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新Surface Pro體驗:AI PC時代,微軟重燃Windows On ARM野心

2024-08-16辟謠

界面新聞記者 | 崔鵬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在今年5月的Build大會上,微軟正式釋出「Copilot+PC」,並將其稱為全球首個為AI設計的Windows PC。

在這場釋出會上,高通、聯想、戴爾、宏碁、華碩、三星等供應商和OEM廠商系數到齊,一同加入Copilot+PC陣營,微軟也對旗下自有的Surface產品線進行了更新。

這些產品被在中國大陸市場被統稱為「Windows 11 AI+PC」(以下或簡稱AI PC)。IDC和Canalys等第三方機構都認為,今年下半年將開啟新一輪的PC換機潮,而大量AI PC產品也會在此時被集中推向市場。

與制造商品牌的產品不同,Surface產品線作為微軟的自有業務,一向被視為這家巨頭展示新技術套用的風向標。

很多使用者想要了解,這些AI PC產品的變化在哪裏。今年7月份,在產品正式發售後,我們也對新款Surface Pro 11進行了一段時間體驗。

從整體上看,這款二合一形態電腦的表現全面而均衡,無論是應對端側AI處理需求的高效能,還是接近MacBook的質變續航能力,都讓它成為Windows使用者目前最好的選擇之一。

不過,考慮到這款產品的背後,代表著微軟搭建Windows on ARM生態的龐大野心,目前支持ARM平台和AI功能的套用數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微軟需要拉入更多的開發者,吸引他們研發更多的原生ARM套用,落地更多的AI工具,才能讓使用者放心為自己的AI PC產品買單。

回想2020年底,蘋果轉向ARM平台之時也曾備受質疑,人們懷疑它是否能建立起足夠龐大的套用生態,而現在這些質疑幾乎煙消雲散。

微軟CEO納德拉不久前曾公開表示,蘋果做的非常出色,「我們現在希望將真正的競爭帶回Windows與Mac之間。」

十多年前,微軟與ARM的首次結合並不成功,如今Windows on ARM重新出發,面前的挑戰同樣艱巨,這一次微軟會做的更好麽?

用Surface展示標準

我們體驗的這款Surface Pro搭載的是驍龍X Elite X1E-80-100處理器,售價更低,CPU多執行緒頻率和GPU算力也都有所降低,頂配版本將擁有更強的效能。

按照微軟的官方定義,想要成為真正的AI PC產品,必須具備本地執行Copilot的能力,這就需要神經網絡處理器(NPU)的算力超過40TOPS(每秒執行超過40萬億次運算)。

Surface Pro機器搭載的16G記憶體和45TOPS高通NPU,對於目前市面上的AI套用來說綽綽有余,即便是同時使用AI影片剪輯軟件、瀏覽大量網頁、串流媒體影片並使用Office這種極端情況,執行期間也幾乎沒有卡頓情況。

看起來有些「效能浪費」,其實並非如此。作為同類產品的風向標,微軟是在用Surface來做為硬件標準,全系統一搭配的16GB記憶體意味著,未來8GB記憶體起步的所謂AI PC產品,將無法滿足在本地端執行AI模型的需求。

因此,Surface Pro效能非常強大,在大家常用的評測軟件中,無論是Geekbench6、CINEBENCH還是3DMARK等等,它的表現都與M3版本的蘋果MacBook Air不相上下,網上已經有比較多跑分數據公布,在此就不贅述。

在一些常規配置方面。低端機型采用的是LCD螢幕,高端機型搭載今年流行的OLED屏,支持120Hz動態重新整理,對比度100萬:1。兩款螢幕的素質都很好,超寬色域和HDR顯示效果舒服。

新Surface Pro提供的鍵盤相比前代進步明顯,按鍵回彈幹脆,放置電子筆的區域被設計成可隱藏模式,視覺效果很幹凈。新鍵盤的觸控板面積有所增加,不過在實際體驗中,偶爾會出現多點觸控的Bug,在想點按觸控板時卻做出拖拽的操作。

後背一體式支架的開合角度能在0-165度之間無極調節,轉動軸的阻尼感比較明顯,支撐力足夠。配合可拆卸的Flex鍵盤蓋(需要額外購買),螢幕和鍵盤分離使用的體驗也足夠吸引人。

不過,雖然新Surface Pro去掉鍵盤就可以作為平板使用,但能發揮這台器材的最佳場景基本都集中於生產力領域,平板形態更像是給使用者多一個選擇,而不是主流形態。

