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真摯的愛盈滿南海綠洲——探訪海軍西沙守備部隊生態環保建設成果

2024-08-11辟謠

「在那雲飛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閃耀著光芒,綠樹銀灘風光如畫,遼闊的海域無盡的寶藏……」這首創作於1976年的【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描繪了旎綺秀麗的西沙群島,影響了那一代人,包括很多初代西沙守島官兵。

西沙的美是具體的。這裏的海水五彩斑斕,有珊瑚構建的海底花園。這裏生活著灰鯨、玳瑁、龍蝦,生命千姿百態,五光十色。

西沙的苦是直觀的。每個小島都被大海環繞,但最缺的是淡水。每個小島都是一塊陸地,但最缺的是可以種植莊稼、蔬菜的土地。

苦中作樂,豪飲孤獨,這是西沙官兵最顯著的特質,以島為家,愛國愛島,這是西沙官兵最崇高的追求。

「既然人在島上,那就把對祖國的愛、對家鄉的思念給予這片一眼望到頭的熱土,把它們建設成鋼鐵堡壘、海上綠洲。」老兵張孝偉日記裏的這段話道出了這份真摯的愛。

中建島官兵種植海馬草,鋪成黨旗、國旗的形狀。一代代西沙官兵秉承「把島礁當家建,把守島當事業千」的豪邁暫言,如一座座藍色豐碑,日夜守護著這「海上花園。(鐘劍 攝)

呵 護

海島環境保護是系統工程,歷代西沙官兵從小事做起,匯聚點滴成涓流,澆灌出一座座海島的生機勃發。

已在琛航島服役18年的李建威早已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在琛航島,官兵們工作生活中產生的廚余垃圾、可回收廢棄物和有毒有害垃圾會被嚴格分類。

受風向影響,經常有許多白色垃圾被沖上岸灘。每周六是「愛島日」,李建威會和戰友們穿行在海灘和礁石間,撿拾塑膠瓶、漁網、易開罐等垃圾。「半天就能撿兩大袋。」李建威說,這些垃圾會被分類打包,和生活垃圾一起轉運下島。

不僅是琛航島,垃圾分類處理如今已是西沙各島官兵的共識。僅2023年一年,西沙各島向海南島轉運各類垃圾2000余噸。

李建威記得,前些年島上沒有條件,生活汙水只能直接排放到大海。如今,島上的生活汙水透過管網收集至汙水處理站進行生物降解處理。「處理後的中水用於綠化澆灌,汙泥用於綠化施肥。」李建威說。

在西沙,天上有鳥,海裏有魚,西沙官兵總是把這些大自然的「精靈」當成朋友來相處,當成親人來呵護。

東島是國家自然保育區,島上植被覆蓋率超過90%。這裏是國內唯一的白腹鰹鳥棲息地,世界第二大繁殖族群所在地。

在東島服役12年的戰士張強說,大家一直堅守「三個不」的原則:成千上萬的鳥蛋,一個都不能撿;數以萬計的鰹鳥,一只都不能抓;結群休憩的鳥群,一次都不能嚇。

每次台風來臨前,張強和戰友們都會盡可能將小鰹鳥抱回宿舍,用小魚餵養,待台風過後,再將小鰹鳥送還大自然。為此,東島還成立了兼職的護林員、護鳥員隊伍。

2023年,軍醫談偉峰收治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一只摔落受傷的白腹鰹鳥。幾周後,這只鰹鳥又能振翅高飛了。談偉峰說,在他心裏,每一只鰹鳥都是他堅守這片海的見證者。

金銀島是海龜的一個重要繁殖地。烈日下,兼職環保員梁東成和戰友們巡護行走在沙灘上,仔細觀察周圍變化,尋找海龜的痕跡。十余年間,他和戰友們對3000余枚海龜卵實施了登記保護,救治了數十只受傷、擱淺的海龜。

在海島燈塔護欄上停歇的鰹鳥。新華社發 (江王洋 攝)

建 設

「沒有七分英雄膽、休上中建白沙灘」——在西沙中建島碼頭前一座石碑上刻著這樣兩行字。

中建島是出了名的火島、風島、沙島,千百年來只有中國漁民將其作為臨時停靠所,無人久居駐守。

1959年第一批守島官兵上島駐紮,這座遠離祖國大陸千裏之外的荒島開始有了變化。「我們人在島上,不能光守著這幾個光禿禿的哨所等補給,建設家園,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幹!」首任中建島守備隊指導員柯秀民談起當年場景,仍然透著激情。

能依靠的僅有簡陋的工具和戰士們的雙手。第一代守島官兵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始在這「南海戈壁」的白沙灘上耕耘。

缺土,就靠官兵們休假出差時從陸地上背;缺水,就過濾生活廢水、收集雨水,一點一滴攢;缺工具,就用枯樹枝、廢鐵片自己動手改造……

第一任守備隊隊長張有義探親回島時,從家鄉背來一袋黑黝黝的泥土,並在罐頭盒裏培育出第一棵空心菜苗。從此官兵探親出差,凡是回中建島,背上島的唯一「土特產」就是家鄉的泥土。

1978年西沙官兵參觀大寨帶回的玉米種子在西沙試種成功;「種菜大王」梁坤奠帶領戰友們開發「三防」蔬菜基地,年產蔬菜10多萬斤,結束了西沙吃菜全靠補給的歷史;「雨水大王」夏閑剛自主設計雨水收發工藝流程圖,用於補充島上淡水使用……

如今,中建島上有用祖國26個省份的土壤鋪就的土地。很多官兵說,吃到菜園裏結出的青菜、水果,好像嘗到了家鄉的味道!

