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重慶市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康養中心6樓一房間。兩張單人床上,床單被子疊得整整齊齊。一旁桌子上,放著形形色色的藥品。房間角落裏,靜靜地躺著一張輪椅。
一個常年坐著輪椅,一個經常拄著拐杖——這是袁稚西和唐玉珍這對八旬夫妻的生活常態。
對大眾而言,這是兩個陌生的名字;在網絡上搜尋,也只有當地文明辦寥寥數百字的文字簡介。這對平凡的老夫妻,前半生兢兢業業地從事了30多年的鐵路、婦聯、司法等工作。在最近10年裏,他們賣出自己的房子,捐出養老積蓄合計110萬元,用於敬老助殘等扶弱濟困專案。
今年7月,為表彰公益慈善領域的先進典型,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民政局公布了2022-2023年重慶慈善獎表彰名單,唐玉珍獲得了「慈善楷模(個人)」獎。
「我們老了,做不了什麽貢獻了,只希望不給國家添麻煩;同時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一些困難的人。」談到自己捐款的初衷,唐玉珍擡高了音調。
受人之恩,回報社會
靠窗的床頭櫃上,放著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唐玉珍神采飛揚。旁邊,放著幾本司法書籍。這是這對老夫妻從事了多年的工作內容。
袁稚西和唐玉珍。
袁稚西89歲,中共黨員,西南政法大學退休幹部;唐玉珍87歲,中共黨員,重慶市司法局退休幹部。兩年前,袁稚西做了腮腺腫瘤手術,右臉還包著紗布需要經常換藥,說話有些吃力,行動不便只能靠輪椅出行。唐玉珍也有高血壓、重度骨質疏松和腦梗,但老人家精神不錯,談吐流利,還經常拄拐杖下樓遛彎。
唐玉珍是四川成都人,父親在一家餐館當廚師,後來因為意外去世。「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媽媽辛苦紡棉花,幫人洗衣服,省吃儉用把我帶大。因為太窮了,家裏一天只能吃兩頓飯。有時候實在太餓,就吃點胡豆然後喝水,因為胡豆遇到水容易發脹飽腹。我印象中第一次做好事,是小學二三年級時考試考得好,老師獎了我兩個軟面本兩支鉛筆。同桌家裏條件也不好,我就分給她一個本子一支筆,她很高興。回家後,媽媽表揚了我,說我做得很對,後來我就更願意幫助別人了。小時候,周末有愛心人士做鍋盔發放給窮人家,小孩子能領兩個,大人領一個。當時我就想,等我長大了有錢了,也要做很多鍋盔發給大家。」
袁稚西是四川瀘州人,家裏也很窮。「他是遺腹子,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所以都想著以後能幫助別人。」
唐玉珍小學入隊(少先隊),初中入團,高中入黨,1960年考入四川行政學院(西南政法大學前身)政治系專業公費學習。因為家庭困難,每月還有3塊錢的甲等助學金,「因為黨的培養,我才有飯吃、有書讀、有工作。當時我就下定決心:只要我有條件有能力,就要回報社會!」
而這對結婚60年的模範夫妻,還有一段奇妙的緣分。
1960年高中畢業後的暑假,唐玉珍在家中等待錄取通知書,「學校發現我高中就入黨了,成績也不錯,就專門派人把錄取通知書送到我家裏,順便看看我是個什麽樣的人。後來袁稚西也聽說了這個事情,很好奇,於是找人問我的情況,以及想找個什麽樣的物件。當時我就表示:‘其他條件無所謂,但一定要是個共產黨員。’」
1961年底,兩人首次相見,後來慢慢確定了關系。1964年,唐玉珍工作後不久,兩人喜結連理。60年的漫長歲月,他們始終相敬如賓,舉眉齊眉,哪怕在剛工作時兩人薪金加起來只有幾十元,也經常幫助身邊的人。
「這是做好事,反正錢夠用就行。」這是袁稚西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
賣房捐款,積蓄助老
