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觀看上海的視角:一周城市生活

2024-02-02辟謠

歷時6年,前後消耗200個菲林,攝影師張春海用一台萊卡菲林相機拍完了黃浦江這條上海境內最長的河流。從攝影作品中精選出的110幅匯整合書【黃浦江】,2023年10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正式推出。

2014年至2020年間,張春海發現不同黃浦江段的上海雖呈現出各自發展階段的景觀,但大體上都在經歷由舊至新的過程。上海發展得太快了,從海邊縣城蛻變為現代都市,只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與漫長的人類文明相比,上海的出現與「攝影」有些相似——都是在「一瞬間」發生的事情。

本期回顧,我們將結合張春海拍攝創作【黃浦江】期間的個人體驗,以黃浦江為視點,重新觀察上海這座城市。

(本期主持:陳虹靜雯)

近期回顧

黃浦江,觀看上海的視角

如今任意開啟一款國內主流的地圖導航app,選擇從湖北十堰出發至上海,推薦的出行方式無外乎公路、鐵路和航空三種,但是對於攝影集【黃浦江】的作者張春海來說,曾經搭乘長江客輪完成的旅程,收獲的樂趣才是最多的。

年少時期,他與父母一道先從湖北十堰坐火車至武漢,再乘船順著長江抵達上海,全程大概需四至五天。隨著輪船駛入黃浦江並最終停靠在十六鋪碼頭,漂白粉的味道、旅客的汗水味,以及船碼頭附近飄散著的汙水氣味混雜在一起,撲面而來,令張春海印象深刻。這裏是上海,張春海的故鄉,十六鋪是他到達上海的第一站。

黃浦區,老碼頭,2018年

張春海是出生在十堰的上海人,父親來自上海,母親來自長春,他的名字正是由父母的籍貫構成的。徘徊在多重地理座標之間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張春海對於城市的歸屬感,這一點顯著地表現在他持有方言的能力上——既不會說十堰方言,也講不來上海話。比起十堰和上海,或許是勾連兩地的江河更令張春海感到熟悉。

外灘是張春海使用相機觀察黃浦江的起點,不僅因為這裏接近十六鋪碼頭,同時距離他的工作地點不遠,更重要的是,站在攝影者的角度看,這全長1.5千米的「萬國建築博覽群」是上海開啟現代城市歷史的象征。與外灘隔江對望的浦東陸家嘴地帶,矗立著浦東開發開放的名片——「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位於其東南方向的「陸家嘴三件套」則是中國加速現代化行程的標誌,這一黃浦江段被兩岸的歷史建築和新興樓宇包圍起來,有著太多值得捕捉的瞬間。

用張春海的話說,外灘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影棚,在這裏可以看見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遊客、旅客和務工者。望著他們,張春海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那些出現在其他黃浦江段的人、物、景,此刻又是以怎樣的面目存在著呢?

黃浦區,外灘,2016年

黃浦區,外灘,2017年

解答這一疑惑,成為張春海探索黃浦江岸的動力之一。2014年至2020年,他利用業余時間,以外灘為起點向南向西至黃浦江的源頭澱山湖、向東向北抵黃浦江的終點吳淞口進行拍攝。

這項沿著江岸開展的「漫步」專案與如今在流行的citywalk活動並不相同,它涉及的地點豐富且彼此距離較遠,大多數時候只有張春海一個人參加,因此也不必作嚴格的路線規劃,收錄在【黃浦江】中的某些作品正起於張春海對周邊世界的一時好奇。例如攝影集的第一張照片就拍攝於他前往青浦辦事的那天。當天清晨,他開車兜到澱山湖附近的農村早市,恰好捕捉到了賣魚小販的工作場景。

青浦區,澱山湖一村,2014年

魚的身影多次出現在攝影集【黃浦江】中,這並不奇怪,上海地處水網密布的江南地帶,在這裏,捕魚是一項古老的活動,晚唐詩人陸龜蒙在【漁具詩序】中提到「列竹於海澨曰滬」,從詞源的層面講,上海市的簡稱——「滬」正是用來指稱上海人發明的一種竹編捕魚工具。「滬」出自「滬瀆」,後者是指古吳淞江下遊靠近大海的那一段,說來也巧,上海地名的由來——吳淞江曾經的近海支流上海浦,至晚清卻全部成為了黃浦江的一部份,其址相當於今天黃浦江從龍華至蘇州河的一段。如此看來,魚的照片恰好暗合了漁業、黃浦江以及上海三者之間的「親緣關系」。

魚因為能夠在水中自由行動,受到了張春海的喜愛,或許魚能夠讓他憶起自己坐船在水中行動的時光。在青浦見到魚被捕撈和販賣後,他又在外灘看見有人將魚放生,這些照片令人起疑:這些魚有沒有可能都是同一條魚,只不過出現在不同的時空而已?

