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我們的春節之「白節」

2024-02-16圖片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熱鬧,以及富有特色的節日。每到春節之時,各族人民會按照自己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農歷正月初一,與漢族一起歡度春節的有滿族、蒙古族、北韓族、鄂倫春族、回族、東鄉族、壯族、赫哲族、白族、畬族等少數民族。

其中,蒙古族的春節又叫做「白節」「白月」,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具有十分濃厚的草原遊牧文化特色。

「白節」有著濃厚的遊牧文化特色(圖自圖蟲網)

盛大隆重的草原節日

古時,蒙古族以草木紀年,即草木的黃綠周期為一年。每年的八月是最為草豐乳旺的時期,因此被視作是一年中的第一月,稱「查幹薩日」。

在蒙語中,「查幹薩日」意為「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所以,蒙古族最初的新年是在夏秋之際,並非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農歷正月。

後來,元世祖忽必烈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接受中原傳統歷法,改為在農歷正月過「查幹薩日」。自此,蒙古族的新年與漢族的春節日期趨於一致,帶有草原文化特色的習俗一並流傳至今。

從元朝開始,蒙古族就非常重視過白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對「白節」作了非常詳細的描繪。據【馬可波羅行紀】所載:「其新年確始於陽歷二月,屆時大汗及其一切臣屬復舉行一種節慶……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蓋其似以白衣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獲福。……臣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慶祝,俾使全年納福。」

蒙古族十分崇尚白色(圖自圖蟲網)

可見,蒙古族最崇尚白色,認為其有純潔、吉祥的象征意義。在慶祝新年時,他們除了互敬潔白的哈達之外,還會身著白色服裝,並把蒙古包頂換成白色。

如今,白節依舊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節日。從臘月二十三——蒙古族人稱之為「祭火節」的那一天開始,到年三十、初一進入高潮,直到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與眾不同的春節習俗

祭火節是白節的前奏,儀式非常隆重,往往提前一兩天就開始打掃庭院、房屋,準備祭品。祭火節的傍晚,蒙古族人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末粥、奶油、酒等祭品擺好,然後由長輩點燃九盞小燈。儀式開始後,將祭品投入火中,口誦贊詞,祈禱家人幸福。蒙古族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人丁興旺,故而十分虔誠。

年三十是白節最為熱鬧的一天,蒙古族老小都穿著新制作的蒙古袍,一片歡天喜地的景象。這一天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把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朝向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待家主用刀在羊頭的額部劃一個「十」字後,全家人開始享受豐盛的晚餐。

吃年夜飯時,不分男女老幼,皆可盡情娛樂,一夜不睡,直至天明。青年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沙哈」或「嘎拉哈」(北方遊牧民族小女孩做遊戲時的玩具),以這些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守歲。

大年初一的淩晨,是蒙古族人開始為長輩祝壽的時間。祝壽的時候,全家穿上節日服裝,擺上宴席。先由晚輩給長輩敬酒,行跪拜禮,長輩則以吉祥、祝福言語作為回報。

賽馬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圖自圖蟲網)

拜年,是大年初一草原上最隆重的活動。家庭內部拜完年後,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大家相見的第一句話就是「新年好」「過年好」。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的牲畜也是要過年的。除夕夜必須點清牲畜數量,不能讓別人家的牲畜在自家過夜。初一早晨,長者把鮮奶和奶油抹在領頭羊頭上,期望來年人畜興旺、生活美滿。

近年來,蒙古族的白節也吸收了部份漢族春節的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祭火、吃"手把肉"、歌舞、賽馬等傳統習俗依舊保留了下來。白節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每個家庭都沈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來源: 澎湃新聞 黑龍江日報 林海日報

本文部份圖文收集於網絡,如有侵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在24小時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