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3位普通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相信自己,別害怕重新開始

2024-07-17辟謠

TELL故事是TELL公眾演講會與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MBA中心合作的演講品牌,目標是將時代的最新實踐透過故事的形式進行傳播。在近日舉行的TELL故事演講活動中,3位普通人上台講述了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坎坷在所難免,但只要相信自己,不忘初心,重拾勇氣,就一定能夠擁抱更好的世界。

陸嫣

『努力成為自己的冠軍』

■陸嫣

在演講開始前,我來和大家一起做個測試:請大家捏住鼻子,屏住呼吸,看看你們能憋氣多長時間。

我想告訴大家,作為一名曾經的韻律泳運動員,我靜止在水下憋氣最長可以超過4分鐘。

我5歲被選入少體校,16歲進入上海韻律泳隊,18歲入選國家隊,曾獲得全國韻律泳錦標賽集體冠軍。韻律泳被譽為「水中芭蕾」,但其背後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魔鬼訓練,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透過專業訓練來提高憋氣能力。

其實,運動員也是普通人,為什麽我們和絕大多數人的憋氣時間會相差那麽大呢?因為運動員是透過大量的訓練積累起來的。我們也是從40多秒憋氣開始練起,一秒一秒地提高。尤其到了後期,每多增加1秒,胸部都會有快要爆炸的感覺。每到這個時候,教練就會對我們說:「咬咬牙,挺過去。」

在高強度的訓練周期,我們每天要在水裏泡8個小時,連午飯也是在泳池邊吃的。我們在比賽中完成的一整套動作,都要透過上千遍的練習,才能達到場上的整齊劃一。每天的訓練都非常煎熬,但是教練和隊友會不斷地鼓勵我,我就這樣一次次地挑戰身體的極限,終於堅持了下來。

做一名職業運動員真的很苦,但是如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我依然會選擇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因為這個職業讓我明白:人的潛力是很大的,只要有科學的訓練體系、頑強的意誌品質和不服輸的精神,我們就能變得比自己想象的更強大。

然而,運動員生涯是短暫的。25歲那年,我退役了,告別了和我相伴了20年的泳池。當時,優秀運動員退役後是包分配的,於是,我根據統一分配,進入黃浦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工作,正式開啟了我人生的第二份職業:城管。

提起城管,人們的負面印象比較多,連我爸媽都說:「嘎漂亮額小姑娘去沖攤頭。」在我剛剛成為城管的時候,我對這份工作也有很多畏難情緒。

城管就是「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其核心在於法,我們所有的工作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執行。但是很遺憾,目前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有關城市管理的行政法規。我們需要管理的22個大類包括市容管理、物業管理、綠化管理、垃圾分類等內容,分散在各個不同的法律規定和條例中,總計有400多條。而且,城管隊員很多需要處理的工作常常是跨領域的或是很難處理的。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不斷了解和熟悉新的法律規定和條例。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學習大數據、網格管理、人機對接等等。對此,一些城管隊員常常抱怨:這麽多法律條款,怎麽學得過來。

是當運動員的經歷給了我啟迪:只要把這些困難分解成日常的學習,就像訓練一樣,就能不斷超越自己,提升能力。

我曾經遇到過一例居民投訴事件。一家外賣平台的辦公室入駐某居民區,造成每天進進出出的人員特別多,對小區環境和安全產生了一定影響,引發了居民投訴。當我接到投訴後,覺得這個問題適用【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中的相關條例,住宅樓一般不可以用作公司的經營場所。所以,我們收集好證據後,就找到了這家外賣平台的負責人,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搬離。對方在看到相關的法律條款後,也非常配合。

其實,城管就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在城市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訴求,產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只有依靠法律法規,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做到讓當事雙方都服氣。

退役至今,在這樣一支以男性為主力軍的隊伍裏,我從一名基層一線的執法隊員成長為黃浦區城管隊伍中唯一的「80後」城管女隊長。我覺得,正是當運動員多年來的刻苦訓練,給了我轉型的勇氣和毅力,讓我在遇到困難時不退縮,遇到挫折時不逃避。因為我知道,人生的道路總是充滿坎坷,無論遇到什麽困難,咬咬牙都會挺過去。你要相信,你遠比自己想象的更強大,你會成為自己的冠軍。

楊儉秋

『從初心中找到勇氣』

■楊儉秋

我大學畢業後在金融行業待了十來年,銀行、證券、基金公司都待過。後來,加入大學室友創辦的電商服務公司,一直工作到年近不惑。

2018年,當電商服務公司停滯不前的時候,我開始了人生思考。我非常喜愛閱讀,閱讀能讓我跳出生活的瑣碎,進入書本的無垠世界,探尋未知,開拓視野,那是一段奇妙的歷程。於是,我決定再次創業,在上海的南昌路創辦了這家一見圖書館。我希望,透過閱讀幫助更多人思考,匯集更多的智慧,豐富生活的感受,尋找生命的價值。

