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當「一人戶」流行,如何應對「孤獨死」?這些國家做了這些事

2024-06-22辟謠

如何從各個層面采取措施保護獨居人群,避免無人知曉的死亡事件,或許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各國政府關註的課題。

顧名思義,「一人戶」就是由一個人組成的家庭。隨著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性增強、價值觀念轉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一人戶」正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

「一人戶」可以享受獨立與自由,但獨居人群無法避免地要面臨一個問題——孤獨面對死亡,這也成為一個具有共性的社會問題。

讓獨居者走出房間

以瑞典為代表的北歐,是全世界範圍內「一人戶」占比最高的地區。瑞典人非常獨立,年輕人開始獨居的時間比歐洲任何地方都早。根據瑞典統計局數據,截至2022年年底,瑞典「一人戶」占所有家庭類別的比例達到40.41%,這一數據比其他已開發國家都要高。美國的「一人戶」家庭比例為27%,英國則為34%。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教授彼得·斯特朗在研究中發現,對於作為群體性動物的人類來說,長期孤獨會構成慢性、低強度的壓力,而壓力荷爾蒙的長期增加可能導致高血壓和體內炎癥,進而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失智和抑郁癥的風險。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去年5月釋出的報告也指出,孤獨會提高患病的風險,對健康的危害相當於一天抽15支煙。斯特朗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於健康,而不良的人際關系和孤獨感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因此,瑞典多地開始采取措施,對抗在獨居人群中蔓延的孤獨感。

參與「陪伴生活」專案的瑞典人。圖源:GJ

瑞典南部港口小城赫爾辛堡進行了一項社會實驗。72位民眾被選中參與一個被稱為「陪伴生活」的集體專案,消除孤獨感,促進社會凝聚力。

該專案於2020年啟動,大樓的72名住戶中有一半以上是70歲以上的老人,其余住戶的年齡在18到25歲之間。所有住戶都是經過廣泛的面試程式挑選出來的,他們必須簽署一份合約,承諾每周至少花兩個小時與鄰居社交。

專案負責人庫洛維奇指出,專案最初的目的是改善那些缺乏日常交流的老年住戶的生活質素,但專案啟動之後發現年輕住戶也能從中受益,她說:「我們努力克服孤獨感,讓人們更多地融入社會……因為當他們更快樂時,他們就會少生病,少去看醫生。他們使用的公共服務也會比現在少,因為他們可以向鄰居求助。」

「我平時上班,回家,玩電腦,然後上床睡覺……」20歲的菲婭承認,獨居讓她感到孤獨,但參與了「陪伴生活」專案後,「我開始四處走動,與人見面」。在這棟大樓裏,86歲的古內爾·艾歷森是她最親密的女性朋友。「聚在一起,而不是各自坐在一間小公寓裏,這是個好主意。」一年半前,艾歷森的丈夫去世,她感到十分孤獨。但「陪伴生活」專案讓她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期待。

這一專案已經引起了廣泛關註,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城市也正在考慮效仿這一舉措。

多雙眼睛關註他們

願意參與「陪伴生活」的獨居者至少還有走出房門與人社交的意願。但現實中還有不少人情願獨居一生,甚至連外出都躲著人群。對於這一類的獨居者,又該怎麽辦?

日語中出現了一個專門詞匯「孤獨死(Kodokushi)」,用以形容在孤獨中死亡,而且死亡後很長一段時間未被註意到的現象。這個詞匯也提醒人們「一人戶」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

根據日本警視廳最新釋出的數碼,今年前三個月全日本約有1.7萬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被確認獨自在家中死亡,占所有老年人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換算成全年,相當於每年有近7萬名獨居老人遭遇「孤獨死」。

在人口老齡化的日本,獨居老人增加已是無法阻擋的趨勢。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推算,到2040年,日本65歲以上的獨居者將多達896萬人,占日本年長人口的四成以上。這意味著老無所依的「孤獨死」悲劇將不斷上演。

與瑞典人習慣於享受獨立自由的獨居生活不同,日本老人選擇獨居的原因往往是他們不願意去麻煩和打擾別人,但這恰恰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孤獨感。

在日本放送協會(NHK)2010年播出的一檔關註獨居人群的節目【無緣社會】裏,可以聽到獨居老人的想法:「因為不想給別人添麻煩,所以不能回到家鄉去。」「現在最可怕的就是自己生病臥床不起。要說死的話,我倒情願一下子悄悄地死掉,給誰也不添麻煩。」「我女兒一邊從早到晚工作,一邊養育孩子。要是再來照顧我的話,就沒法過日子了。我可不想給女兒添麻煩。」因此,日本應對孤獨問題的重點在於,當獨居者不願意主動尋求幫助,如何與他們保持聯系,確認他們身體和心理健康。

