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落幕的第39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 上 海市七寶中學 傳來兩個好訊息:
學校蟬聯創新成果版塊一等獎總數第一名,實作 十一連冠 !
來自高二年級的兩位女生: 鄧舒睿 與 張瑋祎 ,除了摘得一等獎的桂冠,還 被 推播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
七寶中學高二女生鄧舒睿(左)與張瑋祎 (攝影:袁曼舒)
收獲好成績,兩位同學直言「非常開心」,不過對即將到來的國賽,她們絲毫不敢怠慢,抓緊時間精益求精地完善課題。
據了解,兩位同學進入高中前都未曾有過做課題的經歷。從「科創小白」到勇闖國家級比賽,她們有何秘訣?參與科創給她們帶來了怎樣的收獲?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給同學們?近日, 第一教育 走進七寶中學和兩位科創「女將」聊了聊。
# 文學少女「跨界」挑戰,
不被看好的課題成功「逆襲」 #
在一眾科創課題中,鄧舒睿同學的課題【賡續與創新——基於〈陶庵夢憶〉的青少年文化遺產價值教育課程設計】顯得很特別,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個「純文科」的課題。
鄧舒睿的創新之舉是設計了一套弘揚文化遺產價值的課程,課程以明末文史學家張岱的【陶庵夢憶】為載體,從文本閱讀過渡到知識擴充套件,帶著學生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鄧舒睿在比賽現場 (圖片來源:閔行教育)
鄧舒睿告訴小編,她 自小愛好文學 ,語文是她最拿手的學科;此外,她 對歷史文化也非常感興趣 。「我老家是西安的,從小家人就經常帶我參觀各種名勝古跡,每去一個城市旅行,也一定會參觀當地的博物館。」
浸潤在 「研學式」的家庭教育 中,她不僅小小年紀就「種草」了文物和戲曲,還對文化遺產的傳承非常關心。
而在生活中,她發現不少同學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並不多,或是缺少深入了解的機會,或是缺少了解的動力,於是她便想到自己設計一套能讓同學們喜聞樂見的課程。
鄧舒睿坦言, 課題在誕生之初並不被看好 ,身邊有同學一聽課題和文言文作品有關,便斷言「一定很無趣」。幸好,對課題本身的濃厚興趣,讓她堅持了下去。
後來,精心設計的課程收獲了良好的反響。作為課題研究的一環,她隨機抽樣了18位元同學來聽她親自講課,「效果特別好, 同學們的好評率特別高。 」
更讓她高興的是, 學校老師也非常欣賞這套課程,邀請她給學校民族班的同學們上課 ,總共五個課時。這個五一節假期過後,她就要正式踏上講台啦!
# 物理「小達人」熱心環保,
創新成果引「圍觀」 #
張瑋祎同學非常喜歡物理,在她眼裏,這是一門很奇妙的學科:「這世上幾乎所有事物都可以用物理來解釋, 學習物理可以讓我對世界有更深刻的洞察。 」
此次她的參賽課題【利用螺旋風道產生的風能通風和發電的探討】便是和物理有關。
生活中,張瑋祎留意到城市裏一棟棟摩天大樓的背後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她便想著能否對建築結構進行改造,打造綠色低碳的樓宇。
為此,她查閱了大量文獻,了解現有的節能建築結構設計方案。借鑒了不同方案的優勢,她又透過搭建模型和多次實驗,最終提出了一套綠色建築改造方案。
張瑋祎在比賽現場 (圖片來源:閔行教育)
獨自搭建模型的過程讓張瑋祎感到十分難忘 。 「制作模型時,我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模型很高,差不多有一米八,有時我夠不到頂,就得踩在小板凳上制作。」
好在困難都被一一克服,模型搭建完, 張瑋祎還在小區裏做起了模擬實驗,這引來了鄰居們的圍觀 ,她便向大家講述自己的創新思路。這段小插曲讓她感到特別有意思。
# 科創帶來意外收獲,
兩位「女將」分享心得體會 #
談到對創新的興趣何來,鄧舒睿談道:「 平時我一直在觀察生活,因為觀察,所以能意識到哪些事情存在不足。 帶著一種社會責任感,我認為既然有不足,就要思考如何去改進。這聽起來很宏大,但確實是我的出發點。」
張瑋祎對科創的關註則離不開母親的引導。 「小時候,媽媽給我訂了很多雜誌,其中科普類的雜誌特別吸引我,所以我一直對科創蠻感興趣的。我想著,要學好相關知識、打好基礎,長大後沒準能做科創,沒想到高中就有這樣的機會!」