黃浦區,外灘,2015年

浦東新區,吳淞口,2017年

不僅僅是魚,那些成對出現在江岸邊的人群看起來也存在著某種共性。

2014年的秋天,張春海的路線延伸至奉賢區,在鄰近黃浦江的北新村有兩位正在田裏做農活的阿婆,令張春海感到驚喜的是,她們很樂意成為自己的拍攝物件,甚至主動摘下了頭巾,毫不掩飾花白的頭發,招呼他「要拍就好好(地)拍」,這很難不令【黃浦江】的讀者想起另一幅關於女性的作品——2017年在外白渡橋上留影的兩個女孩。她們身著婚紗,卻「不是拍結婚照片的」,只是沈浸在青春和友情帶來的歡樂之中。如今,與外白渡橋相鄰的乍浦路橋上也常常擠滿了年輕男女們的身影,那些並非前來拍攝結婚照片的人,面向的不再是圓形鏡頭,而是一枚矩形螢幕——現在已經是直播時代了。

奉賢區,北新村,2014年

黃浦區,外白渡橋,2017年

與從前相比,直播時代的媒介更偏好人流密集、話題度高的地點,但是在直播時代面世的攝影集【黃浦江】,仍然堅持按黃浦江在上海境內的自然流向進行編排,不同區域的地點均有涉及。

據張春海解釋,魚、人群、農田、船舶等意象在作品集中會多次出現,目的是為還原自己沿著黃浦江一路行走以來的見聞:它們可以不連續地出現,但必須被收錄在同一部集子之中,前後呼應,共同講述黃浦江的故事。那麽對於張春海來說,黃浦江的故事又是怎樣一回事?

筆者試圖以「快」這個字眼作出解釋,它也是張春海向筆者介紹作品集時多次使用的形容詞。在拍攝黃浦江的六年裏,張春海發現不同江段的上海雖呈現出各自發展階段的景觀,但大體上都在經歷由舊至新的過程:春播呼喚秋收,工地取代村落,高樓遮蓋矮房……當他連續六年用相機目睹這一切後,所有景觀變遷可以使用一個「快」字去把握。上海發展得太快了,從海邊縣城蛻變為現代都市,只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與漫長的人類文明相比,上海的出現與「攝影」有些相似——都是在「一瞬間」發生的事情。

閔行區,樂道村,2014年

把拍攝物件的原生力量記錄下來,是張春海舉起相機那刻起就立下的決心,因此在記錄黃浦江的這六年裏,他很少考慮過抹去自己在場的痕跡,正如前文提及的,【黃浦江】裏的作品是他用鏡頭對準的風景,後者因為與日常生活緊密相接而缺乏某種「戲劇化」的效果,但在張春海看來,能夠反映時代特征的照片正是這些平淡生活中的細節,「當我們贊美攝影作品時,我們是在贊美與作品相關聯的現實。」

攝影是張春海個人生活的一部份,在取景框中觀看上海,就像他曾經坐在長江客輪上觀賞兩岸的風景,一切都是那麽新鮮、迷人,雖然如今很少再有乘坐客輪的機會,但只要不斷按下快門,他就可以無數次地喚起自己頭一回見到上海時內心的熱情。

(上文中出現的圖片均為【黃浦江】收錄作品,已獲得作者張春海授權使用;文/陳虹靜雯,上海近代史愛好者,書評作品散見於【解放日報】【新民晚報】等媒體)

本周主題推薦

【浪奔浪湧黃浦江】

本書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之一, 分五個部份,介紹了黃浦江的由來、黃浦江的碼頭、航運與海關、黃浦江的渡船、橋梁和隧道,黃浦江邊的商埠、新市區與工業區以及外灘、陸家嘴與「小漁村」的掌故。

【黃浦江誌】

【黃浦江誌】包括一部圖文並茂的誌書和一部歷史影像誌。誌書印刷排版50萬字,332幅圖片,分為14個篇目。歷史影像誌,由上海音像資料館編制,分為5個板塊,采用大量珍稀、罕見的歷史記錄影像,以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瞬間,生動地反映了黃浦江的「名」與「特」,豐富了黃浦江的文化內涵。

【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濱水空間與建築】

本書集中呈現了上海市黃浦江與蘇州河兩岸貫通工程中的87項重點建設專案,涵蓋濱水公共空間、歷史建築、新建建築、公共基礎設施等,精美的實景照片、精心挑選的設計圖紙、簡明扼要的文字介紹,為識者建構起每一專案的設計背景、思路、目標、方法與路徑的訊息方塊架,成為一江一河濱江公共空間與建築的完整索引。

活動推薦

上海·展覽 魔都新春漫遊指南——第十七屆海上年俗風情展

詳情請關註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 青島:在現代海濱城市創造美好生活

詳情請關註 建投書局客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會 當談論魔都精致生活時,我們在說什麽

詳情請關註 陸家嘴讀書會LUJIAZUIBOOKCLUB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 淞浦雲亭:滬上傳統建築溯蹤

詳情請關註 上海圖書館信使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 郵寄的創意

詳情請關註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公開課 城市星空 跨界對話

詳情請關註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工作坊 「血緣地圖」

詳情請關註 上海外灘美術館RAM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 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

詳情請關註 上海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 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

詳情請關註 中華藝術宮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 百年狂想:蘇格蘭國立美術館的超現實主義傑作

詳情請關註 浦東美術館MAP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 史帝芬·肖爾回顧展

詳情請關註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 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

詳情請關註 深圳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廣州·展覽&活動 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一起感受「有溫度的存在」

詳情請關註 廣東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