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從「蠻夷」走向文明:從楚國人的飲食文化看春秋戰國的歷史一隅

2024-03-19圖片

文|法老

編輯|法老

楚國乃一歷史悠久的先秦古國,楚民族乃一艱苦創業的民族。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叱咤風雲,威震四方;光輝燦爛、高度發達、舉世矚目的楚文化逐漸成長壯大。

豐富多彩的楚人飲食,也就成為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

那麽,當時春秋時期的楚國人飲食文化到底怎樣,他們的食物和其他諸侯國的飲食有何異同呢?

一、楚人飲食的主要內容

(一)以稻米為主的各種農作物食物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農業有很大發展,種植的農作物品種繁多。據文獻記載,就有稻、粟、稷、麥、豆、麻、梁、黍、獲米等。

這些都是楚人主要飲食的原料,而其中稻、粟、獲米更具有特色。

楚國有悠久地耕種水稻的歷史。江南種植水稻,起源可上溯到六七千年前。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谷和骨耜。經鑒定,稻谷已是人工栽培的秈稻。在屈家嶺文化和大溪文化的一些遺址中,也發現了稻谷。

至春秋戰國,楚國已普遍種植水稻,稻米成為楚人日常生活主食就不必懷疑了。

同時從文獻材料和考古資料上,我們還可找到佐證。如【周禮】載:「正南日荊州……其谷宜稻」。

屈原【招魂】稱:「稻染麟麥」,司馬遷曰「楚越之地,……飯稻羹魚」。

班固亦雲:江南「民食魚稻」。

明朝董悅說:「歸州有玉米田,屈原耕於此,產白米如玉,楚人遂名其田曰‘玉米’」。

1975年在江陵紀南城陳家台戰國時期的鑄造作坊遺址中,發現五處被火燒過的稻米遺跡。

這些碳化大米大多成堆出現,其中最大的一處東西長約3.8米,南北寬約1.5米,厚度為5—8厘米。

它們應是當時該作坊手工業工匠的食糧。一個作坊五處存放稻米,一則說明楚稻米產量較高,同時也說明稻米確已成為楚人的日常主食了。

粟:主要產於北方。但春秋戰國時期,楚地亦種植栗,主要用「火耕」之法種於高地山陵。【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雲:「罐、龐、長沙,楚之粟也」。

這表明,洞庭湖以南長沙至衡陽的廣大地區,都是楚國產粟之地。

【史記伍子胥列傳】記:「楚國之法,得伍胥者,魑粟五萬石,爵執矽。」又據【淮南子·泰族訓】稱:「闊閭伐楚,五戰及郢,燒高府之粟。

」蘇秦說楚,曾曰:「楚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粟支十年。」以上所稱之粟,當然也可能是糧食之通稱,但其中必定包括數量可觀的粟在內。因此,我們認為粟也是楚人飲食的主要食料之一。

楚地農作物食物還有一種叫做抗米的。

抗本作基,一名蔣,禾本科,多年生草本。生淺水中,春天生新芽,如荀,名菱白、茭瓜、茭筍等,是甜美的菜蔬。秋季便抽穗結實,叫做雕胡、蓀米或菱米等。

米白而滑膩,做飯芳香可口。

古代把玉米列入六谷或九谷之內,如【周禮天官】鄭司農註六谷有獄,鄭玄註九谷有獲。

據何光嶽同誌考證,商代的蔣國,正是因采集獲實為食而作為圖騰崇拜,並作為氏族部落的名稱,後來又發展成為國家的。

春秋時,楚穆王滅了蔣國,蔣以後一直為楚地,而栽培蔣草則是其特長,故楚國之蓀米聞名於世。

【楚辭·大招】雲:「五谷六仞,設獲梁只」,即其證。

由於楚人農作物食料種類繁多,所以司馬遷說:楚越之地,「無饑餓之患」。

班固亦謂:江南「食物常足」。

(二)以魚類為主要副食的水產食物

楚地魚類水產,見載記者頗多,其中突出的名產就有:

繁:又名甲魚、團魚、腳魚、水魚等。它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戰國策·宋衛】雲:「江漢魚繁黿鼉為天下饒」,【逸周書·王會解】所列貢品中就有「長沙繁」,【左傳】宣公四年記:「楚人獻黿於鄭莊公」。

黿,【說文】:「大繁也」。此外,在屈賦【招魂】中有名菜「靦繁炮羔」。

烹飪即清煮甲魚。今荊州「聚珍園」餐館制作的「冬瓜繁裙羹」,是湖北名菜,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根據【江陵縣誌】記載,北宋時,宋仁宗召見「撮理真州事」的張景(湖北公安人)時問:江陵「所食何物?