日本政府從2021年開始透過電話和網站為「一人戶」提供全天候的咨詢服務。今年4月正式實施的一項法案要求地方政府設立處理孤獨問題的地方委員會,並且為經歷孤獨的個人設立支持小組。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在各社區建立家訪護理制度,根據獨居老人的身體狀況,定期派醫生和護理師上門。科技公司也開發出可以在家中使用的可穿戴健康監測器和智能家居器材,監測老人在家的行動情況或是用電情況,以便政府機構能對異常情況及時作出反應。政府還計劃培訓專門人員來幫助孤獨老人,同時鼓勵開發國家數據庫,更精細地提供幫助。

荷蘭讓郵遞員成為關註老人生活狀態的「眼睛」。圖源:GJ

荷蘭也有類似的做法。2013年11月,一名74歲老婦人的屍體在鹿特丹的家中被發現,然而那時她已去世十年之久。這位老人的死促使荷蘭開始重視獨居老人群體。荷蘭郵政服務機構啟動了一項誌願服務計劃,郵遞員會留意居民家中的郵件是否堆積,或者太久沒有拉開窗簾,這些顯示居民可能陷入困境的蛛絲馬跡會被隨時上報。「人們可以將郵遞員視作額外的一對耳朵和一雙眼睛。」郵政服務機構的負責人科克霍夫斯說。該計劃啟動3年來,已經在鹿特丹地區發出約50次警報。

不能遺忘年輕群體

但孤獨死並不只發生於老年人群體。由於工作壓力等諸多原因,年輕群體的「孤獨死」問題如今也愈發凸顯。

南韓是亞洲另一個「一人戶」比例較高,「孤獨死」問題嚴重的國家。據南韓內務部統計,2023年南韓「一人戶」占比大幅攀升至42%,保健福祉部和南韓保健社會研究院的調查表明,接近80%的南韓「一人戶」面臨著孤獨死亡的風險。

2021年,南韓國會就透過了【孤獨死亡預防和管理法】,目標是創造一個對於獨居人士友好的社會環境。該法案的出台十分及時,但在執行的頭兩年就暴露出很大不足,即對獨居人群中的年輕人關註不夠。

但像日本那樣強調監測和護理的政策很難套用在年輕人群體中。因為年輕人的孤獨死亡,更多是由心理問題、就業失敗、同伴關系或是突發疾病造成。為此,南韓政府從去年起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應對年輕人的孤獨問題,最直接的一項是為24歲以下的低收入獨居者每月提供65萬韓元(約3500元人民幣)的生活津貼。獨居者還可以申請一系列服務的補貼,包括健康、教育、咨詢、法律服務、文化活動,甚至「外觀和疤痕矯正」。南韓性別平等和家庭部表示,這些措施旨在激勵獨居的年輕人重新融入社會。此外,衛生福利部還透過一對一的咨詢課程促進年輕人心理健康,以及提供工作和實習機會來加強就業支持。

南韓年輕獨居者參加「種子」專案的活動。圖源:GJ

但對於一些獨居年輕人來說,更重要的可能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參與空間,讓他們能夠建立雖然薄弱但卻必需的聯系。南韓一個專門為年輕獨居者提供服務的專案「種子」,在首爾經營著一個被稱為「鼴鼠隧道」的實體空間,年輕人可以在那裏休息、享受安靜的時間並尋求咨詢。專案主管李恩愛說,她期望年輕人可以從中找到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情,建立重返社會的信心。

非營利組織「蟄居族救生員」則致力於為失業的獨居者提供建立關系的機會。該組織創立了一家虛擬公司,並招募失業的年輕人作為虛擬員工。盡管公司沒有實體辦公室,也不提供薪水,但它讓年輕獨居者能切實體驗與真實公司互動的感覺——包括招聘流程、工作經驗和離職流程。

參與者的日程安排與真實工作類似,每天線上簽到和簽離,報告他們的工作,並定期與同事會面。每個參與者都為自己設定工作目標(如學習外語、繪畫、鍛煉),並參與社交活動,如與同事一起參觀展覽。研究顯示,在虛構公司的工作經歷使年輕人的心理活力得到了增強。

荷蘭政府的青年顧問喬蘭達·範·格魯成立了一個名為「加入我們」的青年俱樂部,專門為那些想要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系的年輕人服務。格魯指出,她們想幫助年輕人克服對自己的消極想法,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和社交技能。課程由一名受過訓練的青年工作者主持,幫助每個成員設定實踐目標。

「我很難與人見面,與他人交談。這讓我非常焦慮。」23歲的盧克說,「我會有很多晚上在家裏,沒有人可以打電話,也沒有人可以說話。」但他在這個團體中感到受歡迎。「很高興有一個我可以閑逛的地方,這讓我感覺更好。」

在世界範圍內,「一人戶」比例的增長以及隨之帶來的孤獨乃至「孤獨死」正成為各國政府必須采取政策來應對的問題。如何從各個層面采取措施保護獨居人群,避免無人知曉的死亡事件,或許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各國政府關註的課題。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郭漢維

編輯 深海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