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導演對劇本的理解有多重要?

2024-06-08圖片

在【無限超越班】的舞台上,許君聰以慢鏡頭般的節奏轉身,對著金莎說出"勿忘我"三個字。本應感人至深的告別成為笑話,現場觀眾忍不住發笑。

一幕沈重的言情戲竟在一秒之間轉化為喜劇橋段。

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發生在【無限超越班】中的【勿忘我】片段中。這個片段意在對廣受好評的電視劇【漫長的季節】中的一個經典場景進行重新演繹。

但與電視劇不同的是,上演在【無限超越班】的舞台上的這個場景,竟然成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

觀眾的笑聲裏潛藏著一種無法言表的失落。就像評論家李誠儒說的,"看的我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這種強烈的不適感,源於觀眾對原作的深厚感情。

當他們看到熟悉的台詞被如此荒誕地演繹時,失望和困惑是自然的。

這種反差,讓觀眾感到意外,引發了深刻的思考:到底是什麽原因,使得一個經典感人的場面變成了荒誕的鬧劇?這種答案或許就藏在導演葉童對這部作品的理解中。

在原劇中,王響對李巧雲說「勿忘我」時,語氣輕松愉快,仿佛只是和老朋友開個玩笑。直到關上車門,他才流露出內心的惆悵。這種含蓄的表達,恰恰是原劇打動人心的關鍵。

然而,在葉童的導演下,這份含蓄被生硬地替換成了一個刻意的慢動作,反而破壞了原有的情感張力。

許君聰最後那個慢鏡頭的「勿忘我」,如同一個荒誕且深刻的隱喻,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使台詞、場景完全相同,如果導演對劇本的理解有誤,那個再經典不過的作品,可能會在她的手中變成一場可笑的鬧劇。

要理解葉童所犯的"錯誤",我們首先需要重溫【漫長的季節】的原作。在這部劇中,王響、李巧雲和吳老師在一輛普通出租車中的這場戲,被視作全劇情感的高潮。

雖然這場戲的場景如此平凡,卻蘊含了人生的各種悲歡離合。

故事從一次偶遇開始。出租車司機王響意外地遇到了他的舊同事李巧雲和她的新朋友吳老師。表面上看,這只是生活中常見的偶然相遇。

但是,在這段短暫的車程中,編劇巧妙地編織了一個復雜的情感網,讓觀眾深深地感受到角色們內心的波瀾。

李巧雲和王響不僅僅是普通的同事。他們共同經歷過下崗的痛苦,見證過彼此婚姻的破碎。在生活的風雨中,他們成為了彼此無言的依靠。

感情在不經意間滋生,卻又因為各自背負的沈重過往,遲遲不敢跨出那一步正如原文所說:"他們之間滋生出感情,卻又遲遲不敢邁出一步因為他們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樣肆無忌憚地去愛,他們的身上都背負了太沈重的過去"。

在這次偶然的相遇中,他們終於解開了誤會。李巧雲一直誤解王響嫌棄她曾經做過陪酒的工作,讓她內心備受折磨。然而命運卻跟他們開了個玩笑,在他們解開誤會的時候,也成了告別的話題。

王響明白,他的出現可能會打亂李巧雲好不容易找到的新生活因此,他選擇了成全,用最輕松的方式說出最沈重的話。

在王響離去之際,李巧雲深情的一句話更是讓人心碎:「他叫王響,響亮的響。」她的這句介紹中,充滿了對王響的珍視與不舍。正如文章中所寫:「李巧雲和吳老師看著王響的車離去,說出‘他叫王響,響亮的響’更是催人淚下的點睛之筆。

」。

在原劇中,這場戲的獨特魅力在於它的含蓄和隱忍。沒有歇斯底裏的告白,沒有撕心裂肺的哭泣,這也是觀眾被觸動的原因。

原文精辟地指出:"含蓄、隱秘、隱忍、心照不宣,是車上這段戲拉扯觀眾情緒最大的原因"。

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共同經歷、相互理解和無言犧牲的故事。李巧雲和王響,他們的感情來自於共同的苦難,包括下崗、家庭破碎、生活困難,甚至是絕望。

正是這些共同的經歷,使他們的感情超越了簡單的男女之愛,成為一種帶著時代烙印的共鳴。

【漫長的季節】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它用這樣一個平凡的場景,表達了一代人的心聲。它告訴我們,生活並不是偶像劇,愛情也不總是轟轟烈烈。

有時候,最深的愛,恰恰就隱藏在一個微笑,一句輕描淡寫的"勿忘我"裏。

然而,當這段充滿人生況味的故事被導演葉童接手後,它卻改變了原本的味道。在【無限超越班】的拍攝現場,葉童這樣解讀這段戲:「今天這場戲我非常喜歡,因為它展示了一個中年男女之間的三角關系。

