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從過渡治療到終身使用,人工心臟給心衰患者帶來新希望

2024-08-14辟謠

梁叔(化名)今年62歲,他體內心臟的位置有一塊象棋大小的泵頭,這是他的人工心臟。泵頭的另一端連線著電纜,穿過他的肚皮,與外接電源相連。他每天要背著一個背包,包裏放的便是人工心臟的控制器與電池。

梁叔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開展的首例「人工心臟」植入術患者,也是全國首批接受國產人工心臟治療的患者。5月29日,該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鄭俊猛介紹,在心臟移植供體數量仍存缺口的當下, 俗稱「人工心臟」的心室輔助裝置,為終末期心衰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除了在患者等待心臟供體時提供過渡治療, 有81%裝上人工心臟的患者,正將人工心臟作為終點治療,終身使用。 此外,在多學科合作下,換上人工心臟的患者將有機會做手術,治療其他疾病。

人工心臟植入基本能到達心臟移植的術後存活期

背起裝著三塊電池和一個控制器的背包,梁叔開心地起身走了幾步。因植入人工心臟,他重獲新生。

去年,因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梁叔輾轉多家醫院,經多次治療無效。2023年2月,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透過手術,醫生在他的體內植入了一個左心室輔助泵,也就是人工心臟,讓他恢復了正常生活。

鄭俊猛介紹, 所謂的「人工心臟」其實是一個小型「泵」 ,能夠增加血流量,維持血液迴圈,幫助心臟維持正常工作。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鄭俊猛

「臨床上,終末期心衰患者首選藥物治療,但效果並不好,一年內死亡率達23%,再住院率達47%。」 鄭俊猛說,當前,有大量患者需要心臟移植,但由於心臟供體缺口較大,部份患者在等待供體時,將植入人工心臟作為過渡策略。

他介紹, 人工心臟的臨床套用場景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為「橋接治療」,為患者爭取數周到數年的寶貴時間,等待合適的心臟供體;第二種為終點治療,用於患者終身使用;第三種是「心臟恢復」,暫時透過泵幫助心臟重構功能,待心臟恢復功能後再拆掉;第四種是針對心源性休克患者,透過植入人工心臟保持人體運轉,為醫生提供決策、思考的時間,可稱為「決策治療」。

「伴隨技術改善,有越來越多心衰患者將人工心臟用於終身使用。」 鄭俊猛表示,當前, 人工心臟植入基本能夠達到心臟移植手術帶給患者的存活期,將人工心臟用於終點治療的患者數量從44%增長至81%。

植入人工心臟後有機會治療其他疾病

手術後,梁叔24小時隨身攜帶電源包,並服用抗凝藥,回歸了正常生活。

不料,意外再次降臨。 今年4月,他又確診左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晚期,有致盲風險 ,亟需手術治療。

「這本就是一個高難度手術,但對梁叔來說風險更高。」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眼科主任藍育青介紹,由於人工心臟植入術後,梁叔需要長期服用口服抗凝藥物,凝血功能較差,導致凝血時間延長,做手術的過程中可能引起血栓。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眼科主任藍育青

「在圍手術期管理中,抗凝藥的停用與恢復時機非常重要,停藥時間不足,則術中出血量難以估量;停藥太久,泵頭血栓形成,讓患者人工心運轉受限。」鄭俊猛說。

最後,經多學科合作,醫護團隊透過圍手術期對梁叔的抗凝指標進行管理,調整用藥,並控制血糖,達到凝血標準, 成功完成手術。梁叔的左眼視力從0.02提高至0.2。

藍育青團隊為梁叔進行手術

和梁叔一樣, 65歲的李叔(化名)在植入人工心臟後,因左腎多發結石反復血尿 ,也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就診,同樣面臨術中凝血功能較差的問題。該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泌尿外科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特許慰團隊用自主研發的國際首款智能控壓控溫一次性輸尿管軟鏡系統,為李叔成功開展手術,實作了在無創、出血少的前提下清除結石。

特許慰團隊套用智能控壓控溫一次性輸尿管軟鏡系統開展手術

「目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已完成17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鄭俊猛表示,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臟後,既實作了「生活自由」,也有了接受其他手術治療機會,醫院多學科合作,為心衰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南方+記者 吳雅楠

【作者】 吳雅楠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