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40年過去了!1983年上過春晚的那些人相繼離世,都是曲藝界的大拿

2023-12-28圖片

曲藝之鄉天津培育出傑出藝術家

提起天津,第一印象就是這座城市是中國曲藝的發源地。上世紀30年代,王景愚就誕生於這片熱土。那個年代,王景愚從小就表現出對廣播和戲劇的濃厚興趣。

每天放學後,他總是迫不及待地跑去參加學校的廣播社活動,用他的聲音為校園裏的同學們帶去一段歡樂時光。周末的時候,王景愚更是加入校園裏的戲劇社,和誌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排練話劇。

或許,正是這些積澱,奠定了王景愚日後投身於啞劇表演藝術的堅實基礎。

中學畢業後,王景愚順利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在這個藝術殿堂裏,王景愚繼續磨練表演技巧的同時,也著手創作了他的代表作【吃雞】。

這部啞劇生動詼諧地講述了主人公吃雞遭遇的「水土不服」,雖然劇中沒有對白,卻透過誇張的表情和動作成功逗樂了無數觀眾。

可惜好景不長,【吃雞】很快就遭到了批判,王景愚只能暫時收起這部力作,等待重新登上舞台的那一天。

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東風吹拂下,王景愚終於迎來了機遇。他重執【吃雞】劇本,在首屆春晚與全國觀眾見面,引發了空前的反響!王景愚用他的啞劇藝術證明,中國傳統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決不能被埋沒。

他對啞劇表演藝術的熱愛和堅持,最終也成就了他在這個領域的卓越成就。

從普通人到明星,他們用毅力開創傳奇

索寶莉和嚴順開,兩個看似平凡的人,卻在藝術道路上開創出了屬於自己的傳奇。

索寶莉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在痛苦中長大。好在,她有一副動聽的嗓子。一次偶然的機會,索寶莉的歌聲被知名歌唱家發掘。

自此,一個專業歌手的新起點開啟了。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索寶莉不斷磨練技藝,終於在70年代初嶄露頭角,並在首屆春晚獻唱經典歌曲,聲名鵲起。

相比之下,嚴順開的童年要來得平凡許多。他從小就酷愛表演,卻因長相問題無法進入心儀的戲劇學校。但嚴順開沒有放棄夢想,後來他終於如願以償,考入了北京中戲。

嚴順開就像一塊璞玉,在老師的悉心雕琢下逐漸發光發亮。畢業後,他在一家滑稽劇團堅持了十余年,從一個小演員成長為導演。

八十年代,嚴順開憑借主演的電影【阿Q正傳】一舉成名,被譽為「東方的卓別林」。

索寶莉和嚴順開,都用毅力和堅持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傳奇人生。他們不畏艱辛,從最基層做起,以平凡人的身份透過努力獲得成就。

首屆春晚的成功,更是令他們事業上一飛沖天。這些普通人,用汗水豐富了中國藝術的花園。

傳統藝術在春晚綻放光芒

馬季和侯寶林,可謂中國語言類藝術的兩大巨匠。他們均是中國傳統曲藝的傑出代表,也是使相聲藝術在時代洪流中綻放光芒的關鍵人物。

馬季是中國喜劇界的一位泰鬥級人物。他早年透過全國職工業余曲藝大賽嶄露頭角,得到前輩肯定,正式步入演藝之路。

馬季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幽默情懷,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如【宇宙牌香煙】等,深受民眾喜愛。1983年春晚上,馬季的這部作品播種開來,為觀眾帶去一場歡樂盛宴,也讓更多人開始欣賞起這種傳統語言藝術的魅力。

與馬季同台的,還有中國相聲界的大師級人物侯寶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侯寶林在曲藝界已是一顆璀璨明星。但隨著時代變遷,相聲藝術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八十年代,侯寶林終於再次透過春晚這個平台,將相聲藝術的精髓展現給廣大觀眾。那場與徒弟合作的【相親】演出轟動一時,也使人們重新認識到相聲的美妙魅力。

可以說,在馬季和侯寶林的帶領下,中國的傳統語言藝術在當代文化的舞台上煥發出耀眼的光芒。首屆春晚的成功,對相聲等傳統藝術形式的傳承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趙忠祥與春晚結下不解緣

說到春晚,就不能不提到趙忠祥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1978年,趙忠祥在中央電視台嶄露頭角,很快在央視多檔文藝節目中擔當重任。

六年後的1984年,一個全新的機會找到了趙忠祥——主持首屆春節聯歡晚會。

第一次接觸春晚的趙忠祥有些緊張,但他很快就找到了狀態。熟練流暢的語言能力和溫和親切的主持風格,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

一晃眼,十多年過去,趙忠祥已成為春晚的標誌性人物,被視為春晚的「鐵腕」。每年春節前夕,電視機前的觀眾都翹首以盼著趙忠祥的出現,仿佛沒有他,春晚就少了些靈魂。

那些與春晚共同成長的歲月,對趙忠祥意義非凡。它記錄下了中國人在社會轉型期的集體記憶,也見證了中國電視傳媒的時代變遷。

即使在後來卸任主持人後,趙忠祥依然會作為特邀嘉賓回到熟悉的春晚舞台。可以說,趙忠祥與春晚結下了一種特殊的緣分,他用自己的方式,譜寫了中國人新年夜的美好畫卷。

他們為中國文藝啟航

王景愚、索寶莉、馬季、侯寶林、趙忠祥、嚴順開......這些老一輩的藝術家,奉獻出畢生精力,為中國文藝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中國封閉期,傳統文化曾一度被認為是封建糟粕。但這些藝術家們並未放棄對本土語言和藝術形式的熱愛。改革開放後,他們終於迎來機遇,將中國古典藝術推上時代舞台,展示給世人它獨特的魅力。

馬季和侯寶林讓相聲重新受到重視,王景愚將啞劇搬上春晚,為後來者鋪平了道路。

正是這些先鋒的不懈努力,中國傳統文化才得以在當代生根發芽,走進千家萬戶,受到大眾喜愛。盡管時過境遷,許多老一輩藝術家已辭世,但他們留下的作品仍然能帶給人們溫暖和感動。

「過年啦,過年啦」,這句洋溢新年喜悅的歌聲,依然在民間傳唱。

在新時代,我們要繼承老一輩藝術家的精神,不忘初心,繼續推進中華文化藝術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讓我們滿懷自豪與關愛,攜手書寫中華文明的新篇章。

結語

一轉眼,春晚已持續舉辦40個年頭,這台代表中國文化的盛會見證了時代的變遷。那些老一輩藝術家帶來的經典節目至今仍能牽動人心,昭示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們用智慧和毅力推動著民族文化復興,也啓發後來者在傳承創新中弘揚中華藝術。

今天,我們緬懷那些為中國文藝奉獻一生而逝去的先賢。但不能止步於追憶和悼亡,更要傳承他們「國粹中華,文化為先」的精神光耀後世。

在新時代,中國文藝的道路更加寬廣。我們要繼續開拓創新,讓中華文化的種子在全球各地生根發芽。

回望40年春晚歷程,中國文藝已歷盡滄桑,正在綻放新的光彩。讓我們滿懷自信與驕傲,繼續推動中國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放射出更加絢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