」張景答稱:「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繁裙羹」。這必是從清煮法發展而來。可見,繁實為楚地最常見的名菜之一。

龜:【史記·夏本紀】說,荊州上貢的特產中就有「大龜」。【竹書紀年】載,周厲王元年,「楚人來獻龜貝」。

龜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玳瑁、鯛、龜、金龜、水龜、象龜等。【楚辭·招魂】有「露雞臛螂」之句,這「螂」是一種大龜。至今洞庭湖產的金龜,仍是食用和藥用之珍品。

鯽魚:亦稱鲏、鮒。【呂氏春秋·本味】言及「魚之美者」,首列「洞庭之鱒」。據松阜圓【畢校補正】雲「縛即鮒」,且【禦覽】937引正亦作「鮒」。

屈原賦【大招】有「煎鲏罹雀」的名菜,王逸註:「鮁,鮒」。鮒即鯽魚。這說明頭小味美的鯽魚,早為楚人所賞識。

鯿魚:亦稱魴,即今日人們樂道的「武昌魚」。

魴魚在【詩經】中就有記載。據【本草綱目】:「魴魚處處有之,漢沔尤多。」這可能自古則然。

試看,楚平王時的司馬子魚,其名就曰魴,名和字相互聯系。【三國誌】【齊民要術】中都記載了這種魴魚及其烹調法。所以,「武昌魚」至今名聞天下,是有其歷史根據的。

據古籍記載,楚地有名的魚尚有「東海之鯽,醴水之魚,」「湘波之魚」等。

楚國的漁產豐富既屬事實,那麽楚地的平民百姓是否可以享用鮮魚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根據是:

楚康王時令尹屈建(子木)曾明確列述了楚國的祭典,其文曰:「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

庶人祭奠既然可以用「魚炙之薦」,那麽他們平時也必能食用。

而司馬遷記載楚地特產有「鮑魚」。

據【周禮·築人】註雲:「鮑者,於熵室中燠乾之,出於江淮也」。因為魚類產量豐富,且為日常飲食所需、才能把鮮魚熄幹,便於儲存和隨時食用。

迄今,兩湖仍有喜食熏魚、烤魚之習慣。

再者,劉向在【說苑】中記載了一個「孔子之楚受魚」的故事。

他說:「孔子之楚,有漁者獻魚甚強,孔子不受,獻魚者曰:‘天暑遠市,買之不售,思欲棄之,不如獻之君子’。孔子再拜受……」。

(三)以家畜為主包括鳥獸的肉類食物

家畜也是楚人重要的飲食來源之一。文獻和考古材料都表明,楚人飼養的家畜,馬、羊、牛、雞、犬、豕皆備。

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的銅鼎裏,就有牛、羊、豬、雞等遺骸。望山二號楚墓中也發現了不少動物遺骸,其中就有家畜。

見於屈賦中的食物家禽就有雞、犬、羊、牛、鶩(鴨)等。楚人的家畜業是相當發達的,家畜豐富了楚人的飲食。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楚國很多地方成為鳥獸出沒的天然樂園,因而捕捉鳥獸,獲取野味也成了楚人肉食品的重要來源之一。

班固明言,楚人「以漁獵山伐為業」。當時,楚地最常見的禽獸有雉、野兔、兕、犀、象、囊、鹿等。

在屈原筆下,還有醋烹的天鵝,清燉的野鴨(「酸鵠鵬鳧」),熬煎的大雁和鶴(「煎鴻鵠」)等佳肴。【左傳】作者也留下了楚成王「請食熊踏而死」之載。

楚人好野味,還可以從楚善射者多得到佐證。

貴族士大夫之列,以養由基為最,值得註意的是,楚平民中頗不乏善射者。【史記·楚世家】記,楚頃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為僥加歸雁之者,頃襄王聞,召而問之。

對曰:小人之好射其雁,羅載,小矢之發也,何足為大王道也……。」

既稱「楚人」「小人」,當為平民下層之屬,其射術高超,是從捕射野獸中練就出來的,他們非國家戰鬥之士,射術主要用來捕獲鳥獸,豐富自己的飲食生活。

楚地有富饒的鳥獸資源,有眾多的善射者,鳥獸自然成為楚人桌上常見品。

(四)蔬菜和果品之類食料

隨著人類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要吃飽,而且還要求吃好,以吸收豐富的營養。

故蔬菜果品就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楚地蔬菜果品之多、之美,在當時列國中首屈一指。