而談到科創帶來的收獲,鄧舒睿打趣地表示感到有點「玄學」。「我的課題和數學沒什麽關系,但神奇的是,我的數學成績變好了。」分析下來, 她認為做課題提升了她的思維品質,尤其是「有序思考」的能力,進而促進了學業表現。
張瑋祎的收獲有二,一是多次做實驗、測數據的過程培養了她 嚴謹的科學精神 ,二是 提升了表達能力 ——學校組織了幾次路演,讓她有機會向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創想與科創體驗。
「男性比女性更擅長科創」或許是一些人的成見,采訪中,兩位「女將」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過去,創新者中男性居多,這可能與當時男性受教育的比例高於女性有關,但這並不代表女性的創新能力弱。」鄧舒睿表示,「當今的社會, 科創越來越沒有性別之分 ,都需要敏感的觀察、細膩的感知以及發現不足並加以改進的能力。」
張瑋祎談到,從性別角度來區別創新能力的大小是不可取的, 「只要每個女生都能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大有作為。」
對於想要嘗試科創的同學,兩位同學結合自身經歷給出了建議。
「 跟著自己的心去走,不要急功近利 ,不要為了拿獎去做課題,而要把自己的熱愛、自己的觀察放進課題,用課題來‘鐫刻’熱愛,把這當成一次美好的體驗。」鄧舒睿說。
張瑋祎提到以下三項能力和品質很重要: 一是要善於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二是嚴謹求實的態度;三是較強的表達能力、有展示自己的勇氣。
# 100%學生有課題,
學校給足學生「折騰」空間 #
鄧舒睿與張瑋祎的共同點之一,就是 把自己的特長與課題結合了起來。
在 七寶中學科技教育中心主任高俊 看來,這正是兩位同學能獲得好成績的重要原因。「做課題會占用學科學習的時間精力,有的同學會放棄,但她們能堅持,我認為是因為她們真的喜歡。」
兩位同學還有一個共同點: 都是從「科創小白」一點點摸索起來的。
采訪中,張瑋祎提到了學校給予的支持。「高一時,我上了高俊老師的社團課,學習了如何撰寫學術論文、如何查詢資料、如何分析數據等等,這對我做科創乃至整個學習生涯都很有幫助。學校還開設了不少科創類的研究課,比如我參加過編程課、工程類課程等等。 學校鼓勵學生創新的氛圍讓我受益很多。 」
據悉,兩位同學被推播國賽後,學校還第一時間聯系高校教授,來為她們的課題「把脈」、提修改意見。
第一教育 曾全面介紹過七寶中學的創新教育特色 (點選檢視相關報道) 。 學校開發了「金字塔」模式的、旨在提升全體學生創新素養的階梯式校本課程 ——
高一新生入學後, 都將先接受半年的課題研究通識教育 ,包括興趣的培養,以及在科創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
接下來,學生會進入學校開設的 人文書院、科學院、工程院 ,透過三院平台課程的學習和體驗,逐步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領域,進而開始課題研究。
到了「金字塔頂」的階段,學生將 確定具體研究課題 ,並在老師的指導下,按研究計劃目標穩步進行。
經過平台課程的系統學習,許多學生冒出了科創的「點子」,「 學校給足學生‘折騰’的空間,我們不會用高校科研的標準要求學生,但會盡可能地提供資源支持與指導,總之不遏制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 」高俊說。
據介紹,七寶中學的學生科學院下設四個科創平台,分別是數理平台、生化平台、地空平台、綜合平台,由各平台老師負責安排指導各類科創小組的學生,做到分工明確、指導細致。
此外,學校還特別註重「老帶新」,也就是用學長學姐們的科創經歷吸引新生也加入到創新的隊伍中來。七寶中學 做到了 100%學生有研究課題 ,每年都有超過70%的學生參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學生們在上海市乃至全國的各類科創賽事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如今,七寶中學的科創教育資源還惠及更多學生,學校推動實作教育集團及學區內「場館、師資、課程資源」三共享,
關註「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驚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