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廣美工藝美術學院畢業作品展,於方寸間見萬千氣象

2024-06-11辟謠

6月5日,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2024年本科畢業作品展、研究生畢業作品展分別在大學城美術館、昌崗校區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持續展至6月12日。

本屆畢業作品展以「無可替代·方寸」為主題,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106位本科生和12位元研究生的畢業作品進行展示。

昌崗校區美術館展覽現場

作品呈「多樣性」與「多元化」

「於方寸間見萬千氣象,在細微處展宇宙乾坤,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方寸,是工藝者內心的方寸。在以大數據、大模型為中心的當下,守住工藝中的方寸之心顯得尤為重要,人的價值恰在其間得以凸顯。」這是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院院長齊喆對「方寸」的闡述。

同時,對於本次畢業展,齊喆還向畢業生寄予了另一種期盼,「我看到,同學們對自然饋贈的物料保有恭敬心,對傳承有序的技藝保有恭敬心,對靈光乍現的巧思保有恭敬心,對作品制作中所消耗的時光也保有恭敬心。」

這一屆工藝美術學院畢業展上,兩個陶瓷班分別是大學城班和佛山班,一個漆藝班,一個工藝班,四個班的學生作品涉及的材料包括漆藝、陶藝以及金工首飾和巖彩等其他綜合材料,在表達上,有的追求單純概括,有的對傳統致敬,有的在嘗試推進新的當代藝術語言,有的則回歸內心……「多樣化」與「觀念性」成為了總體印象的關鍵詞。

大學城美術館展覽現場

在展覽現場,劉錦濤三米高的作品【漆與石】的巨大體量成為了現場焦點,如此巨大尺寸的漆藝作品與傳統漆藝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者透過大漆來制作十個形狀各異,色彩各異的「石頭」,透過堆疊的方式來營造巨石搖搖欲墜的場面,利用輕重設換的原理營造安寧而又暗藏危險的場景。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漆藝實驗室主任朱斌介紹,「每一塊‘石頭’所呈現的都是漆藝中不一樣的技法方式。這件作品成功表達了漆藝豐富的工藝性與多元性。」

陶瓷方面同樣有體量不小的作品,例如,張玉瑤的作品【密林-Heaven on earth】系列以自然之美視作母體與靈感來源,從形式和內容上探索了自我與自然、陶藝作品與藝術療愈之間的關系。以仙湖植物園為原型探討我與自然的情感關系。將大自然無形的隱喻意象賦予有形的外在形態即陶瓷作品上,透過作品的隱喻得以表達出潛意識無法用言語所表達的情感。

大學城美術館展覽現場

另外,曹鐵川【律】透過重復排列形成的規律和規則,來表現秩序之美以及限制與自由、節奏與韻律之間的關系。楊成林的【交融系列】作品融合了中國傳統器物文化中「天圓地方」及「三足鼎立」的意象進行創作。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生活方式體現了其在發展的生活環境,器物顯示了民族文化特征,作品是對中國傳統器物文化的重新詮釋。

對於這一屆畢業作品的「多樣性」與「多元化」的特點,齊喆認為,「這是我們所希望的。因為工藝美術的本體就是既滿足人們日常的物質生活需求,又具有與工業產品不同的精神層面的追求。它應該兼具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雙重性。」但他同時強調,無論是如何的「多元」與「多樣」,工藝美術的材料本體語言不能丟,這是工藝美術有別於其他藝術門類的核心特質。

面貌豐富多樣,鼓勵跨界合作

這一屆的學生作品如何呢?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教研室主任王琪評價,這一屆陶藝的表達類別十分豐富,有建陶觀念、有泥板成型,還有極簡主義,追求東方美學精神的作品。

大學城美術館展覽現場

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非遺研究中心主任方昕則分享稱,這一屆不少學生的作品並非為了畢業創作而做,而是長時間的積累下,最終形成了目前所看到的畢業創作,例如周瑾的作品【傳統漆藝技法的小學美術教學實踐研究】,她到小學裏,深入淺出地讓小學生認識漆藝,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漆藝美育普及的體現。更有學生是為了探索某種藝術可能而進行了反復實驗,「我認為學生的這種勇於面對不確定性而堅持要進行的藝術創作態度是很可貴的。這一次我看到了不少學生都有這一面,讓我們很欣慰。」

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教師王昌淦說,一直鼓勵學生能夠真正從自身所運用的工藝材料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表現形式,也許是這種引導,最終使得這一屆學生呈現出來的面貌豐富多樣,各有各的特色。

「如何在工業文明與資訊文明的空隙中,以非規模化的形式保有一定存量?」已經成為當下的工藝美術從業者應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對此,在齊喆看來,「非規模化並不意味著孤立和封閉,而是一種更加靈活、多樣和個人化的生產方式。它允許我們更加關註每一件作品的獨特性和內在價值,而不是被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所束縛。在這個時代,工藝美術從業者需要擁有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去捕捉那些被忽視的細節和靈感,將其轉化為獨特的藝術表達。同時,非規模化也意味著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它鼓勵我們跨界合作,與不同領域的從業者進行交流和碰撞,從而產生新的創意和靈感。這種跨界合作不僅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和思路,還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讓我們在工藝美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采寫:南都記者 許曉蕾 實習生 裴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