首先,目前的主流AI套用大多是針對辦公場景的生產力工具,並沒有為平板形態做專門的觸控適配。在使用Office等典型套用時,觸控鍵盤的體驗也明顯不如實體鍵盤。

其次,即便是遊戲類套用,Surface Pro能下載的也大多是PC版本,並不能完全依靠觸控來玩。

新Surface Pro單機身的重量不到900克,低於MacBook Air,適合短暫外出攜帶。

考慮到輕量化辦公的需求,鑒於新Surface Pro磁吸充電介面幾乎沒有拓展性,原裝充電器也只有39W,對於頻繁出差的使用者來說,沒必要只為Surface充電而多帶一個電源。

理想的處理方式是攜帶一個支持65W PD快充的充電器,直接使用機身的USB-C介面充電。用一款電源同時滿足電腦和手機的充電需求,也是很多出差黨的剛需。

總體上看,在硬件層面,除了偶爾的螢幕顯示和鍵盤連線BUG之外,Surface Pro的表現基本上代表了Windows陣營的最高水準,硬件設計能力也是微軟Surface產品線一直以來的優勢。

對於微軟來說,軟件層面的ARM生態和AI工具支持,才是決定新Surface和微軟在AI時代表現的核心因素。

Windows o n ARM 準備好了麽

微軟此前選擇過ARM,但結局並不令人滿意。

2012年,初代Surface釋出的時候,有兩個型號,其中一款是使用ARM架構處理器的Surface RT,它因為不能執行X86套用而遭到消費者集體維權,並讓微軟在很長時間內放棄了ARM處理器。

現在,當AI PC成為主旋律,在終端測執行生成式AI就要求處理器具備更高的算力效能,以及更低的功耗,而能效表現正是ARM擅長的部份,也是各大OEM廠商看重的優點。

根據高通方面的資訊,驍龍X Elite擁有最高的NPU每瓦效能(Highest NPU Performance per Watt),這款45TOPS算力的NPU能效表現是蘋果M3芯片的2.6倍。

今年一系列基於高通驍龍X系列芯片的PC產品上市,也標誌著Windows on ARM的重新出發。

ARM架構相較於傳統X86架構,功耗和續航方面優勢明顯,再加上高通為X Elite平台配備的電源管理設計和分支預測器,更是直接提升了Surface的能效表現。

官方給出的網頁瀏覽時間大約為10小時,本地影片播放時間大約為14小時。

在實際體驗過程中,它待機一天的耗電量大約為5%,玩一小時遊戲耗電10%。新Surface Pro的續航表現相較舊款提升明顯,基本上不影響全天候使用。

在發熱控制方面它的表現也不錯。聯網播放騰訊影片內容,能夠以60%的亮度續航超過8小時,整個過程中風扇聲音正常,機身溫度並不高。

更重要的是,當原生ARM套用越來越多之後,Surface的續航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這對微軟來說是巨大的進步。因為正是不盡人意的續航表現讓很多追求生產力的使用者從Windows生態倒向了蘋果陣營。

不過,改變PC處理器架構最大的困難,無疑是應用程式的相容性問題。

根據微軟官方的說法,如果按照使用者在套用中投入的總時長來看,接近90%的套用都有基於驍龍平台的Windows版本。

目前包括微軟Office、Dropbox、Zoom、達芬奇和Adobe套件在內的諸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流套用都已經或者即將適配ARM,而國內也有不少大體量套用加入ARM陣營,比如微信、QQ、騰訊會議、釘釘、愛奇藝和美圖秀秀等「裝機必備」程式。

對於那些還沒推出原生ARM套用的產品,微軟推出的Prism模擬器能讓它們在Surface Pro上正常執行。微軟稱它比前一代模擬器快2倍,與蘋果的Roseeta 2一樣高效。

從我們在新Surface Pro實際體驗來看,這些非原生套用的響應速度和流暢性都沒什麽問題,基本感知不到它們與原生套用的區別,微軟提供的模擬器解決方案值得肯定。

此外,很多使用者選擇Windows而不是Mac的重要原因是遊戲,微軟也知道這一點。

在今年的台北電腦展上,高通CEO安蒙曾宣布超過1200 款遊戲已經能在驍龍 X Elite 處理器上執行,這其中不乏【GTA 5】、【魔獸世界】和【DOTA 2】等知名產品。

但更多的暢銷遊戲目前仍不支持高通驍龍X Elite平台,在我們的體驗中,【英雄聯盟】、【堡壘之夜】和【艾爾登法環】等遊戲都無法在新款Surface Pro上順利執行。

