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25個重大產業化專案落地,行業巨頭為何選擇落戶成都?

2024-03-21辟謠

25個重大產業化專案落地,其中,先進制造業專案20個,覆蓋16條重點產業鏈。3月20日下午,成都市2024年一季度招商引智重大專案集中簽約活動舉行,成果矚目。聚焦新質生產力引育,成都持續推進產業建圈強鏈提速提質。

這些專案中,有產業鏈引領帶動類、產業鏈關鍵配套類和頂尖人才團隊類,將進一步提升成都市新能源、新型顯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鏈能階,填補集流體箔材、光伏轉光膜等生產環節空白,帶動高端人才來蓉聚集,加快創新藥、AI算力等新質生產力發展。

選擇落戶成都,是看中哪些優勢?

重點布局哪些領域?

未來發展潛力如何?

帶著這些疑問

紅星新聞記者與企業代表深入交流

了解專案簽約背後的故事

香港慧宇科技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王林軍:

將成都專案打造成西部研發生產中心

「來到成都,感受非常好。」說起將專案落地成都金牛區的緣由,香港慧宇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林軍首先點了個贊。為了這次簽約,他專程從中國香港飛來成都,坐在了活動現場第一排。

活動上,公司與金牛區攜手,慧宇雙碳經濟產業基地專案成功簽約。該專案選址金牛區都市工業港4號,建設慧宇雙碳經濟產業基地,以光伏轉光技術為依托,開展智能綜合節能系統研發以及節能新材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咨詢等業務,並在金牛區內成立港資控股子公司,全面負責公司西部研發中心及生產總部的建設營運。專案落地後將進一步突破光伏發電量提升技術,並引入新能源產業上下遊企業聚集發展,推動成都市新能源產業建圈強鏈。

王林軍告訴記者,此次簽約的專案可以概況為「三新」: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其中公司擁有的轉光技術在業內處於領先地位,能夠把生活中看得見的太陽光和看不見的紫外線等進行轉換。

為何選擇落戶成都?王林軍表示,成都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城市,也是全國性的中心城市之一,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投資機會。最近兩年他經常來成都考察,不管是外在的城市面貌,還是內在的營商環境,都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此次簽約是公司首次在西部地區布局,希望將成都專案打造成西部的研發、生產中心。

王林軍介紹,香港慧宇科技有限公司專註於為廣大合作夥伴提供太陽能+(儲能)電子產品研發和智慧造能解決方案。在成都地區,公司有一個重要客戶:通威集團。此次專案簽約落地,將為公司拓展更大市場提供重要支撐。

通威太陽能(元件)金堂基地智能制造生產線

長城汽車智能平台副總裁 吳會肖:

發展智能新能源,成都有自己的特色

作為產業鏈關鍵配套類專案,長城汽車西南研究院落戶成都高新區。

「我們將在成都高新區打造全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智能座艙軟件研發基地,包括WEY品牌智能座艙全國研發中心和海外車型智能座艙軟件全國研發中心。」長城汽車智能平台副總裁吳會肖介紹,該專案主要聚焦三大領域:長城汽車高端座艙的整體研發,面向海外的研發,長城汽車在AI、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發工作。

「專案落地後將成為首個在成都落地的主機廠直設研究院,將引領成都市提升車載智能產業鏈協同效應。」吳會肖說,成都對於汽車產業吸重力十足,此前,長城汽車就已在成都有所布局,此次系加碼投資。

她表示,過去長城汽車在蓉投入都獲得了非常好的回報。成都團隊交付的產品、軟件,以及交付周期,讓公司和整車使用者都非常滿意,推動了長城汽車在蓉持續投入。

除了市場端優秀的回報,城市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優秀的人力資源,對企業來說也是極大的吸重力。她舉例說,在人員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長城汽車在成都原有的辦公場地已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成都高新區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迅速幫助企業尋找到新的辦公場地,還提供拎包入住服務。

長城汽車在全國各地都有所布局,在吳會肖看來,發展智能新能源,成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她所提到的「成都特色」,即成都豐富的人才資源可以支撐企業做前沿的預研工作,政府又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為研發成果的快速套用落地提供了諸多套用場景。

未來,研究院專案不僅可以助力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建圈強鏈,還能幫助新質生產力實作快速落地轉化。「不僅僅是國內,對我們的海外專案也將起到非常大的助推作用。」她表示。

成都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

北京華控智加總經理劉德廣:

為工業裝備安上「智慧大腦」

現場另一「引智」專案代表,是北京華控智加工業裝備智慧大腦專案。「我們把人工智能技術套用在工業領域,從人工智能技術的角度出發,為傳統制造業保駕護航。」北京華控智加總經理劉德廣介紹,隨著數碼化、智能化技術提升,「黑燈工廠」「無人工廠」成為現實,但目前制造業、能源企業等對於大型器材的運維方式,仍然停留在計劃性的維護中,依靠人工經驗判斷的方法,對於早期故障的辨識能力非常薄弱。

什麽是工業裝備「智慧大腦」?劉德廣表示,透過聲音、振動等多傳感器融合,把低資源非協作人工智能套用於火電、風電、水電、化工等行業,給工業互聯網提供器材感知層,建立工業器材的「智慧大腦」,在器材故障早期預警預測,保障器材良好執行。這種方式相當於把人的感知系統、自我決策系統以及最佳化系統,賦予大型裝備,讓工業裝備有了「思維」。裝備可以像人一樣,有自我感知、自我預測、自我管控等技能,提升了器材的智能化,是新質生產力的直觀表達。

透過具體案例看效果,「去年,我們在傳統水電器材上加裝傳感器,監聽器材執行的聲音、振動訊號等,實時分析器材異常情況,把器材存在故障的細微特征提取出來,成功為川內一座水電站排除隱患,避免事故發生。」劉德廣表示,依托清華大學語音與音訊技術實驗室、影像與文書處理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的先進技術,團隊率先在工業器材智能運維方向推出基於機器聲紋和執行大數據分析的器材健康預測性維護和智能化執行解決方案,目前套用場景涵蓋電力、水利、煤礦、鋼鐵、軌域交通、裝備制造等眾多工業領域。

西部(成都)科學城

劉德廣表示,看好成都的高校資源,成都的研發團隊已有20人,期待具備創新力的新一代成員加入。這項技術在四川有廣闊的套用場景,因為四川是中國水電最集中的省份,客戶資源豐富,他期待加速推進該技術在四川的大規模服務套用。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趙雨欣 實習記者 王俊峰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