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別再被名字誤導了,「灞橋紙」它不是紙!

2024-01-05圖片

前兩天寫了一篇文章關於漢代印章的文章,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評論,不少網友提到了「灞橋紙」的問題,今天就來展開說說。

灞橋紙碎片

灞橋紙的由來

1957年,中國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地區的一個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漢代墓葬,墓葬中發現了一枚三弦鈕青銅鏡,並取出了墊襯在鏡下的大麻纖維物。這些麻絮物呈米黃色,一共有 88 片,大小不一,面積最大的約100c㎡,最小的約12c㎡ ,厚度約 0.14 mm。

相關專家在墓葬發現後不久便宣布這些麻絮物為紙,並命名為 灞橋紙 ,也有人稱之為大麻纖維紙。這 推翻了中國東漢蔡倫造紙的記載,把紙的制造和使用提前了二百年。 它的出現曾經令世人震驚不已,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紙。

灞橋紙碎片

質疑

因為定性過於草率,很快就得到了很相關學者的質疑,主要疑點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灞橋墓沒有出土與墓主有關的文字記載,大部份的墓形已經在施工的時候被完全破壞了,很多器物已經被推土機推到一起移動了本來的位置,所以,只憑器物器型斷代,是缺少科學性的。

第二,據說「灞橋紙」收集的時候已經被工人團成了一團扔在陶罐內,是被發現者用兩塊玻璃把麻絮伸展壓平的。作為文物,多次改變他的出土位置以及性狀,它的收集方法也是不科學的。

第三,僅憑「被分散了的纖維雜亂無章地交結著,沒有規則的經緯紋」的性狀就定義為紙,是片面的。

第四,當時「灞橋紙「的少量樣品被送去原料鑒定結果為麻絮而非絲絮,就被定義為」西漢麻紙「,這種僅憑原料就定性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同一方向的麻絮狀纖維,出土於漢墓銅鏡表面的殘布下面,發現時被人為濕化、揭開、並夾入兩塊玻璃之間壓平

鑒定

後來,為了詳細了解「灞橋紙」的具體情況,專家們曾經到當年發掘地點進行調研,並且分別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陜西博物館用顯微鏡觀察了兩館收藏的全部樣品。

經現代的檢測技術發現,「灞橋紙」的結構松弛,勻度不好,沒有抄紙簾紋,纖維定向排列較多,纖維束較多,纖維之間大多是簡單地靠攏在一起的,無氫鍵結合。

也就是說這些紙狀物是沒有經過造紙工藝的剪下,沒有打漿,沒有抄紙前的懸浮,沒有成形等工藝,因此不是紙,只是一些以亂麻絮為主體的纖維團,是用於銅鏡下的墊襯物。

實體顯微鏡和掃描電鏡顯示,「灞橋紙」的纖維很長,質地松弛,纖維間無序靠在一起,無帚化現象。表明是亂麻

「灞橋紙」被錯誤的定性為紙,是特殊歷史時期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但是「灞橋紙」是紙的概念和叫法已經深入人心,雖然已經糾正錯誤幾十年了,但是很多人在談到造紙的時候還是會參照「灞橋紙」,甚至在一些文獻和書籍裏還保留著這種錯誤的觀點。

希望我們可以正確科學的看待「灞橋紙」,至於西漢是否已經有了植物纖維紙,還有待更多的考古材料發現來進行佐證。

關註我,和你一起用考古學視角解讀歷史!

(部份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