ARM陣營想要爭取遊戲開發者一直並非易事,哪怕是深耕ARM平台多年的蘋果,在今年WWDC上剛宣布要大幅提升macOS的遊戲效能,Valve就悄悄移除了旗下多款遊戲對於Mac的支持。

即便如此,蘋果轉向ARM已經4年時間,Mac生態日趨完善,微軟想要迎頭趕上,還需要繼續努力:一方面與各大頭部軟件廠商合作,盡快推動使用者規模較大的套用推出原生ARM版本,作為標桿案例;另一方面,微軟也要繼續降低開發原生ARM套用的門檻,推出更多便捷開發工具。

而且,考慮到購買一台ARM筆記本的價格,通常能買到配置高出不少的X86遊戲本,所以新Surface短期內都很難將遊戲效能作為賣點,來吸引遊戲玩家。

這也意味著,目前的驍龍X平台在PC上對於高負載任務的支持力度比較有限。相對比蘋果成熟的Ultra和Max芯片,未來的高通芯片研發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間,而這將直接影響微軟Windows on ARM產品的效能上限。

AI 套用 準備好了麽?

這次Windows on ARM之所以備受行業關註,是因為AI PC正在成為驅動使用者更換電腦的最大動力。

為了體現Windows 11 AI+PC產品的獨特性,微軟將Surface鍵盤右側Alt旁邊的按鍵,更換為了Copilot按鍵(部份市場為搜尋按鍵),來彰顯自家產品擁抱AI的決心和力度。

在新Surface Pro上,微軟透過將AI能力下放至終端作業系統的方式,為使用者提供包括Recall回顧功能(即將推出)、工作室效果和即時字幕轉譯等AI功能。

其中,即時字幕基於最新的AI技術,能將任何套用或影片平台中的音訊即時轉換為文字,並即時轉譯成英語字幕,該功能目前支持將 44 種語言轉譯為英語。使用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更改語言選項,下載並使用其它語言作為字幕。

這項功能除了適合有看電影電視劇需求的使用者之外,也非常適合有跨國跨語言溝通需求的使用者。在與外國使用者影片交流時,即時字幕轉譯能讓使用者聽懂對方的講話,也能讓對方準確理解自己的話語。

回顧功能是Windows 11 AI+ PC器材的獨有功能,該功能開啟後,電腦就會每隔5秒記錄一次當前螢幕上的內容,這些快照經過AI分析後被轉化為可檢索的內容,然後經過加密處理保存在本地硬碟上。

為了確保使用者私密,該功能全程都在本地端完成,而不需要聯網。回顧功能在NPU支持下保持背景執行,不需要呼叫CPU或者GPU資源,因此不會影響電腦的正常運轉速度,整個過程使用者毫無感知。

使用者可以隨時用文字描述來搜尋自己在電腦上看過的內容。在AI加持下,使用者可以使用自然語言的互動方式,即使文字描述比較模糊,電腦也依然能理解並找到使用者想要的內容。

不過,目前回顧功能尚處於預覽階段,距離正式上線還需要一定時間。

也就是說,雖然微軟已經將AI按鈕放到了鍵盤上,重新定義了AI PC時代的產品標準,但目前在系統層面能實作的AI能力主要還是即時轉譯字幕和人像光效功能。

但這兩個功能其實在很多成熟的第三方套用比如騰訊會議中,已經可以支持。

微軟商店為這些具備AI功能的套用開辟了獨立的AI Hub(AI套用專區),但根據我們的統計,截至7月底專區內只有16款AI套用上線。它們基本都是騰訊、字節、阿裏和網易等頭部公司研發的成熟套用。

從實用性來說,無論是會議軟件(騰訊會議)、修圖軟件(美圖)、剪輯軟件(剪映)還是大模型套用(豆包),都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切實可行的AI功能。

但這些套用從AI介入的深度來說,目前還都處於對AI的早期利用階段,並不具備明顯的革命性變化,並且覆蓋的領域也比較少。

此外,在剛過去的618電商大促中,京東筆記本銷量排名前五的產品中,最貴的產品也只是5000元檔位,這個數據多少能反映出國內使用者對於筆記本產品的價格預期。

考慮到目前新Surface產品的最低售價也超過了8000元,如果再算上原裝鍵盤的購買費用,使用者基本需要以過萬的價格來購買一台Windows 11 AI+PC,在沒有任何促銷活動的情況下,短期內產品銷量可能會承受不小壓力。

而如何讓市場接受AI PC產品的高售價,不但是微軟的挑戰,也是聯想和惠普等OEM廠商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