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葦鳽(jiān)別名黃葦鳽、黃小鷺、小老等、水駱駝,列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列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為無危(LC)。2006年全球族群數量估計繁殖對約為10萬-100萬只。2009年中國繁殖對預估數量為1萬-10萬對,遷徙個體約1千-1萬只。族群總體趨勢不確定。
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鵜形目鷺科葦鳽屬的一種小型水鳥、涉禽。按照國際鳥類學大會(IOC)最新的世界鳥類名錄,是葦鳽屬的9個物種之一,無亞種,學名為「Ixobrychus sinensis」,「sinensis」是現代拉丁語,意思是「中國」。
體長29-40厘米,體重50-103克。雄性成鳥頭頂、羽冠、枕部黑色,有少量灰白色縱紋,喙稍長較細,頸部較短,頰及頸側棕黃色,喉黃白色;後頸、背部與三級飛羽、翅上覆羽淡黃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尾羽黑色。下體余部淺黃褐色,胸側羽緣栗紅色,頸部下方至胸部上方之間有黑褐色塊斑。
兩性羽色相似,但雌性成鳥頭頂栗褐色、頸部有栗褐色條紋;上體淡棕色,有暗褐色縱紋;下體頰喉部中央有黃白色縱紋,頸至胸部有淡褐色縱紋。
幼鳥與雌性成鳥相似,體色較淡,上體有黑褐色縱紋,下體黃白色,有黑褐色縱紋。未褪盡的幼鳥絨毛呈駝色,長頸彎曲,身體憨實,形似駱駝,故名「水駱駝"。
世界上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至東南部。
在中國分布較廣,從東北部至中部再到西南部、台灣和海南等地均有繁殖,除華南地區族群為留鳥,其他地區均為夏候鳥。
在安徽和望江為夏候鳥。5到9月間在有水的草叢、灌木叢可以見到,但遇見率比較低。
棲息在平原至低山的湖泊、水塘、灌木叢、淡水沼澤、稻田、田野等地,喜歡棲息在水域開闊、有蘆葦等水生植物的湖泊、水塘與沼澤地。
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為食,也捕食小魚、甲殼類動物、青蛙、軟體動物、蟋蟀等。喜歡且善於攀爬在蘆葦等水生植物莖幹上伺機捕魚,會瞬間伸長頭頸捕魚,有時可見其在飛行中捕捉蒼蠅。
主要在清晨、黃昏活動,晚間和白天亦活動,單獨或成對活動。經常沿著沼澤地、蘆葦叢飛行,或在淺水區覓食。性機警,如有動靜,會立刻站立不動,並伸長頭頸觀察四周環境,當有人涉水或船只接近時,受驚而起飛逃跑。
北部族群(中國南部至中部)會向南遷徙,遠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通常在9月末10月初遷離繁殖地,4-5月返回繁殖地,10至12月與3至4月期間穿過馬來半島,遷移發生在夜間。日本南部、中國華南地區、緬甸北部和印度支那北部的南部族群多為留鳥。
繁殖期,中國為5-7月;日本為5-8月;印度在6-9月;馬來半島在7-10月。
築巢在淺水處的蒲草莖等植物中上部,可避免被漲水淹沒,也不易被紅耳龜、紅點錦蛇等敵害發現。巢呈盤狀,由葦葉編織而成。
窩卵數3-7枚。孵化期20-22天。雛鳥重約7克,除腹部與下頸,全身絨羽金黃色,喙、爪灰白色,雛鳥晚成。第9日,羽毛變長,可站立。第10-12日,背部長出棕黃色正羽,尾羽也出現,能自由地在巢附近植物叢中活動。第13日,幼鳥能夠較長距離涉水,陸續離巢。
(部份文字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圖片均是本人拍攝於望江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