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鯨豚一族中
虎鯨無疑是個特別的存在
一方面,它們有著熊貓樣的黑白配色
外形十分討喜,贏得了「胖虎」的愛稱
另一方面,它們也是當今海洋中
當之無愧的王者
令其他海洋生物「談虎色變」的致命殺手
虎鯨各大生態型 圖源:參考文獻
作為一種近乎遍布全球的物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世界各地的虎鯨都被視作一個物種,即Orcinus orca。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虎鯨很可能不止一種。
海中之虎 一分為三
就在前不久,以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的遺傳學家菲利普·莫林(Phillip Morin)為首的多名科學家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雜誌上發表論文,將原本北太平洋的虎鯨一分為三個獨立的物種。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加拿大的海洋生物專家邁克爾·比格(Michael Bigg)經過多年的田野調查後,驚訝地發現北太平洋海域的虎鯨可以根據飲食偏好、社會結構、聲學與身體特征、 基因差異分成三個大相徑庭的生態型,即過客型、居留型和遠洋型。
北太平洋的三種虎鯨生態型
圖源:Southern Resident Orca Recovery
中文化:筆者
然而,新的研究結果卻表明這三類虎鯨不僅僅是生活方式上不同,而是完完全全屬於不同的物種。特別是其中的過客型、居留型,它們是虎鯨中彼此親緣關系最遠的,分化時間接近北極熊與棕熊。
虎鯨各類別內部基因分化時間
圖源:參考文獻 中文化:筆者
過客型和居留型的虎鯨在雖然分布上重疊,但它們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和互動,可謂是「井水不犯河水」。甚至過客型虎鯨如果闖入居留型虎鯨的領地,可能會被群體規模更大的居留型虎鯨進行驅逐,只有在海洋館之類的人工飼養環境才有可能出現雜交現象。
漁夫、屠夫與隱士
在大多數人眼中,各大洋的虎鯨幾乎都長一個樣,清一色的「白+黑」,圓滾滾的身材,高聳出水面宛如鯊魚般的黑色背鰭。可只要仔細觀察下來,還是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
在身體特征上,過客型虎鯨的背鰭一般更尖、更直,而居留型虎鯨的背鰭則相對圓潤彎曲。此外,過客型虎鯨的平均體型相對要比居留型虎鯨大一些,居留型虎鯨的背部的白色鞍斑中還有小塊黑斑,而遠洋型虎鯨的背鰭更窄、尖端更圓,鞍斑的顏色也更淡,體型也是三者中最小的。
過客型(左)與居留型(右)虎鯨的俯檢視對比
圖源:參考文獻
除開這些外形的差異,三者在飲食偏好、社群結構乃至叫聲上的差異更是相去甚遠,就像漁夫、屠夫與隱士。
在填飽肚子這件事上,居留型虎鯨是職業的食魚者。除去阿拉斯加的族群會進食多種魚類外,其它幾乎只吃鮭魚。因為這些魚類往往僅分布於特定的海域,於是他們也死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居留型虎鯨 圖源:Xplore Our Planet
居留型虎鯨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成員之間有著極強的凝聚力,後代終生都會與母親生活在一起。換而言之,雄性居留型虎鯨都是「媽寶男」,平時在自家群體裏由老母親罩著覓食生活,只有到「走婚」的年紀才會短暫離開群體,去其他群體中與雌性交配。
過客型虎鯨(一般俗稱「比格虎鯨」)雖然也是母系氏族,但它們的群體規模一般都很小,平均僅有 3 至 7 頭,而且一些個體進入成年期後會離開原來的族群。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海中狼群」,專門以海洋哺乳動物為食,如海豹、海獅、鼠海豚、海豚和一些須鯨。
過客型虎鯨 圖源:Xplore Our Planet
飲食習慣也決定了群體文化,過客型虎鯨的叫聲遠不如居留型虎鯨那般吵鬧。這是因為居留型虎鯨更喜歡使用回聲定位進行捕獵,而過客型虎鯨傾向於隱身接近獵物,回聲定位僅在有時候用於定位釘選逃跑的獵物,減少叫聲以便隱匿行蹤。
三種虎鯨的聲學特征
圖源:參考文獻 中文化:筆者
此外在頭骨形態上,過客型虎鯨顯得更寬,下頜曲線也更為彎曲,更適合抓住大型獵物。過客型虎鯨也稱離岸型虎鯨,有證據表明這類虎鯨尤其愛捕食各種軟骨魚類,這直接導致它們無論老幼牙齒都磨損嚴重。
三種虎鯨因不同食性所造成的牙齒差異
中文化:筆者
遠洋型虎鯨
圖源:Xplore Our Planet
遠洋型虎鯨患有「社牛」,它們的群體規模比較大,通常會聚集20-50只作為一個群體,有時候為了捕獲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這樣的超巨型獵物,也會組成70-100頭的大型族群。
虎鯨家族 只多不少
