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不要被電視劇騙了!萬惡的舊社會,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2024-01-16圖片

風花雪月、十裏洋場、才子佳人、紙醉金迷......

這是大多數人對民國的印象,可這些都是影視劇給大家呈現的,並非真實的民國,千萬不要被電視劇給騙了!

「湊合著活吧」,這是舊社會的真實寫照,那時候社會秩序混亂,兵荒馬亂,吃不飽飯,上不起學,對生活不敢有太多的奢望......

而一些外國友人曾用他們笨重的老相機記錄了「舊社會」的中國,透過這些老照片,可以讓大家知道萬惡的舊社會,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20年代的「舊社會」

上世紀20年代,有一位來自比利時的天主教神父來華傳教,他名為狄化淳,途經寧夏、甘肅等地區時,他用手中攜帶的相機拍下了當時的街頭、村莊、碼頭風貌。

在狄化淳的鏡頭裏,「舊社會」的中國民風民俗展露無遺,可以看出他們雖然生活艱苦,但每個人臉上卻洋溢著幸福。

在一百年前的西北鄉村,人們擡眼所見的是一片荒蕪,並沒有影視劇所呈現的繁華景象,連基本的生活設施也不齊全,房屋低矮,道路泥濘,人們穿著簡樸,生活條件相對落後。

不難看出,盡管清朝滅亡已經很長時間了,但老百姓仍有不少人還保留著清朝時候的著裝和打扮,身穿長袍,梳著大辮子。

走在大街上還會發現街區布置也如清朝那般沒有太多變化,房屋低矮陳舊,道路也是平平無奇的土路,雨天時會變得泥濘不堪,行走十分困難,城門城墻也保存得相當完整。

那時候的西北城鎮熱鬧非凡,盡管人們生活條件不好,但他們依然喜歡逛街,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街上的人們個個身材消瘦,皮膚黝黑,艱難在這個世道爭渡。

路邊經常會出現一個小吃攤位,為過往行人提供酒水吃食,別看攤主是赤腳大漢,攤位衛生條件較差,但是他卻極為樸實,從來不會缺斤少兩,吸引了許多行人駐足,攤位還會與行人們一起侃大山,氣氛十分融洽。

除了小吃攤位外,還有一些賣古玩的小販,攤上的小物件琳瑯滿目,讓周圍的行人流連忘返,蹲下身來把玩,並向小販詢問價格,生意看上去挺興隆的。

而在城門外的碼頭邊上,常常會看到一些瓜農席地而坐,並將西瓜平鋪在地面上,無法確定他們是在碼頭售賣西瓜,還是等待著船只將西瓜運往外地,或者等待著船只將外地的西瓜運來,瓜農們有說有笑,相互訴說著生活中不容易,相互共勉。

令人驚訝的是,一百年前就已經可以架設鐵架橋了,它橫黃河兩岸,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可以看到橋上行人絡繹不絕,為生活而奔波。

當然,一個鐵架橋並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多數地方的居民需要依賴渡船跨越黃河,當時的經濟條件較為落後,船只還停留在木船或者竹筏的狀態。

即便如此,也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坐船的人陸續不斷,其中有販夫走卒,坐船前往對岸做買賣,也有居民坐船買東西或串親戚,在每個坐船的人臉上可以看到不少笑容。

而在西北地區,竹排和貨船不僅僅用於運輸行人,更承擔著物資運輸的重要任務,人們所需的日常物資許多都是從外地運來的,黃河水運是當時非常重要的運輸途徑。

碼頭上除了來往的船只外,還可以看到許多老百姓拿著木桶來提水,這是他們日常需要做的事情,想要吃水就得一桶一桶地從黃河中將水運回家中,同時,也有人會牽著家裏面驢子來到河邊,馱水之余,順便給它洗個澡。

還有的人索性將架著驢車,馱著大木桶駛進河中,將木桶灌入一些水,在木桶裏洗澡,沐浴完畢後,再將木桶灌滿水,駕車運回家中使用。

在1920年的城墻下,許多小朋友飽受著舊社會的煎熬,他們面龐消瘦,衣著襤褸,仿佛一個個小乞丐,他們經常聚集在城墻邊的小河旁,在河水裏玩耍是他們童年裏最美好的事情。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街頭巷尾不乏有窮困潦倒的人,因生活所迫淪為街邊乞討的乞丐,他們衣不遮體,行頭只有一個籃子和一個木棍,他們不舍求能夠討到多少錢財,只是希望得到一頓飽飯,來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30年代的「舊社會」

除了比利時人狄化淳外,還有一位名為漢斯·馮·佩克哈默的德國人,同樣帶著笨重的老相機來到中國,記錄了上世紀30年代中國「舊社會」的景象。

一位賣饅頭的大爺,蒸好了一籠屜的饅頭,從屋中端到街邊的桌子上,等待著顧客們前來購買,盡管生活艱苦,他依然滿臉笑意。

看到外國人對著他拍照,老大爺對著鏡頭露出了自然而又幸福的微笑,因為他相信這世道終究會好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在一個舊社會的菜市場上,聚齊了一群人前來買菜,他們挑菜買菜之余,更多時會圍在一起扯閑話,聊家常,氣氛十分熱鬧,大家的日子都過得十分貧苦,但每個人都面帶微笑。

