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上海現存最為古老的明代五孔石拱橋,寬闊厚實,「大」而不「粗」

2024-01-07圖片

上海現存明清時代古橋有不少,多在老街古鎮的襯托下聞名遐邇。然而,一座重建於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的五孔石拱橋,卻默默地為人們講述400年的時代變遷與歷史滄桑。

在松江城西寬寬的運河之上,矗立著一座高大宏偉狀似巨龍的五孔石拱橋,碩大的橋洞倒映在水面上形成的圓環相連,一幅清麗的圖案為古橋增添了幾分姿色。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巡撫周忱在此開始建設倉城時,這裏原有一座木橋。隨著倉城漕運業的興起,木橋已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明隆慶年間改建為大石橋,但這座石橋只使用了50年,便坍塌了。

明天啟年間,松江倉城已成為漕糧重地,是松江府最大漕糧倉儲地和漕運始發地,成了松江府最為繁華的地區。運河上漕舟林立,帆影重重,運河畔商鋪相連,熱鬧非凡。華亭知縣章允儒重新修建了這座五孔石拱橋。

傳說大橋建成後,知縣邀請地方紳士共同斟酌橋名。一舉人提議取名「安樂橋」,隨口說道「安樂橋,永祈安樂,安安樂樂,家家安樂」。又有一秀才建議取名「豐收橋」,脫口而出「豐收橋,豐年豐收,年年豐收,戶戶豐收」。知縣索性各取一字,定名為「永豐橋」。

只是由於橋南為松江府漕運倉城,故永豐橋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大倉橋。至今仍然保留著明清原貌和街巷地名,松江區永豐街道也許就是因永豐橋而命名。

大倉橋寬闊的橋面,厚實的橋身,給人以非常大氣的感覺。橋身為花崗石建造,橋面石階寬闊而平整,橋欄石料與斜坡緊密相連,頂部橋欄望柱上蹲著小巧玲瓏的四只小獅子,造型優美。大倉橋精致的細節,體現出其「大」而不「粗」的建築風格。

大倉橋南堍建有一座孟姜亭,4根亭柱上各有文字:「青石有幸憐弱女,寒衣無處覓離魂,萬裏奔波殉大節,一聲慟哭倒長城。」

民間傳說孟姜女是松江府邱家灣人,為給被抓去修築長城的丈夫送禦寒衣服,行至大倉橋南堍準備渡船北上時,坐在一塊大青石上休息,不知不常見睡著了。

天神可憐孟姜女,不讓河邊的蚊蟲靠近她,於是蚊蟲飛距青石三尺便不再飛近。雖然只是傳說,但如今青石附近仍然是當地居民夏季納涼的好去處。

孟姜亭旁邊是灌頂禪院,原為建於明代天啟年間的水次倉關帝廟,借關羽神武忠義之高節來鎮宅護民。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改名灌頂禪院,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這裏便成為佛教護法伽藍菩薩關公道場。

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古老的寺廟,都給這座400年的古橋增添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使得這座上海現存最為古老的明代五孔石拱橋,尤顯珍貴。

我,林間泉韻。愛好文學,喜歡攝影。遊走於山川湖海,漫步在庭堂院落。鐘情古文化,融入新時代;擁抱大自然,記錄小情感。 若喜歡,請點評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