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山裏人家過年:京山革命老區小煥嶺的正月初三

2024-02-14圖片

小煥嶺的天黑得早,五點半之後就看不到太陽了,但在平壩上升起無人機,垂直上升到六百米的高空,我們在螢幕上看到了漫天霞光和金色落日,也看到了叢山峻嶺、層巒疊嶂,因此,小煥嶺村可以算得上是群山環抱、大山深處吧。小煥嶺村有多個自然分布的居住群落,今天正月初三,我們來看看山裏人家怎樣過年吧。

小煥嶺六百米高空所見

六百米高空所見公路、田野與小煥嶺部份村落

從早上七點半開始,進山拜年的小汽車絡繹不絕。

小煥嶺曾因地理位置偏僻而成為豫鄂邊區抗戰指揮中心,李先念等前輩曾經在此浴血奮戰,但現在一條高質素的柏油公路穿村而過,無數條硬化路像毛細血管一樣與這條主動脈關聯,因而小煥嶺與外面的世界息息相通。

小煥嶺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

小煥嶺依山居住的人家

從空中俯瞰,山裏人家皆依山而居,或面朝公路,或門對田野。時至深冬,春天的浪漫,夏季的激動,秋日的成熟,一概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山寒水瘦,草木蕭瑟,滿眼枯黃,但因此而袒露了山裏的質樸雄渾與沈穩粗獷。所以,背靠大山和森林,山裏人家顯露著溫馨、安寧、祥和,踏實。——作為平原來客,我對依山而居的人家總倍感新鮮,而面對大山,我常懷敬畏之心,總覺得他們是沈默不語、冷眼看世的歷史哲人,有時不由自主地生出幾分心虛。

硬化路在山嶺間穿過,四玉帶飄逸

靜默的大山

空中俯瞰,我們還發現農田大多「冬閑」,不是像先前栽種油菜之類農作物,空曠的田疇上留著機械耕作的痕跡,您能夠解釋為何與先前不同嗎?

走進山村,我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氣息。

不少人家按照老例,「火籠」晝夜不熄,但當和煦的陽光普照大地之際,人們更喜歡坐在老式靠背椅上,在大門前聊天,曬太陽。鄉親們互致問候,相互了解過去一年的經濟收入,暢談新一年中的打算,而外來客人大多詢問山裏的生活及人事變化。

山裏人家的門前聚會群聊

作為「旁聽者」,我最大的感觸是:先前的許多小孩在我們疏忽之際長大成人——不僅長大成人,而且各有所成,或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或擁有一技之長而當門抵戶……

公路邊的人家

最讓我吃驚的是,或者說讓我切實感覺到歲月重壓的是,先前的「小屁孩」的孩子也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您看,這位少婦,正在為拜年客備餐,看起來三四十歲吧,但他的兒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

您看看,這位山裏媳婦多大年紀?兒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

有年輕人前來敬煙遞水,對我這樣的老前輩恭恭敬敬,客客氣氣,當我明白他的身份之後,往往喟嘆不已——嘆光陰似箭,傷人生之須臾。

年過八十歲的老人頗多。您千萬不要從老人的衣著來判斷他們的生活,因為老人們習慣於簡樸,自然,隨性,即使過年,他們也不願意換衣服,尤其是那些習慣於烤火的老人。當然,不可否認,曾經的歲月在一代人身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銘印,尤其是勞作所致的身體變形,還有歲月風霜所雕刻的面容。——他們是歷史名詞「山裏人」的主要指稱物件!值得慶幸的是他們趕上了「現代化」的春節。

筆者與老人——一位老人扶著另一位更老的前輩

筆者與八十多歲的老人

現在的房子和以前不一樣了:古老的土坯房基本絕跡,取而代之的是磚木結構的新式平房和鋼筋水泥造就的洋樓。農戶門前停放的的汽車,部份是客人的,但大多數是山裏人家的……

柏油公路穿村而過

山腳變得農戶

——我有點懷念幾十年前進山拜年的感覺。那時候家家有「火房」,「山裏人」選擇「饒火」且無煙的木柴烤火,火堆或火爐晝夜不息,有時把整根枯樹伸到火裏面燒。人們或圍坐烤火閑談,或在火堆/火爐旁打麻將,水開了就泡茶,屋子裏溫度高了就脫衣服,脫得只剩下一件毛衣。後來「火房」改造成「無煙房」……「火房」給「年味」增添了特殊的浪漫!

現在有多少人家保留「火房」,不得而知。

小煥嶺山裏人家

小煥嶺人家

正月初三,無論是早餐還是晚餐,都帶有「年飯」的味道。但現在,無論是本地客人,還是山外來客,都喜歡山裏的蔬菜。這有兩個原因。原因之一是,山裏人家的飯食水平已經與城市「持平」,因而雞鴨魚肉不再是拜年客的首選或最愛。原因之二是大山裏的蔬菜有著特殊的滋味:軟綿,清香,醇甜。這種味道只有吃過的人才深有感觸。這種味道,可能因為這樣幾個因素所致:山裏溫度低、蔬菜生長周期長,晝夜溫差大,不使用化肥……

蔬菜走俏

小煥嶺以前家家殺年豬,現在情況正在急劇變化:幾家合夥殺一頭豬的現象逐年增多,有些農戶幹脆不殺年豬,以吃鮮肉為主……

我在村裏轉悠,有了一個特殊的發現:前些年,人們燃放鞭炮之後留著紅色的紙屑不打掃,一地紅色,人們要的是「紅火」與喜慶,但現在家家戶戶門前幹幹凈凈。我有些困惑:是禁止燃放鞭炮呢,還是山裏人家另有精神追求呢?

遺憾的是,我只看到了小煥嶺的正月初三,那麽,小煥嶺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又是什麽樣子呢?

小煥嶺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