我為什麽要辦一家圖書館呢?從理想的層面來說,我對閱讀的價值持有堅定的信念,我深信閱讀能塑造一個人,也能改變一個世界。而從現實的商業層面來說,辦圖書館是出自我對書店和圖書館業態的觀察和分析。當時,大多數書店要麽主打賣書,要麽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做流量,書反而成了裝飾品,而大多數公立圖書館缺少人與人之間的連線與交流。我理想中的閱讀空間,應該有書、有人、有思考,還有成長的空間。但是,我對於商業模式的想法還是比較單純的,我想打造一個為閱讀量身客製的空間,收取每位讀者一定的會員費,比如每人每年2000元,這樣招滿500個會員就能維持圖書館的營運了。

開一家圖書館,第一件事當然是選址。選擇在南昌路205弄3號,完全是一次無心之舉。這棟5層小樓的租金當時遠超我們的預算,然而,當我站在老舊的露台上,透過春天的梧桐新葉俯視南昌路的時候,我心裏已經確定非它莫屬。我們很快就決定開工了。

一天,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走進我們的工地。當得知這裏將要開辦一家圖書館後,他過幾天又來了,還帶了一本叫【雪廬】的書。原來,他叫孫颙,是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前社長。我們正在改造的這棟房子以前是他外公的家,也是他外公的藏書樓。我們現在書架的位置就是他外公以前書架的位置,大小和高度都幾乎一樣。「你們看,這是我多年前寫的一部小說,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房子裏。」他特地翻到了描寫這個書房的段落,我們都傻了:小說裏的場景真的在現實中出現了。於是,我們把圖書館命名為「一見圖書館」,就是一見如故的意思。

一開始,一見圖書館確實很火。媒體爭相報道,來訪過的文化名人有很多。最紅的時候是一見圖書館出現在電影【愛情神話】中,好多人慕名前來打卡。意想不到的走紅,使我一下子膨脹了。雖然我們一直沒有盈利,因為我們從未達到過500名會員,即使我們是南昌路上流量最大的小店之一。沖動之下,我作出了樂觀和激進的決策。我們計劃生產內容,希望用內容變現,於是我們很快就有了寫文章的團隊、做影片的團隊,甚至還做了播客,一年下來花了100多萬元。不久,我們又想開展社交,於是又開發了一款App,又花了100多萬元。

此外,我們還拓展了新店。在選擇第二家圖書館的時候,我們嘗試了社區圖書館的經營策略,在浦東碧雲社區開設了1000平方米的圖書館。碧雲館是非常成功的,借著這份成功,我們一口氣新簽了3家新館。為了這項決策,我們又花了近200萬元。其中很多錢是借來的。

到了2022年,因為疫情的緣故,所有的快速擴張都遇到了問題。最終,內容團隊解散了,App只剩下我手機主頁上的一個圖示。南昌路店不得不關停,新開的館拖欠著房租苦苦支撐。而現金流最好的碧雲館,業主通知我們要整體拆除改造,限期停業。那是我們最困難的一段時期,理想與樂觀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要面對債權人和供應商的逼債、股東的責問以及員工的不斷辭職,我對自己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懷疑。

這時,我決定給自己放假。我覺得在這種狀況下不適合做任何決策。2023年暑假,我和家人一起外出了一個月,關閉了所有與外界的聯系。我專心地陪伴家人,看書,看風景。跳出沖突和矛盾的中心,往往會有不同的感悟。

漸漸地,我回到對初心的思考,思考我為什麽要創辦一見圖書館。在我看來,圖書館代表著一種慢生活,可以讀書、聽講座、參加沙龍。慢下來就有時間去思考,讓我們不再那麽焦慮,不再那麽功利,從而活出自己的樣子,進而,也使社會呈現出多元的、豐富的百態人生,擺脫價值觀的單一,幫助更多人收獲思想的成長。這就是我創辦一見圖書館的目的。我覺得目的並沒有改變,需要改變的只是圖書館的經營方式。

回到上海後,事情竟然很快出現了轉機。先是有了一位合作夥伴,幫助我們順利完成了碧雲新館的遷址。碧雲新館的成功,意味著社區圖書館的決策是正確的。接下來,在我和瑞虹館業主坦誠地交流後,得到了他們免租一年的支持,讓我有了緩沖的可能。更令人驚喜的是,2023年底,新的真如館和高境館都順利開業了。這兩家社區圖書館都采取輕資產的營運模式,由業主完成裝修等投入,我們負責日常營運。

如今的一見圖書館進入了社區,離閱讀者更近。我也放下了包袱,有了更多時間服務於社區裏的讀者。我在瑞虹社區擔任社區學校的英語老師,每周給社區裏的叔叔阿姨們上課。我自己主講的讀書會也已經有30多期了。

是一見圖書館帶我走到了今天,讓我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區有幫助的人。我也希望一見圖書館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劉劍英

『安全感不是別人給予的』

■劉劍英

我是2008年來上海工作的,在私企、民企、外企、國企都幹過。2015年的時候,我來到一家IT科技公司,一家全國排名前5的上市公司。我負責銷售業務,當時客戶穩定,氛圍也很好,我覺得自己可以在這家企業一直做到退休。

