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揭秘美國獨立戰爭:真相遠比你想的復雜!

2024-09-14辟謠

美國獨立之戰,作為美利堅歷史畫卷上最為璀璨的一筆,不僅鑄就了國家獨立的基石,更深刻塑造了國民的身份認同。然而,關於這場戰役的精髓與勝利之鑰,長久以來,因某些偏頗之見而蒙上了一層迷霧。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聲稱,美國之所以能在這場較量中脫穎而出,全賴大陸軍與民兵以遊擊戰術智鬥強敵,大敗英軍。但當我們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深入探尋其真實脈絡時,不難發現,這一論斷過於片面,忽略了諸多至關重要的環節,與史實相去甚遠。

回溯往昔,歷史典籍大多如此描繪:自1775年至1783年,美國首次獨立戰爭期間,一支由喬治·華盛頓統帥的,僅由3.5萬大陸軍與3.4萬民兵組成的隊伍,以少勝多,挑戰並戰勝了擁有5.6萬精兵及78艘皇家海軍艦艇的英國大軍。這場戰役,美軍以兩萬英魂的犧牲為代價,換來了英軍五萬的傷亡,最終促使北美十三州掙脫了殖民枷鎖,贏得了自由與獨立。然而,僅憑這樣一支裝備簡陋、訓練不足的臨時武裝,真能撼動當時世界之巔的英軍帝國?此論在邏輯上顯得蒼白無力,難以服眾。

那麽,揭開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真正面紗,我們需重新審視大陸軍的真實面貌。這支隊伍,實則組織渙散,裝備與訓練皆顯不足。華盛頓將軍曾坦言:「若史書能如實記載此役之勝,後世恐難信其真。因世人難以想象,大英帝國竟會敗於一支人數遠遜、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無薪無訓、飽經風霜之師。」他深知,大陸軍名義上雖號稱六萬,實則常不足兩萬,且士兵多因短期服役而離去,軍紀亦成一大隱憂,屢屢違抗軍令,無視紀律,甚至對長官出言不遜。華盛頓本人亦曾心生退意,足見當時困境之深。

那麽,美國究竟是如何贏得這場看似不可能的勝利的呢?答案深藏於更宏大的歷史背景之中——美國獨立戰爭實為英法全球爭霸(1660-1815)的北美篇章。在這場大戲中,美國大陸軍與民兵不過是配角,而法國才是舞台上的主角。法國不僅派遣了十萬大軍直接參戰,更在物資上給予了美國前所未有的支持。從路易十六慷慨解囊的百萬法郎武器,到美國士兵手中刻著法王名字的大炮、荷蘭鍛造的槍支、法國縫制的戰袍,無一不彰顯著法國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約克敦之戰,法軍的參戰人數遠超大陸軍,其犧牲亦更為慘重,正是他們的英勇奮戰與海軍封鎖,迫使英軍屈膝投降。此役之後,英軍士氣盡喪,終坐至談判桌前。

1782年11月30日,【美英巴黎和約】草案簽訂,至1783年9月3日,美國正式宣告獨立,成為美洲大陸上首個自主國家。這一勝利,實則是在英法爭霸的洪流中,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鼎力相助的結果。美國大陸軍與民兵雖功不可沒,但真正決定性的力量,來自於那些跨越重洋、慷慨援手的外國盟友。正是他們的全力支持與直接參戰,為美國贏得了寶貴的獨立與自由。

因此美國獨立戰爭, 大陸軍和民兵靠遊擊戰獲勝是一句謊言。

其實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後,世界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

這種全球化趨勢不僅體現在經濟和文化交流上,也深刻影響了戰爭的性質和形式。

世界上絕大多數有影響力的戰爭,包括內戰和外戰,都有著其他國家特別是大國幹涉的影子,本質上都是「團戰」。

以下是世界團戰的發展史

1,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因宗教沖突瑞典、法蘭西王國、荷蘭共和國、波西米亞王國、丹麥-挪威聯合王國、薩克森選侯國、勃蘭登堡-普魯士、英格蘭王國、蘇格蘭王國組成聯盟對戰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

2,1756-1763年七年戰爭爆發在歐洲,還延伸到北美和印度等地。

普魯士王國、大不列顛王國、葡萄牙王國等 對戰 奧地利大公國、法蘭西王國、俄羅斯帝國、瑞典、西班牙帝國等。

3,1803年-1815年拿破侖戰爭標誌著團戰到達了新高度。

法國與由英國、俄羅斯、奧地利等國組成的反法同盟之間的對抗,不僅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也對全球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4,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鄂圖曼帝國、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撒丁王國組團遏制沙俄帝國在南部的擴張。

5,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無疑是「團戰」的巔峰。

一戰和二戰都涉及了全球範圍內的大量國家,形成了復雜的同盟體系。

這兩次大規模沖突不僅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也深刻影響了國際關系的本質。

6,2022年至今正在血戰的俄烏戰爭,表面上是俄烏大戰,本質上也是一場牽扯世界主要大國的團戰。

北約支持烏克蘭惡戰俄羅斯。

綜上所述,從17世紀初至今,全球化行程深刻影響了戰爭的性質。

大規模的"團戰"成為常態,而大國幹預則成為塑造國際沖突結果的關鍵因素。

美國贏得獨立戰爭靠的是法國的正規軍而不是美國大陸軍的遊擊戰,同樣沒有北約的支持烏克蘭也同樣戰勝不了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