德國人路經此處,便用手中相機記錄下了下來,這些人此前從未見過相機,都朝著德國人投出好奇的目光,其中一位拿著菜籃子的老大爺最為顯眼,面對鏡頭留下幸福的笑容,仿佛今天收獲不小。

德國人沿著街邊走,突然發現了一位歷盡滄桑的老大爺正坐在街邊品嘗紅薯,他覺得這位大爺是有故事的人,就用相機拍下了大爺吃紅薯的瞬間。

從大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人世間的一切苦難,他似乎都經歷過,因此對一切都見怪不怪了,哪怕是一位外國人拿著稀奇古怪的盒子對著他,他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一種淡定。

逛過城鎮後,德國人決定前往農村看看,沿途他發現一位騎靠在驢背上的村民,用實際行動演繹什麽叫做「安貧樂道」。

這位騎驢的小哥悠閑地倚靠在驢背上,滿懷好奇地看著拍照的德國人,仿佛貧苦的生活在這位小哥的眼裏都不是事,只要有一個好心情什麽苦難都不怕。

當德國人走到河邊時,他發現一位老大娘正在河邊洗衣服,感到十分新奇,便拍下了這張照片,在那個年代,家裏吃水用水都得用扁擔從河裏挑,更何況洗衣呢,洗衣服的話,就得前往河邊洗。

常常將衣服在河裏浸濕後,放在河邊石頭上,加入皂角,然用搗衣杵不斷敲打,來洗去衣物上的汙漬。

走進村裏時,德國人見到了一位老大娘,她衣服十分破舊,手持行山杖,像極了一個乞丐,生在亂世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能有衣服裹體就不錯了,何談穿著整潔得體。

不難發現,這位大娘還是一位小腳女人,那個時代依然流行著纏足的陋習,為了所謂的美觀,女性一般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定型後方將布帶解開,過程中女性的腳會因此變形,人們都稱之為「三寸金蓮」。

還有一位白胡須的老大爺,穿著十分得體,像是一位鄉紳老秀才,不過,他又給人的感覺是看淡了世間的功名利祿,他毫無表情地看著鏡頭,從未聽說過照相的他有些好奇,又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而真正給德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應該是這位大爺,哪怕舊社會那麽艱苦,兵荒馬亂的,他依然笑得如此開心,有點像老版電視劇裏的濟公。

他是街頭茶攤的一位攤主,一看他的靴子,就知道他擺攤沒少掙錢,生活條件還算不錯,這也難怪那麽樂呵呵的。

40年代的「舊社會」

上世紀40年代,一位名叫塞西爾·比頓的英國攝影師悄然進入中國,用他的專業相機捕捉到了「舊社會」的真實照片。

這是一位正在忙碌的紡織工人,從衣著和打扮上看,這一時期的人們已經很接近於現代人,並且可以看出當時的紡織技術很落後,還停留在「原始狀態」,而他的眼神給人以疲憊感,可以看出他一人養家著實不容易。

而這對「舊社會」母子給人的感覺則是充滿著傷感與無奈,床上的男子身染重病,旁邊母親無精打采地照顧著他的兒子。

從他們表情中可以看出,她仿佛明白兒子的病不好醫治,除了家裏沒錢,醫生也沒對束手無策,只好安慰著兒子努力活下去,哪怕他們已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英國人還拍攝了當時挖礦工人的境遇,他們不僅身帶枷鎖,背後還有監工,可見他們生活多麽艱辛。

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發現,他們已經十分勞累,不過,好在監工也算有良心,給予他們休息的時間,沒有讓他們不停歇地工作。

相比之下,雜貨店裏的服務員工作就相當輕松愜意了,雜貨店賣的是曲奇、月餅等一些人們日常吃的小零食,他只需看著店,靠一張嘴來賣就可以。

從他的衣著和表情來看,雜貨店的生意還算不錯,他每月都有一筆不少的月錢,生活也算美滋滋的,完全不用擔心生計問題。

而那時候的街邊菜市場,已經有售賣雞鴨魚豬等肉類產品,當然,那個時候能夠吃起肉的家庭還得是那些有錢有勢的,街上便出現了一些盛裝打扮的人,一看就是來買肉的。

不過,相比以前,人們生活已經好太多了,從周圍人的穿著就能發現,那些衣著破爛不堪的人有卻已經是少數的了。

結語

從這些珍貴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舊社會」並非電影或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風花雪月、才子佳人都是假的,吃不飽、穿不暖才是真實的「舊社會」!

所以,以後再也不要被影視劇誤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