在西沙,種樹承載著非凡的內涵。

在中建島種樹絕非易事。島上平均海拔只有1.5米,漲大潮時,島上大部份被潮水淹沒,陸地面積只有低潮時的百分之一。官兵們說,在中建島成活的樹木都是「十裏挑一」。

但是就像島上的抗風桐,官兵們從不放棄,屢種屢死,屢死屢種。因為他們明白:種樹不僅在於綠化中建,更是播下對祖國的熱愛與赤誠。

1982年,新華社向世界播發一條訊息:中建島種活了第一棵椰子樹。20年後,中建島收獲了第一個椰子。那個靠每一名天涯哨兵背土上島、紮根結果的椰子,至今仍存放在榮譽室。

曾經在中建島駐守22年的退伍老兵邱華還是常常想起那些和戰友們一起栽的樹,那不僅是樹,更像是一代代「中建人」,向陽而長,為人留蔭。如今,一代代中建島官兵接續引進59種樹木,種下的4000多棵樹已經挺拔參天。

種樹也是西沙特有的浪漫。2016年,中建島迎來首批上島軍嫂。她們飛機換高鐵,軍艦換漁船,中轉4次,歷經8天,終於登上了中建島。為了紀念這次千裏相會,幾對夫妻揮鎬挖土,在營區一角種下「連理樹」,在茫茫白沙灘上留下「愛的種子」。

西沙官兵正在種植樹苗。新華社發(鐘鑫 攝)

傳 承

坐落於永興島的西沙海洋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由軍人創辦的博物館,也是官兵們愛島護島精神的傳承。

被戰友們稱為「海博士」的王三奇用14年幾乎探遍整個西沙海域,制作拍攝了4萬多件(幅)海洋生物標本及照片,寫下了10多萬字海洋知識心得。「一定要建設起西沙自己的海洋博物館,讓大家了解到了西沙的富饒美麗。」王三奇曾這樣說。

「老一輩西沙人怎麽把島交給咱們的,咱們就要更好傳接給後來的戰友!」西沙守備部隊生態環保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何秉公這樣鞭策自己。

2023年,西沙守備部隊成立生態環保領導小組,以綠色發展理念為牽引,融入新質技術手段,推動實作島礁軍事功能和生態功能協調可持續發展。

領導小組制定【西沙生態環保應知應會手冊】,透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西沙珍稀動植物和相關環保知識,教育官兵深刻認識生態環保工作的重要意義。

2024年,領導小組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專家赴各島開展生態質素監測。專家們為官兵普及生態知識,引導官兵參與植被分布數據庫建設,為研究西沙島礁植被情況、保護本土植物提供技術手段。

在東島,官兵與三沙市、中國科學院建立資訊溝通機制,即時監測反饋島上植被生長和動物活動情況,發現病蟲害後,迅速組織專業防治隊,開展防治清理;台風或惡劣天氣過後,及時成立救護組,對受傷的動物進行救治。

在地方科研院所技術指導下,西沙各島將老舊蔬菜大棚改造為苗圃培育基地。2023年全年累計培育草海桐、抗風桐等島礁本土苗木約1.2萬株,分區移栽推進營區綠化美化。

西沙的變化遠不止這些。一代代西沙官兵傳承的守島建島的愛,在新理念、新技術的充盈下愈發濃厚,滋養著這一方熱土。

珊瑚島有一株「海棠王」,高約8米,樹冠覆蓋面積約260平方米,樹幹最大直徑5米,樹齡超過300年。如今,島上官兵用無人機為「海棠王」噴灑農藥防治蟲害,更加高效、精準、安全。

西沙曾擁有全軍唯一有編制的「雨水班」,專門負責收集雨水,凈化、輸送淡水。隨著新型海水淡化裝置、汙水過濾裝置落戶西沙,「新科技」代替「舊人力」成為西沙環保的一張靚麗名片。

2023年,西沙各島礁建設起「零碳營房」。「零碳營房」透過運用隔熱環保材料、節能迴圈系統等綠色科技,實作超低能耗執行。一輛輛新能源擺渡車也駛上了各島的公路,用於環衛、物流等多種用途,既便捷又環保。

「我的南海,是我的家園,美麗的富饒的天堂畫卷,島嶼靜如睡蓮,無邊海連著天……」在這片遼闊海域,一代代西沙官兵秉承「把島礁當家建,把守島當事業幹」的豪邁誓言,如一座座藍色豐碑,日夜守護著這「海上花園」。(黎雲 李秉宣 方智坤)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