1970年,唐玉珍被安排去支持襄渝鐵路建設,負責宣傳工作,駐地在北碚。資料顯示,襄渝鐵路是中國大三線建設的一項大工程,地勢險峻,修建難度相當大,動員了十余萬民兵協助鐵道兵搞建設,「我的工作是深入女民兵連,和她們同吃同住。」1972年,襄渝鐵路建成通車,唐玉珍先後前往市委群工部青年工作處、市婦聯等部門工作。1986年,她調到重慶市司法局任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在這個崗位上經歷了全國「一五」普法、「二五」普法以及重慶直轄等重要歷史時刻,並在1998年光榮退休。
唐玉珍、袁稚西1964年結婚,他們已結婚60年。
退休後的唐玉珍夫妻,從2006年開始在成渝兩地輪流居住。一開始住在養老院,2015年他們在成都買了一間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
唐玉珍一輩子也忘不掉:2014年6月10日那天,成都在下雨,老兩口帶著銀行卡,從家裏出發換了兩三次公交車,一路問路,找到青羊宮附近的成都慈善總會,捐款10萬元。
「那是我們第一次捐款,一是為了報答成都這座城市的養育之恩,二是沒買房子前,我們是住在一家私人養老院裏,親眼目睹了有的老人沒有子女的狀況,印象很深刻。看到這些老人過得不容易,想把錢捐給他們。」
後來,由於治病、醫保報銷和退休事務需要在重慶解決,夫妻倆決定搬回重慶居住。
「成都那套小房子用不上了,就決定賣掉,賣了76萬元。我們想將這筆錢捐贈出去,給那些更需要幫助的老年人和特別困難的群眾。當時,我們委托重慶市慈善總會到成都處理賣房事宜,並透過重慶市公證處公證,將這套房子的賣房款全額捐給重慶市慈善總會,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唐玉珍說。
2021年上半年,唐玉珍夫妻向重慶市慈善總會捐贈了房屋出售款76萬元,「這也是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上我們的一份心意。」
2021年10月和2023年3月,唐玉珍夫妻再次拿出積蓄,分別向重慶市慈善總會捐贈了14萬元、10萬元;加上之前的10萬元和76萬元,累計捐款金額達到110萬元。
捐出的110萬元是怎麽積攢下來的?唐玉珍告訴上遊新聞記者,除了賣房的錢,其他都是兩人歷年工作的積蓄。當年,他們趕上了單位的福利分房,各自分了一套房子。退休後,兩人作為特邀律師被返聘,辦了一些婚姻家庭案子,4年多賺了20萬元左右,「我們賣了兩套房子,除了成都那套,還有一套在渝中區上清寺。我們給兩個兒子各留了一點,剩下的錢都捐了。」
上遊新聞記者在重慶市慈善總會網站上看到,2022年8月18日,【2022年1-6月善款(物)使用情況表】顯示,唐玉珍/袁稚西夫妻所捐款項被用於「扶弱濟困」專案中的「用於秀山、巫溪春節慰問」,以及「敬老助殘」專案中的「用於璧山區敬老院提供助浴服務」。
捐獻遺體,從分歧到一致
唐玉珍夫妻捐款110萬元,這件事震驚了周邊的親友,也引起了不少討論。但接下來夫妻倆的決定,更讓人「大跌眼鏡」——捐獻遺體。
其實這件事,他們兩人最初也有過分歧。
2021年5月,重慶市慈善總會向唐玉珍夫妻頒發證書。
「平時其他事情他聽我的,但(捐贈遺體)這個事情他一開始就不同意,覺得無法接受。我勸他:這麽多老一輩革命家都是把骨灰撒進江河裏,我們到時候死都死了,又有啥子嘛!哪個還曉得你是袁稚西,我是唐玉珍?我們本來都有疾病,捐獻遺體還能讓醫院做研究,挺好的。而且這樣娃娃也不用經常來看我們,還方便些!」
多次勸說溝通後,袁稚西答應了妻子。夫妻原來看好的公募,最終決定不用了。2018年4月,兩人與重慶市紅十字會簽訂遺體捐贈協定,去世後將遺體捐贈給重慶醫科大學作醫學研究。「我們現在做不了其他的貢獻,就將遺體捐出去,希望可以為醫療做點貢獻。」唐玉珍說。
龍塔街道工作人員介紹,唐玉珍夫妻的兩個兒子都有工作,他們也尊重父母的選擇。
他們的大兒子今年59歲,即將退休,他告訴上遊新聞記者:「我和弟弟從小到大聽父母講過很多他們小時候的故事,包括吃過的苦,幫過的人。作為兒子,我很理解他們捐款乃至捐贈遺體的行為,我為他們感到自豪。」
上遊新聞記者 金鑫 實習生 文聖涵 圖片由杭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