、工業軟件、儲能與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麒麟高端芯片實作自主規模套用,高端手術機器人等打破國外壟斷。

此外,跨界聯合創新也成為攻克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暢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通道的重要途徑。

廣東省政協委員張智勇意識到,當前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並不匹配,「高校聚焦於培養人才的基礎研究能力,企業需要的則是能幫助公司成果產業化、沖破‘卡脖子’困局的人」。

這種產教之間的斷層也得到了政府層面的關註。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探索科技攻關專案經理人制度改革,推廣套用「業主制」「板塊委托」模式,形成科技創新揭榜領題的生動局面。

目前,張智勇建立的中科睿極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就同廈門大學建立了工程碩士聯合培養模式。雙方協作開發課題,讓研究生在在校階段深度走進企業、參與具體的產品研發。他表示,這樣的合作使人才培養更迎合產業需求,降低了企業招聘和培養高端人才的成本,同時也提升了高校成果轉化的效率。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市民營企業商會副會長、廣州市華安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邱育華也認為,高校要同企業建立起全面互動,科創企業家可以去高校兼任教授、培養學生,高校教授可以進駐企業、開展研發攻關,「這種模式將解決既往產業界和科研界脫節的問題,帶動起全新的創新生態,催生一批新產品。」

此外,雷震還提出,這種協同聯動模式還應向上下遊企業間延伸。他表示,應當鼓勵企業資源共享,推動全省傳統制造業龍頭企業與新材料企業「結對子」,開展新材料協同套用試點示範,推進傳統制造業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與此同時,廣東還可以以政府、國企采購為抓手,向機關企事業單位推薦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創新新材料產品,幫助新材料企業度過科研轉量產的瓶頸期。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