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比賽爆冷後,運動員該如何面對輿論的「拷打」?

2024-08-01辟謠

運動員被輿論「拷打」是常態

在球拍被記者踩折的次日,頭號種子王楚欽爆冷出局,在巴黎奧運會乒乓球男子單打比賽中2比4不敵瑞典選手,無緣16強。比賽剛結束,批評其狀態不行、心態不穩的聲音就在社交媒體平台爆發。

「大頭」連續兩天沖上熱搜,一定程度上也解救了體操運動員蘇煒德。

「大頭」好歹還能怪拍子不行,大家也還能把奪金希望集中到目前順利挺近八強的樊振東身上;蘇煒德受到的輿論「拷打」可要嚴重得多——奧運體操男子團體比賽中,蘇煒德替補出場,「兩次掉杠」,導致中國隊在大比分領先的情況下被日本反超丟金。

輿論洶洶。有人歷數蘇煒德的「斑斑劣跡」——世錦賽摔了兩次、亞運會也是兩次掉杠,一年掉六次,總是關鍵時刻掉鏈子!還有人質疑蘇煒德是「關系戶」。即便蘇煒德本人賽後哽咽道歉,依然有大批網友在他的微博評論區帶著強烈的情緒不斷批評,比如嘲笑他的手臂肌肉圍度、某個瞬間的表情控制……

部份網友在「蘇煒德賽後道歉」話題下的評論

清算歷史、質疑身份、吹毛求疵,這屆觀眾的「拷打」手法並無新意,但並不妨礙其強大的殺傷力。「體操王子」李寧、「亞洲飛人」劉翔當年都曾是受害者;若非他們內心足夠強大,恐怕一輩子也走不出來。

必須強調,絕對沒有否定網友批評權利的意思。看比賽不讓評論是不可能的,罵兩句上頭的話也很正常。但如果是那種對運動員的無端苛責、全面否定,甚至上演「飯圈互撕」那一套鬧劇,實在就過激了。

比如針對蘇煒德的鋪天蓋地的批評,哪些是批評其重大失誤本身,哪些是指出體操隊訓練及比賽的不足,哪些是反思人才選拔和培養制度的缺陷,又有哪些是純粹的罵街撒潑,我們要理性看待,去蕪存菁。

幸好,中國體操隊有足夠的定力,這個團隊沒有被外界非理性的聲音淹沒。隊友張博恒第一時間安慰蘇煒德。李小鵬作為老前輩也公開力挺:「蘇煒德作為替補臨危受命,很不容易,希望多多鼓勵他。」新華社等官方媒體也發文表態:「痛失巴黎奧運會體操男團金牌,並非一人之責。」

輿論也有其局限

我現在更擔心的是中國遊泳隊。

奧運會開始前,外媒炮製所謂「中國遊泳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前興奮劑檢測呈陽性」的報道。

起初,中國網友當然是堅決支持自己的運動員——畢竟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WADA)對此事早有定論,已經認定這不是興奮劑案件,而是無過錯汙染案件。

但是隨著比賽的進行,遊泳隊先是在男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決賽位居第四,無緣獎牌,隨後世界紀錄保持者覃海洋在男子200米蛙泳準決賽中並列第10,爆冷未進決賽,進而一些零星的質疑聲音開始出現。

有人批評覃海洋過於「自大」,認為他不該在賽前高調提出「拿四塊金牌」的目標;也有人指出覃海洋容易受外界影響,因為他是隊中唯一一個明確表達「(頻繁藥檢)是西方的陰謀,證明他們很擔心中國的強大,很想透過金牌來反擊」。

7月30日,中國選手覃海洋在比賽後。新華社

是的,輿論總是蛇形蜿蜒,有時還可能掉頭咬一口。

昨天,他們還在激烈控訴國際興奮劑檢測組織(ITA)對中國遊泳隊「10天檢測200次」;今天,他們就可能陰陽你「毀於自證清白執念」。昨天,還在為你的自信和勇敢歡呼;今天,就可能要求你低調、隱忍。

順便說一句,關於興奮劑檢測問題,ITA的回應是「所有遊泳運動員,甚至所有運動員都接受了比往常更多的測試」。而連「跳水皇後」高敏都深信不疑的「一天七次的興奮劑檢測成功幹擾了中國遊泳隊」一說,也有遊泳博主「KhanSwim」向中國遊泳隊內部人士求證,得到的答復則是「沒有(一天尿檢七次),有過一天兩次。」

如果輿論戰總是出現用魔法打敗魔法、用謠言對抗謠言的情況,理性尚存的觀眾終有一天會因疲憊厭倦而離去。

就像對於蘇煒德的失誤,有網友非常直白地表示:「現實中絕大部份中國觀眾根本沒有耐心來讀你這樣(專業分析)的文章。賽場如戰場,絕大多數人只關心最後的勝負,沒耐心也沒有義務去復盤失敗者的敗因,都是拿結果說話。十幾億納稅人供出來的奧運隊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也許輿論的「華點」正在於此:如何看待體育,決定了批評的立場。

運動員該如何面對洶湧輿情

對於這一問題,我是主張與時俱進的。今天,我們看到了非常多運動員與時俱進的案例。

例如女子網路球運動員鄭欽文,她淘汰美國選手拿華路晉級女單八強,賽後握手卻遭對方的無端指責和不尊重。對此,鄭欽文成熟大度地回應:「她對我的行為不滿意,可以告訴我。我想改正錯誤,成為一個更好的球員和人。我很高興她告訴我這些,我不會認為這是輸了比賽後的攻擊。」

鄭欽文的情商讓我想起了李娜、姚明等同樣有溝通胸懷、技巧的運動員。姚明曾經談論過運動員應如何應對輿情:

「我們應該鼓勵球員去跟人溝通,他溝通越多,他掌握的資訊就越多,他的判斷、他對一件事情的認知就會越多。要鼓勵他們去跟社會接觸,鼓勵他們去多看多聽,這樣只會使那些真正優秀的球員更快地成長起來。」

我們國家已經走過了「唯金牌論」的年代,更多關註賽事的觀眾日漸能以平常心看待獎牌得失,所以我們的運動員們不必背負過大的壓力包袱,也不要完全將輿論視為洪水猛獸。換言之,不要恐懼被輿論「拷打」,學學前輩們的溝通技巧,轉為與輿論共舞,披沙揀金,有時獲寶。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責任,我們現在的運動員肯定還有不足,但絕對不缺自信和陽光。」這句話,送給中國運動員,也送給網友觀眾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