乍一聽,這話似乎沒錯。李巧雲喜歡王響,吳老師喜歡李巧雲,王響也愛著李巧雲但選擇了放手。但如果僅僅把它理解為一個簡單的三角戀,未免太過膚淺。

正如原文所言:"但如果僅僅把這段關系理解為三角戀,又覺得太膚淺了"。

然而,男性演員的角色似乎成了推動劇情發展的基本配角(NPC),角色的內心戲不再像原作那樣復雜。張睿和許君聰的表演只能說是中規中矩,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們的角色就像兩個負責襯托金莎,推動劇情,念台詞的基本配角(NPC)這段原文的描述生動地展現了葉童對角色心理的誤解如何影響了演員的表演。

葉童的理解偏差在她指導演員的過程中顯露無遺,她告訴金莎:「你見到前男友不夠激動,你好像只是看到一個普通的出租車司機。

」但問題在於,正如原文所指出的:「李巧雲和王響從未真正在一起過,也不是分手了」兩人之間更多的是誤會和隱忍,而非前任情結。

更加離譜的是,葉童要求金莎演出李巧雲急切的想念:"你多久沒看到他,你多想他?你想要沖前一點點看到他,對吧?"這與原作中李巧雲的性格背道而馳。

原作強調:"李巧雲誤會王響嫌棄自己當過陪酒,所以兩人才會'冷戰'她對王響是有怨的所以,她才會放棄王響,嘗試接受吳老師"李巧雲哪裏會像個懷春少女一樣"沖前"呢?

對於李巧雲和吳老師的關系,葉童的理解發生了偏差。她讓金莎"立即上前"為張睿撐傘,仿佛他們已經是熱戀中的情侶。然而,正如原文所述:"吳老師只是李巧雲嘗試開啟新生活的一個選擇,他們甚至可能還在初次約會。

葉童的這些"誤讀",把一個關於時代、命運和人性的深刻故事,強行壓縮成了一個狹隘的"感情糾葛",她對【漫長的季節】的理解,就像是拿著顯微鏡看大海,只看到了水滴,卻忽視了波濤洶湧的全貌。

葉童作為演員的豐富經驗,竟然無法避免在執導電影時犯下如此根本性的錯誤,令人不禁反思,這其中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裏?答案應該就是她對劇本的理解不足。

導演對劇本的理解,就像是一個畫家面對一張白紙。一個故事在不同導演手中,可能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漫長的季節】的編劇們,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關於時代、命運和人性的畫卷。

然而,葉童似乎只看到了最表層的情節:一個女人,兩個男人,一場糾結。

當兩個男人再次熱衷於她的時候,她感覺非常尷尬,這該如何處理呢?就像把我推來推去一樣。最後,我放棄的他卻要了,你是不是有些生氣?讓男人這樣推來推去,我就像個物品嗎?這段分析,讓人感覺就像在解讀一部青春偶像劇,而非關於中年人豐富情感的故事。

在原著中,李巧雲從未像劇中一樣被"推來推去"。她的困擾源自過去的傷害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正如原著所述:"李巧雲以為王響嫌棄自己過去是陪酒女,因此兩人冷戰。

她對王響有怨,所以放棄王響,選擇接受吳老師"這並不是一個常見的男性間的"推來推去",這是一個女性創傷後自我療愈的過程。

葉童的理解把這個戲的深度強行壓縮到一個狹隘的「感情糾葛」框架裏。但原劇裏,這不僅僅是個愛情故事,更是講共同經歷、互相了解和做出無言犧牲的故事。

如同原文所述:「李巧雲和王響,不僅僅普通的同事他們有共同經歷下崗的痛苦,也見證過彼此婚姻的破碎在生活的風雨中,他們成為了彼此無法言說的依靠」。

這種理解上的偏差,直接影響了演員的表演,包括但不限於金莎被要求演出一種少女般的嬌嗔和期待,這種要求背離了李巧雲的人生閱歷。

另外,張睿和許君聰的表演也失去了分量,他們不再是背負著時代烙印的普通人,而只是一個言情故事中的配角原文指出:"張睿和許君聰的表演也失去了分量,他們不再是背負著時代烙印的普通人,而只是一個言情故事中的配角"。

諷刺的是,金莎在表演過程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一些符合葉童理解的"小女生"情態,比如說用小拳拳捶許君聰的胸口,但卻被葉童否定了。

然而,這個略顯幼稚的動作,恰恰是葉童對故事錯誤理解的一個縮影。

如果我們討論責任分配,那麽可以說在這次「翻車」事件中,葉童應該承擔至少80%的責任。演員們的表現之所以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對故事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正如原文所說:「一位導演如果連故事的內核都沒有把握準確,那麽她再細致的表演指導,也只會讓整部戲越走越偏」。

