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新春走基層)中俄邊境線上的護路人:在原始林區裏與路為伴

2024-02-08辟謠

中新網呼倫貝爾2月8日電 題:中俄邊境線上的護路人:在原始林區裏與路為伴

作者 張瑋 刁宇來

「2月8日,農歷臘月二十九。」拉布大林邊防管護隊隊員張啟國翻開新一天的行事曆,收拾好工具,和隊友們繼續出發。

早8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的奇乾鄉炊煙裊裊,拉布大林邊防管護隊隊員們踩著厚厚的積雪艱難行進著。

冬季的大興安嶺林區,最高氣溫不到-30℃,清晨的陽光還沒有穿透密林,白茫茫的林海中,身著橙色工服的管護隊員格外顯眼。

331國道,又名丹東—阿勒泰公路,全長9333公裏,穿越中國北部邊境地區。其中,恩和哈達至激流河段位於中俄邊境,貫通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

圖為拉布大林邊防管護隊車輛行駛在茫茫林海中。(無人機照片)李輝攝

為了保障沿線駐防單位、邊疆居民的給養運輸和日常出行,拉布大林邊防管護隊常年駐守在這條邊防路上,清雪除冰、養護道路、保障暢通。

52歲的張啟國是邊防管護隊奇乾道的班長,1992年來到這條邊防公路,他已經和冰包「戰鬥」了32個冬天。

冰包,學名涎流冰,是林區道路上特有的現象,也是冬季公路養護最大的難題。

山體流出的泉水湧到路上,凍成冰包,上面是硬殼,中間是泉水,車輛人員稍不註意就會「深陷其中」。

圖為管護隊員們砸樁、立板、釘塑膠布,拉起百米長的「擋水墻」,延緩冰包對公路的影響。李輝攝

「今天的第一處作業點距離奇乾鄉3.5公裏。」張啟國邊走邊向記者介紹,管護隊維護的331國道路段有兩個鄉鎮,一個是全國唯一無常住人口的恩和哈達鎮,另一個就是僅有7戶人家的奇乾鄉。

「這是進出奇乾鄉的唯一通道,雖然僅有7戶人家,但年關將至,為了保障通行,管護隊需要處理路線上最大的‘攔路虎’——冰包。」張啟國說。

拉布大林邊防管護隊隊員韓福軍告訴記者,以前,養護人員會對出現的冰包即時清理,但效果不好。破冰清除會使冰層下面沒有凍實的水淹沒更大面積的路面,而且不斷湧出的山水會繼續覆蓋公路,難以根除。

所以,管護隊今年想出了一個緩「冰」之計——圍擋封堵。

在山體側面,隊員們砸樁、立板、釘塑膠布,拉起百米長的「擋水墻」,延緩冰包對公路的影響。淌出來的冰水灌進了韓福軍的鞋裏,但他顧不得,「我們這活兒著急,沒帶備用鞋,挺一挺,把活兒幹完回去再處理。」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忙碌,這一處的冰包基本圍擋完畢,可以保證車輛的正常通行。大家來不及休息,急匆匆地趕往4258處作業點。

圖為一路上,管護隊員們歡歌笑語,忘記了勞累與寒冷。韓希臣攝

路上,韓福軍告訴記者,等到3月份天氣轉暖,他們再來集中清除。「即使還有山水湧出,也不會再形成大面積的冰包。」

4258處作業點形成的冰包長300多米、高兩米多,這是331國道沿線的「老大難」。

在加高圍擋的時候,現場突然發出「嘣」的一聲。由於山體出水量過大,封堵的冰包崩裂,圍擋的塑膠布從木板間隙頂出一個「水包」,且不斷增大,隨時可能破裂。

突發狀況讓張啟國很著急,如果不及時處理,會有更多的水流向路面,產生更大的冰包。大家提起鼓包的塑膠布,小心翼翼地在鼓包處增加擋板,搶修破損處,控制溢位的水量。

修好圍擋後,隊員們在冰面上撒上爐灰,這才算放心。

公路人對冰包可謂「愛恨交織」,這既是他們工作中最大的「攔路虎」,也是生活中離不開的水源地。由於生活區用水困難,管護隊在處理冰包的時候,會把冰包裏的水罐裝回去使用。

1993年出生的米鵬是管護隊裏的年輕人,但他也已經在這條路上工作了13年。

「路上作業,打水、吃飯都不是件容易事。」米鵬說,他們忙的時候,車不敢熄火,因為極寒天氣下車輛很難再次啟動,而且暖風口還熱著大夥兒的午飯。

圖為大家圍站在作業車的發動機蓋前,開啟午餐時光。於龍江攝

中午1點鐘,就著和煦的陽光,管護隊員們開啟簡單的午餐時光。大家圍站在作業車的發動機蓋前,有說有笑,忘記了疲憊和寒冷。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北部原始林區,無水、無電、無網絡訊號,從1988年專業的公路養護隊伍進駐這裏開始,一代代的養護員守護著414公裏長的路段。即使這段路鮮有人走,但他們與路為伴,一直在路上。(完)

【編輯:劉陽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