古籍中記載,「菜之美者」,有「雲夢之芹」四(【說文】亦作「雲夢之墓」)和「雲夢之葷菜(蒜)」。

果之美者,有「雲夢之柚」。其他見於史記和出土的實物則更是品種繁多。

有苴尊、瓜、芹菜子、藕、筍幹、瓜苴(瓜幹)、冬葵子、果類棘、梨子、白菜、石榴、梅子、楊梅、柿子、橘子、棗、甜瓜、板栗、櫻桃、生姜、柑桔、小茴香等。

下面我們只簡單說一說芰、荷和橘柚。屈賦【離騷】有名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美蓉以為裳」。

芰,菠也,即菱角。

這種果實鮮嫩時可作水果生吃,又能烹飪後成為鮮美的菜肴或制成澱粉,故深受楚人喜愛。大夫屈到臨終時還囑宗人「祭我必以芰」。

荷,亦稱芙蓉、芙槁、蓮、菡苗等。

它生淺水中,一身是寶,下有根莖,即藕,上面開花結果實,即蓮子。

藕和蓮子清香甘美,在餐桌上受人們歡迎。特別是湘連和蓮羹,今天仍是為人喜食的滋補品和佳肴。

橘柚是楚地果品中之名產,橘小而味甜,柚大而味酸甜。【戰國策·趙策三】:「楚必致橘柚雲夢之地」。【史記·貨殖列傳】稱:「江陵千樹橘」,可富埒封君。楚淮河以南、

是產橘之地,故晏子曾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五)酒

文獻記載,楚人特喜飲酒,舉凡慶功行賞,宴友請賓,奠祖祭宗,婚喪嫁娶,皆有備酒設宴之風。

二、烹調之法和盛食之器

楚人註意講究飲食,故其烹調之法,不僅門類齊全,而且技藝高超。

蒸煮是楚人最常見的烹調法,主要用於日常主食。蒸飯用甑、釜、鍋等,這樣蒸熟的飯,顆粒不粘,味甘適口。

煮粥用鬲,將米和水同放鍋中加火慢煮,米熟則得。飯之質料,或稻粱,或豆麥或黍稷粟米,但以稻米為主。

至於魚肉等副食,其烹調之法更是多種多樣,這在屈賦中有詳細反映。【大招】雲:「煎饋雕雀。

」煎就是放食物於釜鍋中,下面生火,使幹,至熟即得。臃,【說文】:「肉羹也」,王逸註:「有菜曰羹,無菜曰臃」。

列入祭品的幹煎鯽魚和麻雀肉羹,是難得的佳肴。又雲:「炙鴣蒸鳧」。【說文】「鴣,麋鴣也,」是一種似雁而黑的鳥;炙,烤也。還稱:「黏鶉歔只」。

茹,【說文】:火行也 。洪興祖補註: 沈肉於湯也」。還有「醯豚苦狗。」醯,就是肉醬,先把肉剁碎,拌以佐料制成,今天的肉丸子很可能來源於此。

【招魂】雲:「靦繁炮羔」。煎,燉煮也;炮,煨也。又雲:「膈若苦些」。

將肉燉煮得爛熟。還說:「鵠酸鵬鳧」。烹,燜也,即用少量的水烹熟。還有「露雞臛蟎」。臛,撩煎也。

諸如此類記載還有一些。後世的蒸、煮、燒、烤、熬、炒、燉、烹、燴、煨、撩、燜、拌等各種菜肴的烹調法,楚人基本上掌握了。

在烹調過程中,楚人還喜歡加入各種調味品,如鹽、糖、蜜、姜、桂皮、椒、小茴香、曲酪等等,這樣,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加多樣化了。

飯粥蒸煮、菜肴烹調之後,須盛之以器,才能方便食用。

當時楚人的盛食之器,不僅品種齊全,而且精致雅觀。就質料而言,主要包括陶器、青銅器、鐵器、漆器等。

就品種而論,大體上可分為:盛肉之器有鑊、鼎、枇、俎;實羹之器有刪、鐙、豆;盛飯之器有簋、

敦、籃;盛酒之器有尊、勺、爵、相、卮;盛水之器有塾、鬥、洗等等。這些食器,雖然殷商以來就出現了,但在楚國,其造型具有自己的特色。現僅就楚國漆器食具略述一二。

漆器業是一門新興的手工業。

春秋戰國時,楚國的漆器最負盛名。它造型優美,色彩艷麗,花紋流暢,無論數量還是質素,堪稱列國之冠。

在湖北江陵、雲夢,湖南長沙等地楚墓中出土的數千件漆器,包括樂器,兵器、喪葬用具和各種生活用品。

其中盛食之器,有盛放食物的鼎、盒,有盛酒的圓壺和方壺,有用於喝

酒或飲酒的卮杯、耳杯,有用於盥洗的盆、爐和沐盆,還有供其他食用的勺、豆、幾、案等等。

既供人們日常飲食之用、又是藝術珍品,為世人所矚目。

三、從楚人飲食中所見若幹問題

透過上述考察,下列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一)、楚人既註意飲食內容豐富多彩,又講究高超的烹調技藝,因而口味多樣,品種齊備,頗具特色

