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繁花】大火,聊聊80後眼裏的老上海

2024-03-26圖片

【繁花】越來越火了。大概也是應了真香定理。不過有個蠻有意思的事情。身邊最喜歡看【繁花】的,反而是外地朋友。尤其是包郵區的,看得老起勁了。都說這部劇,很有味道。

其次是新上海人,也很喜歡看【繁花】,而且一定要看滬語版的。

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看的時候反而諸多挑剔,難免和記憶裏的老上海做對比。

至於實際經歷過寶總那個年代的老上海人,看【繁花】的反而不怎麽多。像我媽,瞅兩眼就不感興趣了,一方面覺得假,另一方面畫面太黑,她看著費勁。

對於我來說,老上海是童年的回憶。我看到的視角肯定和父母那一輩的不一樣。趁著【繁花】熱播,也搭順風車,來懷個舊。

股票or股瘋

先來說說股票認購券的事吧。90年代初,上海證券交易所剛剛成立。一開始,大眾對這個東西不感冒的,很難相信一疊紙能當錢花。

股票認購券剛出來的時候基本沒人要。正兒八經有工作的上海人,是不會碰這個的。一張認購券30元,差不多相當於大半個月薪金了。92年起股票瘋漲,全民都開始聊股票。我爸媽也會在飯桌上講股票。但他們多數聊的是誰誰誰買了股票或者認購券發財了。

我爸媽是有正經工作的,雖然羨慕人家賺大錢,但是拿很多錢出來炒股票那是不可能的。我爸經常洋洋得意地講,自己投了一點小錢在股市,賺一點就拿出來,掙個「買菜銅鈿」。

很多上海人都是這種心態,膽小且謹慎,主打一個小富即安。這也註定了我爸媽成不了「寶總」。不過後來,股市大崩盤的時候,他們也沒啥損失,頂多虧掉幾個「買菜銅鈿」。

但是也有不少人膽大心黑,借了錢炒股,以為股市只會漲不會跌的,他們後來輸挺慘的。包括最早一批在認購券上賺了錢的,破產了的也有不少。

當年我爸媽在飯桌上聊這些也不大避開我。我也確實聽不大懂。後來看【股瘋】,才慢慢明白他們說的是怎麽回事。

上海人的消費觀

都說上海人過日子精打細算。這話是對的。我小的時候,我媽工作很忙,都是我爸燒飯。我爸寧願天天從閔行趕回來燒飯,也不選擇帶我出去吃。那時候還沒有地鐵,去閔行上班跟發配寧古塔一樣,天天天不亮就要去等班車,每天早上5點起床,6點出門,然後晚上6點才能到家。

那時候大部份人的生活圈子都在浦西,通勤除了騎單車,就是坐公交。每次親戚朋友問起我爸,說在閔行上班,那表情都好像我爸在非洲上班一樣。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提起閔行,我都覺得和蘇州,杭州差不多遠。

有時候班車堵車回來遲了,我爸也不會帶我出去吃。我家裏條件還可以的,但是一年到頭,我爸自掏腰包帶我出去吃的次數,兩只手都能數的過來。最常吃的就是寶總最愛的排骨年糕。一塊巴掌大的排骨,兩片半個巴掌大的年糕,就能吃得很滿足了。

後來肯德基來了上海,去肯德基就成了我的最大心願。當年吃肯德基的興奮,不啻於現在的小孩去一趟迪士尼。

不過黃河路,乍浦路上那些飯店,我也不是沒去過。主要是沾我媽的光。她應酬比較多,有時候接待一些老客戶,老朋友,就可以順便帶上小朋友。

【繁花】裏有一樣挺對的。談生意,是必須要吃飯的。不喝酒,哪來的感情。吃飯必要搞一個包廂,點菜必要有一個壓軸。有時候是澳龍,有時候是大王蛇。我現在很少看到有飯店賣大王蛇的了,大概這玩意被保護了?但是當年請客,主人家是很喜歡點大王蛇的。一條蛇,蛇皮做羹,中段椒鹽,一點都不會浪費。說不上多好吃,肉還蠻有嚼勁的。

上海人精打細算,但是在「紮台型」這件事上是舍得花錢的。比如請客,又比如買衣服。

聽說有人質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件T恤衫賣一兩百塊,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沒啥不可思議的,更貴的都有。

我爸有段時間停薪留職去深圳打工,因為那邊薪金更高。帶回來幾件T恤,其中有一件是朱紅色的夢特嬌,先給了我媽穿,後來又給了我。據說一件就要800元,還是打過折的。

上海人在穿衣服上是真舍得花錢。據說東北女人的畢生夢想是買個貂。那上海女人的夢想可太多了。夏天要買真絲的,冬天要買羊絨的,男人要買鱷魚,切記鱷魚的頭方向不能搞反,否則會給人家笑死,女人要買夢特嬌,胸口有一朵小花的。

那時候上海的百貨公司不要太吃香。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會去買。而且沒有討價還價這一說,頂多問問能不能打折,還要看售貨員小姐的臉色。售貨員的臉色是不大好看的,顧客穿著不洋氣,還要問能不能打折,通常她都愛答不理的。活脫似汪小姐初見魏總一樣硬氣。

幾個月薪金買一件T恤,現在看來也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在老上海,大家都覺得很正常。家底多少且不論,穿著打扮上面不能被人家比下去。

更叫人不可思議的是大哥大。人均薪金不到四位數的時候,一個大哥大就要上萬。這東西跟磚頭一樣重,啥也幹不了,只能打電話,現在想想,只有戇大才會去買。但當年那可是暴發戶的標配。上海人不流行帶金鏈子,但是如果手裏有一只大哥大,那隨便到哪都要被尊稱一聲「X總」。如果還有一台桑塔納車,那無疑就是上海灘最靚的仔。喊「總」,喊「哥」的鶯鶯燕燕,要多少有多少。

後來的後來,上海人願意花數個月薪金買衣服、買手機、買家電的就很少了,自從房子成了最大的奢侈品以後。

當年再風光的「寶總」、「貝總」,如果沒有在最風光的時候買下幾套房子,便是一頓飯點10個澳龍,也只會被人背地裏說「沖頭」(容易被人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