就像王響那句看似平常的「勿忘我」,在原劇中蘊含著無盡的情感。然而在葉童的手下,它變成了一個刻意的慢動作,反而破壞了原有的情感張力。

諷刺的是,如果我們拋開原作,假設【勿忘我】是一部偶像劇,那麽演員們的表演反而會顯得合理許多。

我在腦海中有一個關於豪門大小姐金莎的故事:她年輕時愛上了窮小子許君聰,但她的父母堅決反對,認為他倆門不當戶不對。

為了不讓金莎因他受拖累,許君聰選擇了不告而別。

經過了數年的痛苦等待後,傷心的金莎不得不接受現實,嫁給了霸道總裁張睿。盡管他們的婚姻看似完美,但是金莎心裏始終有許君聰的影子。

多年後的某一天,在他們的結婚紀念日上,由於一些非常巧合的事件,金莎和張睿兩人不得不打車出行。那位司機竟然是許君聰。

金莎一眼就瞥見了坐在駕駛座上的舊愛,心中的驚喜和復雜情緒交織在一起許君聰也感到非常尷尬,他其實還深愛著金莎,但看到她現在的生活,更加確信自己當年的決定是正確的。

在車上,兩人用"匿名聊天"的方式回顧了過去。金莎從許君聰的話中聽出他還愛著自己,於是質問他當年為什麽不告而別。許君聰道出自己當年自卑,覺得配不上她,不想拖累她。

正如原文所說:「金莎終於明白許君聰離開的原因,既心疼又欣慰雖然他們還存有感情,但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了」。

金莎終於找到她想要的答案,她滿意的笑了。雖然他們還深愛著對方,但畢竟過去了這麽多年,他們都改變了很多,不可能再續前緣。

好在他們最終都解開心結。

許君聰為金莎送上了祝福。金莎已經徹底放下了過去,開始了全新的生活。許君聰看著她離去的背影,對著自己深愛了一輩子的女人輕輕說了三個字:勿忘我。

在這個框架下,金莎深情的凝視和許君聰的慢鏡頭"勿忘我"都變得順理成章了。就連金莎那個小女生捶打許君聰胸口的動作也完全符合劇情。

然而,這並不是【漫長的季節】的情節。【漫長的季節】之所以被業界譽為經典,正是因為它擺脫了傳統言情劇的窠臼,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普通人的命運。

這部劇中的角色不是王室成員,而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他們的感情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形成的相互理解和默契。

當葉童把它簡單化為一個"中年三角戀"時,不僅誤解了原作,更是辜負了觀眾的期待。觀眾是帶著對原作的熱愛來看【無限超越班】的,當他們發現熟悉的台詞被演繹成了一出青春偶像劇,失望和不適是自然的。

【漫長的季節】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就是它不走傳統言情劇的俗套,而是深入探討了在時代變遷中小人物的命運。劇中沒有王子公主的角色,而是我們身邊的活生生的人。

他們的情感不是膚淺的一見鐘情,而是在苦難中滋生的相互理解和默契。

當葉童把它簡單化為一個"中年三角戀"時,她不僅誤解了原作,更是辜負了觀眾的期待。因為觀眾們在觀看【無限超越班】時,是帶著對原作的熱愛和期待的。

當他們發現熟悉的台詞被演繹成了一出青春偶像劇,失望和不適是自然的。

這也引發我們對經典作品改編應如何操作的反思。每個導演是否都有權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詮釋?答案是肯定的。但導演同時也必須對原作以及其創作者和觀眾負起責任。

特別是在面對像【漫長的季節】這樣有深度、能引起廣泛共鳴的作品時,更應該保持謙遜和洞察力。

如同原文所描述:"導演對劇本的理解,就像是畫家在面對白紙。同一個故事,在不同導演手中,可能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漫長的季節】的編劇用精細入微的筆觸,為觀眾展現了一幅關於時代、命運以及人性的畫卷然而,葉童似乎只看到了故事的表層:一個女人,兩個男人,一場糾葛"。

【勿忘我】的失敗,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翻車」,它揭示了導演對劇本理解的重要性。一部好的戲劇,是從編劇的筆端誕生的,透過導演的理解之後成形,最後透過演員的表演呈獻給觀眾。

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讓一部經典的作品淪為笑柄。

希望這次的教訓,能讓更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創在面對經典作品時,保持一份敬畏和深入思考。畢竟,藝術的價值,不在於簡單地搬演,而在於用心地傳承和創新。

正如王響對李巧雲說的那句"勿忘我",願我們也不要忘記那些打動我們的故事,和它們背後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