關於楚人的飲食口味,屈賦中有具體反映,郭仁成同誌歸納了五大特色,即甜、冷、

楚人特別喜歡一種叫「羹」的飲食。

太史公謂:楚越之地「飯稻羹魚」,屈賦中也屢次提到「羹」。羹,是一種用肉和蔬菜制成的湯菜。楚人制羹,有其特色。

【招魂】載:「如酸若苦,陳吳羹些」。在馬王堆竹簡【遺冊飲食】中,羹菜記載不少,如有:牛苦羹一鼎,狗苦羹一鼎,牛首酶羹一鼎,羊豕、豚、狗、雉、雞醇羹各一鼎。

酵羹是一道帶酸味的湯菜。還有鹿肉鮑魚筍白羹一鼎,鹿肉芋白羹一鼎等。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楚人喜歡吃羹,所以不論是家禽、鳥獸、魚類均能夠制作成羹,且喜苦、酸味。

楚人還喜制作、食用糕點。【招魂】就有:「櫃枚蜜餌,有倉皇些。」瓶敝,一說是「饊子」,一說是「甜糕」,一說是「角黍」。

「餓惶」古作張皇,一說是飭(糖)幹飴,一說是餅餌,一說是柵子。無論何說,櫃救和餓惶均屬糧食制作的甜糕。

此外,在【遺冊】中還有糖、密(蜜)頻、考糊、篌粒、卯精等記載,據專家們考證,這些都是由米麥加工而成的糕點,味主甜。

楚人好酒,酒的飲法也頗具有特色,即好飲冷凍酒。

【招魂】稱「挫糟凍飲,酎清淳些」。要使酒變得清涼可口,必須有冷凍器。而於一九五五年在安徽壽縣蔡候墓出土的「蔡侯方鑒」,「吳王方鑒」均如冰鑒。

一九七八年在隨縣雷鼓墩曾侯乙墓內,又出土一對方壺和方鑒內外套合而成的青銅禮器,亦是冰酒器。看來說楚人喜冷飲,是有根據的。

飲食特色,是與地理環境和物質基礎密切相關的。

楚國地處江南,暑日較長,各種物產又豐富,制作工藝又較高,所以楚人特別註意五味調和,尤喜甜、酸、苦味及冷飲。

(二)、楚人講究飲食對楚國社會生產的影響

考察楚人的飲食,不難發現,楚人消費水平是較高的。無疑,楚人講究飲食,對楚國的社會生產是起了推動作用的。

楚人講究飲食,促進了農副產品的多樣化。

喜甜食,需種植甘蔗,養殖蠻蜂;喜苦味,需種植豆類,制作豆豉;愛食糕點,需發展糯米、麥類的生產;肉類的大量消費,需要多種飼料供應等等,這樣,飲食和農副業生產必然會同舟共濟。

不僅如此,他們還促進了糧食加工業的發展。稻谷、粟須去殼後才能蒸煮成飯,麥類須磨成粉末才能制成面食糕點。

隨著楚人食物要求的精細、多樣,必然促進糧食加工方法和加工工具的改進。出土的實物,也證實了這一點。

就連釀酒行業也受他們的影響。上文已述,楚人有好酒之風,又盛產大米,使楚國釀酒業發展很快。

他們創造了先進的瀝酒(縮酒)之法,即以楚地特產香茅瀝酒,使得酒味清香,含渣極少。此法後傳中原,周天子責楚人每年進貢此茅。

齊桓公伐楚,理由之一是「爾貢包茅不入,無以縮酒」。

不僅如此,飲食愛好甚至促進了漆器業的發展。漆器作為盛食之具,既輕巧便用,又精致美觀,必然得到楚貴族的青睞。

大量的精美食器的需要,勢必促進漆器工業的發展。我們說,楚國漆器業發展快,工藝水平高,與楚人對飲食的講究關系甚大。

矛盾的法則又告訴我們,講究消費可以促進生產的發展;

但消費超過了必要的限度,也會對生產產生反作用。戰國時候,楚與秦為兩大強國,從當時各方面條件來考察,楚完全有可能一統天下。

但事實恰恰相反。

楚最後滅亡的原因,當然必須從楚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列國形勢的變化等諸方面來探尋。

但考察楚人飲食,就會發現,生產和消費比例失調,互相排斥,造成生產跟不上消費,也是導致楚國亡於秦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