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清四王」之首王時敏:做明朝閑官,開清朝繪畫正統派

2024-08-23圖片

王 時 敏 其 人

王時敏,本名贊虞,字遜之,號煙客、西廬老人、西田主人等,江蘇太倉人。

他1592年出生,即明萬歷二十年,1680年逝世,即清康熙十九年。89年的人生歷程中,在明四代王朝中做了26年閑官,在清廷統治下生活了36年。

曾鯨,【王時敏小像】,天津博物館藏

王時敏的祖父是萬歷年間內閣首輔王錫爵,父親是翰林院編修王衡。萬歷四十二年(1614),20歲出頭的王時敏以祖蔭任尚寶司丞,負責掌管寶璽、符牌、印章,皇帝出巡時捧寶隨從。天啟四年(1624)升為尚寶卿,官至太常寺少卿,因此被尊稱為「王奉常」。在任職期間去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地,途中也看到了袁樞等人的收藏,眼界大開。崇禎十三年(1640)辭官回鄉。

順治二年(1645),清軍攻入太倉,王時敏與吳偉業率眾迎降,不再出仕。康熙十九年(1680)去世。

王時敏有九子九女,第二子王揆是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第八子王掞是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次女嫁給了董其昌的四子董祖京。

董其昌小像

王時敏自幼隨晚明畫壇領袖董其昌學畫,受「南北宗論」的影響較大,董其昌推崇元代畫家中的黃公望,這一點為王時敏繼承並積極改造為雅正的風格。

王時敏的復古並不是盲目的,他是針對當時畫壇「自出新意」的弊端而提倡透過學古以矯正流習。他從古人畫作中提煉出樹石、山巒的程式以及筆墨的輕重與虛實,重新組合筆法、墨法、章法,並且去除了荒寒、寂寞的意味,形成一種富有生機、真率醇厚的風格,與王鑒一起開創了畫壇全新的興盛局面。

王時敏,【春日山水圖】

104×53cm,立軸,紙本設色,1656

對於王時敏的畫學成就,王鑒評為:「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鐘王,舍此則為外道。唯元季大家,正脈相傳。近代自文、沈、思翁之後,幾作廣陵散矣。獨大癡一派,吾婁煙客奉常深得三昧,意此外無人。」

王時敏還將家藏宋元名跡請職業畫家陳廉縮臨成冊,即著名的「小中見大」,王鑒、王翚、吳歷等人都進行過縮臨,以此作為典範進行傳承,這也是正統派崛起的標誌。

王時敏,【仿宋元山水冊】局部

34x27cmx10,冊頁,紙本設色,1647

王時敏是「四王」之首,是當時藝術界不可撼動的泰鬥,他比王鑒大十多歲,王時敏主學黃公望,王鑒主學董巨及王蒙,二人同中有異,為南宗一脈樹立了標桿,從學者被稱為「婁東派」。吳偉業將董其昌、王時敏與王鑒列入「畫中九友」。

按照不同年齡段,王時敏的繪畫被分為三個時期:早期(48歲之前)處於臨習階段,明顯受到董其昌的影響;中期(49至70歲)以黃公望為取法物件,個人風格逐漸形成;晚期(71歲之後)將諸家畫法與個人面貌融於一體,筆墨更加成熟。存世代表作有【仿古山水圖冊】(故宮博物院藏)、【仙山樓閣圖】(故宮博物院藏)、【南山積翠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等。

王時敏,【仿宋元山水冊】局部

34x27cmx10,冊頁,紙本設色,1647

王時敏大力提攜王翚、惲壽平、吳歷等人,壯大了正統畫派的地位與影響。他極力誇贊王翚,不遺余力地推介,不僅將家藏真跡給他臨摹,還帶他觀摩不同的收藏,使王翚名震南北,成為一代「畫聖」。

王時敏親自教授孫子王原祁學畫,為他講解六法要領,繪制仿古山水以供臨摹,出示家藏名作以作範本,王原祁在王時敏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藝術語言。正是在王時敏與王鑒的積極主導下,「四王」最終成為清初畫壇正統派的代表性人物。

王 時 敏 作 品

【仿古山水冊頁】十幀創作於順治四年(1647),當年王時敏56歲。此冊雜臨米友仁、趙孟俯、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諸家筆意。從題跋可以看出,這套冊頁是他遷居西廬之後所作,有「暑中西田閱耕罷憩息樹蔭漫興弄筆」的記錄。根據冊頁後同時代的楊補之長跋可知,王時敏創作完,即付囑其次子王揆(王原祁之父)永為留藏,傳為家寶。

王時敏,【仿宋元山水冊】局部

34x27cmx10,冊頁,紙本設色,1647

楊補也工詩善山水,落筆似黃子久。楊補在題跋中對王時敏手跡愛不釋手,稱其「設色丹綠如三代鼎彜神采奪目」,「幾欲剖胸懷去」,「眷眷不能忘情」,並將王時敏與授業恩師明末畫壇執牛耳者董其昌相提並論。

此十幀冊頁流傳有序,後來進士李經畬為此冊題簽。之後,鑒定大家徐邦達先生亦為此幀冊頁親筆簽題,稱為「賞心樂事」,並推為上品。

另一件【春日山水圖】,創作於1656年,時年64歲,是其晚年的重要作品。這件作品摹寫的黃公望筆法,幹淡筆墨皴染山石,蒼老重墨點染礬頭,構圖在平穩中求變化,顯現出大自然界的和諧、自在。

王時敏,【春日山水圖】

104×53cm,立軸,紙本設色,1656

其作品【致顧見龍手劄】 尺幅不大,收件人為「雲老道兄」顧見龍,信中寫到:

吾兄至疁,音問杳絕。有數碼,苦乏便郵。四日前歇家,周元之來,托令馳寄,未審曾達覽否?弟比來□窘萬狀,體亦加憊,更不比吾兄在州時。且鐘樓因程□在系,人各解體,漸成撒局。弟孑身,無人佽助,肩此重擔,勢必無成。況來春方向,有礙工作。既難暫停資費,又苦不繼,茫不知所結束,焦灼莫可為計。前字欲吾兄蹔歸一商,亦一時無聊。試問原知,未必遂能撥冗。今有始無終,貽笑閭裏,徒使垂盡殘年,又增一未了之債,深悔其不知量矣。真曾寫就否?欲亟付裝潢,特令小伻奉領。幸即付為感。弟時敏頓首。雲老道兄契誼。

據南京博物院萬新華考證,這則劄書寫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鐘樓工程開工前,大致初春之際,信中提及多是修葺之事,全是無奈之語。信末問顧見龍寫真小像是否完成,擬派人奉領。王時敏對顧見龍寫真頗為贊賞,也十分佩服其勤奮精神。

王時敏,【致顧見龍手劄】

紙本水墨,頁,28×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