但是,這樣穩定的日子到2019年戛然而止。市場暗流湧動,競爭加劇,銷售業績持續下滑。到2022年,我所在的行銷中心員工薪資降幅在20%左右,而且不斷聽到有人離職或跳槽的訊息。

就在這個看不到前進方向的十字路口,我忽然想到了我的父母,他們也曾經面臨像我今天這樣的艱難選擇。

我來自岱山,隸屬舟山群島。盡管岱山離上海的直線距離只有60公裏,但世世代代出入只能靠船,受限於交通,島上的生產資料基本自給自足,我們有自己的鹽場、酒醬廠、紡織廠、啤酒廠,甚至還有電風扇廠。而我們家包括爸爸媽媽這一代全都在食品廠工作。

當時,父母的工作單位是岱山縣唯一的一家食品廠,主要生產曲奇、糕點,生意很好。但是到了1987年,經濟發展起來了,食品廠也面臨了市場競爭。後來競爭越來越激烈,食品廠領導就想了個對策,多開分店,於是號召員工來承包。凡是承包開店的員工,可以獲得營業收入的5%,但是有個保底指標,要求一年做到20萬元營業額。而且,承包是沒有薪金收入的。那時候的薪金是每月120元,對很多人來說,沒有薪金就意味著沒有保障。所以,訊息發出一個月,一直沒人報名。

在最後關頭,我媽去報了名。後來我問過她,當時怎麽這麽有魄力去承包開店。我媽說,當時廠裏的經營報表都是公開的,銷售利潤大約在12%,如果能想辦法開拓市場,還是有機會賺錢的。

就這樣,我家成了鎮上第一個做生意的家庭,我媽負責看店,我爸負責送貨。我爸媽其實心裏也沒底,只有開足馬力加油幹。首先,他們對廠裏原來的客戶加強了服務,由他們來廠裏取貨變成了我爸主動送貨上門。其次,我爸積極開拓新的客戶,挨家挨戶去宣傳。

最終,我爸媽超額完成了指標。我家誤打誤撞獲得了第一桶金,就在1988年底,我爸媽拿到了1萬元,相當於他們倆3年半的薪金。

第二年,這個政策被取消了,因為看到我爸媽的經營成果,很多員工都想承包,於是廠裏改為派職工駐店,只拿薪金。但是,我爸媽已經嘗到了甜頭,所以他們再也沒有回廠裏,而是成了廠裏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停薪留職。

他們認真研究市場,發現了一個新賽道——做蛋糕。當時蛋糕的需求量很大,家家戶戶紅白喜事請客吃飯都要用到。而且,蛋糕的利潤高,當時只有食品廠才做。

也是機緣巧合,正好有表親打算轉手食品器材,於是我爸媽就下決心開蛋糕店。不會做蛋糕就拜師傅,沒有店面就找檔口,沒有倉庫就用外婆家的房子。當時新開的蛋糕店又是島上獨一家,而且他們還創新了商業模式,那就是現做現賣。以前的蛋糕都是產品化,生產出來什麽樣就是什麽樣,但他們的蛋糕是個人化客製。頭天做好胚子,第二天根據需求現場寫字,比如小李過生日,就寫上「小李生日快樂」,老王做壽,就寫「老王壽喜」。結果蛋糕店一炮走紅,生意最忙的時候,我們雇了5個親戚,每天起早貪黑,營業超過12個小時,一天能賣30個蛋糕。

蛋糕店開了3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一行,我爸媽再次急流勇退,做其他生意了。順便說一句,到1997年,他們原來所在的食品廠因為經營不善徹底倒閉了。

我爸媽就是那種敢想敢做的人,他們告訴我:當初選擇的時候也是忐忑的,但做著做著,就越來越堅定自己的選擇,全力以赴。當深入了解他們的故事後,我不禁感嘆造化弄人。這些年,我也在經歷著時代的變遷和動蕩,行業變化、公司改革和個人選擇交織在一起,思來想去,外部的問題暫時沒有答案,我就只能改變自己,尋找新的機會。所以,我從原來的管理崗位逐漸向市場一線轉型,我聯系了很多以前服務過的客戶、生意上的夥伴,謀求新的商機。

今年,我正式離開了服務9年的公司,走上了創業之路。雖然現在還在探索期,但是我不怕。我知道,安全感不是來自屹立不倒的大企業或是摔不破的鐵飯碗,而是來自我自己的踏實肯幹。世界上沒有什麽事情是絕對穩定安全的,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

命運就是那麽巧合,今年我家寶寶5歲,當年我爸媽從國企離開,下海創業的時候,我也正好5歲。我們兩代人都是在時代的大背景下作出了勇敢的選擇,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一切都會變得更好。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徐蓓 題圖來源:金濤制圖 圖片來源:文中圖片由TELL公眾演講會提供

來源:作者:陸嫣 楊儉秋 劉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