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從牛津大學學生到世界頂尖合唱團:半個世紀,尋找理想的聲音

2024-03-13圖片

1973年,彼得·菲利普斯20歲,在牛津大學學習管風琴,迷上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音樂。一種理想的聲音在他的腦海中出現,沒有一件樂器,純粹的人聲,交織出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於是,他在牛津大學校園裏創立了塔利斯學者合唱團。

如今,70歲的彼得·菲利普斯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回憶起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第一場音樂會:那是在牛津的聖瑪麗教堂,只有20幾個觀眾。創始成員全是20出頭的年輕人,有的學工科,有的學拉丁語。

沒人會想到,這支曾經的業余合唱團,在彼得·菲利普斯的帶領下,走過半個世紀歲月,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合唱團」之一。他們迄今演出了2000多場音樂會,錄制發行了60多張唱片,曾四次獲得【留聲機】大獎,兩次獲得法國金音叉獎,被英國廣播公司Radio 3贊譽為「英國文化瑰寶之一」。

3月9日、10日,塔利斯學者合唱團在上海交響音樂廳帶來兩場音樂會,一場名為「天地」,一場名為「良夜」。彼得·菲利普斯說,直到今天,他和合唱團依然在尋找和捕捉,腦海中那個理想的獨一無二的聲音。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他們用不變的執著捍衛著自己的聲音。

彼得·菲利普斯和塔利斯學者合唱團 蔡磊磊 攝

每個人都是一件不可缺少的樂器

英國有著深厚的合唱傳統,誕生了許多享譽世界的合唱團,包括蒙特威爾第合唱團、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西敏教堂合唱團等。

但彼得·菲利普斯自豪地說:「我們的聲音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聽我們的現場,還是聽我們的唱片,你不會把我們同歐洲任何合唱團體混淆。」

比起合唱團(Choir),彼得·菲利普斯更願意稱塔利斯學者為人聲組合(Vocal Ensemble)。他們比通常的合唱團人數更精簡,此次在上海登台的成員只有10位:4位元女高音,2位女中音,2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

他們中年紀最小的20幾歲,最大的50幾歲,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坐在擁有1000多個座位的音樂廳裏,你能聽見每一個人明亮、清晰的聲音,也能聽見他們美妙的和聲。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在上海交響音樂廳 蔡磊磊 攝

台上,成員們圍繞彼得·菲利普斯站成半圓形,每個人都能看到和聽到彼此,感受彼此的呼吸,這讓他們融為一體。「在這個團體裏,每一個人都是一件不可缺少的樂器,但又產生強烈的共鳴。」

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曲庫。半個世紀以來,他們堅持挖掘和演繹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此次在上海交響音樂廳的兩場演出中,他們演繹的許多作品,主題與天地、生死有關。

其中,湯姆金斯和威爾克斯的【當大衛聽到】、格裏戈裏奧·艾歷尼的【不用再怕烈日曬蒸】、約翰·塔夫納的【葬禮贊辭】、奧蘭多·吉本斯的【銀天鵝】等作品,都與死亡有關。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 Filppo Bressan 攝

彼得·菲利普斯說:「我們唱過許多與死亡有關的作品。可能因為文藝復興時期,人類的平均壽命還很短,人們時常要面對周圍人的死亡。在這些作品裏,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去描述死亡,並在其中得到慰藉和超越。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朝著死亡不可逆轉地前進,我們必須學會直面它。」

除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塔利斯學者合唱團也演唱了不少當代作品。這次他們帶到上海的就有普利策獎獲獎作曲家大衛·蘭為他們量身客製的【日心說】。它聚焦文藝復興時期,天文學家伽利略因「日心說」遭到監禁,受審時所說的那句話:「但它仍然在動啊」,展現人類對真理的求索。

彼得·菲利普斯說:「我們以往演的大部份作品,作曲家都去世已久。但演當代作品,作曲家可以站在我們身邊,直接與我們溝通他的意圖,這是一種美妙的感受。」

彼得·菲利普斯 Valérie Batselaere 攝

最重要的是,堅持自己的聲音

一支來自民間的合唱團,如何堅持了50年,依然活躍在世界舞台?

彼得·菲利普斯說,一開始遇到了很多困難。「那時候我們都是本科生,一群業余合唱愛好者,我們沒有演出機會,沒有報酬,還要學習新的語言,因為我們演唱的大部份作品都是拉丁語。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去建立自己的聲譽。」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聚焦的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相對莫札特、貝多芬的音樂,更為小眾。如果他們在建團之初改變自己的曲目和演唱方式,也許會獲得更多演出機會。但彼得·菲利普斯明白,這會讓他們遺失自己的個性和聲音。「很慶幸我們沒有放棄。」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 Hugo Glendinning 攝

半個世紀過去了,雖然創團成員們都因為年齡的關系離開了合唱團,但一代又一代團員將塔利斯獨一無二的聲音傳承了下來。彼得·菲利普斯說:「如今,科技和人們的生活的確都變得很快,但我並不覺得我們那麽迫切地需要改變。這聽起來可能有些自滿,但,如果有一個公式很成功,為什麽要改變它呢?」

彼得·菲利普斯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觀眾,平均年齡一直維持在50歲左右。不管是50年前,還是現在,這個數碼幾乎沒有變過。好像人要到了50歲,才會喜歡上他們的音樂。但在中國,彼得·菲利普斯欣喜地看到,許多年輕觀眾走進劇場聆聽他們的演出。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在上海交響音樂廳 蔡磊磊 攝

去年,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演了80多場音樂會,今年的計劃依然有80場左右。此次中國之行後,他們還將赴新加坡、美國、德國巡演。50多年來,塔利斯學者合唱團不依賴政府撥款和商業贊助,主要依靠一場一場演出的票房支撐著走了過來。

得知上海有許多職業和非職業合唱團,彼得·菲利普斯很高興。他給年輕合唱團的建議是:「保持熱情,保持好奇心,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聲音,並堅持自己的聲音,不要試圖唱得跟其他人一樣。此外,想辦法找到藝術和商業的平衡,這樣,才能支撐你們走得更遠。」

欄目主編:施晨露

來源:作者: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