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了解清代流放地寧古塔上官地官屯劉家大院的興衰經歷(二)

2024-06-07圖片

接上文:清朝康熙四年,山東省青州府昌洛縣城東郭七劉屯村的貧困戶劉尚隆,來到寧古塔後因城裏謀生無法養活家人,故此,到上官地屯當了「官屯佃戶」,紮根此地後劉家人丁興旺,也開墾了一些土地。

劉尚隆將少許的土地分成四份給四個孫子,打下了劉氏家族四大支系的基礎。

連結:了解清代流放地寧古塔上官地官屯劉家大院的興衰經歷(一)

(文/陳達)光緒元年,劉尚隆的第四直系、第七代傳人劉君起老人膝下又添一孫,取名為劉玉陹,此人是寧古塔上官地屯劉家的第九代,也是日後劉氏家族的總族長。

寧古塔上官地屯劉家第四直系

據說,天資聰穎的劉玉陹,不滿周歲就像個小大人似的話都會說,二三歲後更是能言善道。五、六歲時便能體諒父母的辛苦,主動幫助大人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兒。七歲破蒙,進入當地的私塾讀書識字,因天資出眾很受老師喜愛。

中國有句古諺:三歲看大,五歲看老。意思是說在小孩還是三五歲時,觀察他的表現出的人格及性格,就能看出這個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在劉家的子孫中,小劉玉陹的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和能說會道等優點是與生俱來的,爺爺劉君起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對這個孫子格外關註、倍加疼愛。

劉玉陹每天早晨去私塾裏讀書,放學回家後就成了爺爺的「跟屁蟲」,幫助劉君起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一張小嘴總能哄得爺爺特別開心。

爺爺劉君起也覺得這個孫子既聰明又勤勞,加以重點培養後,小玉陹日後肯定能幹出一番事業來。因此,當劉玉陹私塾畢業後,他就跟著族長爺爺學習家業管理、莊稼經營外加生財之道,劉玉陹的悟性極高,爺爺一點他就通。

爺孫倆

十幾年後,劉玉陹成長為身材高大、魁梧壯碩的大小夥子,他頭腦機敏聰慧,勤快吃苦耐勞,說出的話令人信服,深得大家的喜愛,在家族當中人緣極佳。年輕的劉玉陹不但早起到田裏忙幹活,晚上也要寫寫算算忙到半夜,仿佛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氣,日久天長,大家都叫年輕力壯的劉玉陹為「劉半夜」。

在爺爺的言傳身教之下,劉玉陹成長迅速,在族人當中的聲望也很高。此時的第四支的家族長劉君起因年事已高,深思熟慮之後,執意將劉家第四支的家業管理大權交給了孫子劉玉陹執掌。

為此,劉君起特地召集了劉氏家族傳位大會,邀請了劉氏家族總族長、其他支家族長、附近的大戶和家族所有男人參加這個儀式。

儀式開始,在司儀的主持下,第一環節是老族長劉君起帶領所有家族成員向祖先神位行三鞠躬禮,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第二個環節,老族長高舉點燃的香火向先人禱告傳位之事,宣布劉玉陹為劉家大院的家族長傳承人,統管家族的財政,生產婚配、外交等一切大事,並宣布了新的家法,然後,他將點燃的香火鄭重其事地傳遞給新族長劉玉陹,意味完成家族的權力交接。第三個環節,新族長祈禱敬香。象征著祖先的精神,在先人的見證下代代相傳,同時也祈求祖先的庇佑和指引之意。最後,司儀高聲宣布,族長傳位儀式禮成。並請所有參會人員就餐環節,共享美食增進彼此感情,同時也是對祖先的一種紀念和感恩。

圖片來自網絡

這年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僅有23歲的劉家第九代傳人劉玉陹接過第四支家族權柄,成為名副其實的家族帶頭人。

繼任劉家第四支家族長之後,劉玉陹在爺爺的指引下又收購了很多旗人拋棄的荒地,擁有好地上百坰,並在田裏試種黃煙等經濟作物,還進一步開展多種經營,養豬、養羊、上山采參。

據說,劉玉陹發家或與挖到的人參有關。在寧古塔一直經久流傳著【一擔二鬥米砬子】的傳說,故事說:一群放山挖棒槌的老客傍晚在牡丹江邊安營後,一連幾天毫無收獲。這天攀上了鷹嘴砬子頂,發現了大片人參,老客們挖的人參太多了,把裝滿一擔二鬥小米的糧食口袋全部倒空,用棒槌裝滿才回家。有人津津樂道地說,帶頭挖到棒槌的人是劉玉陹,還有人說是劉玉陹的先人。任別人怎麽說,反正劉家人的態度始終是矢口否認……

作家曲波在林海雪原剿匪時也聽到了這個傳說,他在小說當中多次提到鷹嘴峰也就是鷹嘴砬子,書中稱:牡丹江有一島中山峰聳立,林木蔥郁,峰頂裸露的危崖酷似一只巨鷹俯視著湖面,特別是那突起的額頭和鷹嘴,鬼斧神工,惟妙惟肖,故名「鷹嘴砬子」,當地人也叫它「一石二鬥米砬子」。

(【智取威虎山】電影中的鷹嘴峰)

沒過幾年,劉玉陹族長就帶人接連建成了榨油廠、木工廠、燒鍋和粉坊等,又蓋了大片的房子,上官地屯遠近聞名的劉家大院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