讓我們把視線轉移到地球另一邊的北大西洋,十多年前,有科學家透過對比擱淺的虎鯨遺骸,發現它們的牙齒磨損情況可以大致分為兩類,這無疑暗示了這裏的虎鯨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型。
北大西洋Ⅰ型虎鯨(上)與北大西洋Ⅱ型虎鯨(下)
圖源:Xplore Our Planet
它們分別是愛吃魚和海豹的「雜食型」的北大西洋Ⅰ型虎鯨,以及只吃鯨豚類的「專食型」的大西洋Ⅱ型虎鯨。前者因為以魚類為主食,堅硬的魚鱗使得牙齒磨損嚴重;而後者那長且鋒利的牙齒則適合獵殺海洋哺乳動物,體型也相應的更大。
在以海洋為主導的南半球這樣一個廣闊而多變的環境中,這裏(以南極為中心)的虎鯨生態型分化程度,遠遠要比世界其他海域的虎鯨更加明顯。南半球的虎鯨可大致分為A、B、C、D四大類。
南半球的四種虎鯨生態型
南極A型虎鯨是所有虎鯨的平均體型最大的。雌鯨體長平均數值為6.4米, 而雄鯨平均長7.3米,最大的雄鯨更是長達9.2米。它們的眼斑大而細長,幾乎與身體平行。
南極A型虎鯨
圖源:Xplore Our Planet
A型虎鯨棲息在開闊的南極外海,主要以各種海洋哺乳動物為食,尤其喜愛南極小須鯨(Balaenop bonaerensis)。
捕獵南極小須鯨的南極A型虎鯨
圖源:orcazine
南極B型虎鯨又可大致分類兩類:B1型虎鯨和B2型虎鯨。它們的眼斑是所有虎鯨中最大的,並且形狀呈橢圓形。這兩種虎鯨會在夏季往北遷徙時,體表受到矽藻附著而呈現獨特的黃褐色。
B1型虎鯨(上)和B2型虎鯨(下)
圖源:Xplore Our Planet
這兩種虎鯨相比外表,分布地點和飲食偏好有著尤為明顯的差異。B1型虎鯨主要生活在南極大陸周圍松散的冰層附近,鐘愛德爾海豹(Leptonychotes weddellii)之類的鰭足類。
反之,B2型虎鯨不僅體型只有前者的一半,而也更偏好於在開闊的水面覓食,遠離浮冰區,它們以企鵝為主食, 尤其是巴布亞企鵝(Pygoscelis papua)。
B2型虎鯨捕獵企鵝
圖源:YouTube
南極C型虎鯨是已知最小的虎鯨生態型,雄鯨體長不足6米,雌鯨則只有5米左右。它們的眼斑是細長而邪魅的上吊眼,如同一把彎刀一樣。因為通常潛藏在南極東部厚厚的冰層之下,所以極難觀察。目前對其食性研究存在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南極鱈魚(Dissostichus mawsoni)在食譜中占據重要位置。
南極C型虎鯨
圖源:Xplore Our Planet
如果說區分其它虎鯨對觀察力是個不小的挑戰,那麽南極D型奇特的外形絕對是能夠讓你一眼看出:它們的眼斑非常之小,頭部也異常圓潤。
南極A型虎鯨(左)與南極D型虎鯨(右)
圖源:CTV
這種奇特的虎鯨生態型直到1955年,才在紐西蘭的帕拉帕拉烏姆(Paraparaumu)海灘被發現,起初只是被當成一種特殊的變異類別。有關D型虎鯨的分布區域目前尚不明確,但似乎只見於南緯40°至南緯60°之間的亞南極海域,並且大部份目擊事件都發生在遠洋。
1955年擱淺在海灘的南極D型虎鯨
圖源:CTV
以北太平洋虎鯨「分家」為契機,科學家日後有很大的可能會對分布在其它海域的各大生態型動手,屆時虎鯨或將被拆分成10-15個物種。這些分類學上的區別可能會對保護產生影響,使專家能夠在管理不同的虎鯨族群時,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參考文獻:
Under a new proposal, our local orcas — resident and Bigg’s killer whales — would each become a new species
Revised taxonomy of eastern North Pacific killer whales (Orcinus orca): Bigg’s and resident ecotypes deserve species status.
Orcas on the Edge – Killer: It's a Name, Not an Accusation
Observations of a distinctive morphotype of killer whale (Orcinus orca), type D, from subantarctic waters
Genetic Insights into the Biogeography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Killer Whale
https://xploreourplanet.com/sea/types-of-killer-whale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the Type D Killer Whale
Types of Killer Whale: Guide to Killer Whale Types
作者:宋喆
涉獵廣泛的動物、語言學愛好者
喜愛鑒定奇怪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