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玉雕大師王誌戈作品欣賞

2024-03-06圖片

王誌戈,1971年生,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

個人簡介

王誌戈1995年畢業於南陽理工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大學期間主修雕塑專業,完整的藝術教育經歷、系統的美學素養,使之在作品創作中不拘泥於現有的雕刻技藝,而是大膽嘗試將雕塑的體積、空間、節奏、韻律、形式美的元素融入玉雕作品中。在作品造型設計及技術配合上,他力求更加合理和準確,構思上更加註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植入,其作品簡潔平靜、雅致沈穩,呈現出「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

△菩薩殘軀,唐代,白石,殘高38厘米

在中國雕塑史上有一尊經典的菩薩殘軀,足以代表唐代雕塑的審美高度。王誌戈借用這尊經典的菩薩軀幹造型創作白玉作品【風·影】系列,來解讀大唐的富足、高貴、典雅和開放。作品整體兩件並置在一起,透過不同的時代、相同或不同的審美特征,產生一種有意味的視覺和心理體驗。

風-國銘·北朝紀

本組作品素材選自經典的北齊石刻,透過雕塑的方法和裝置的形式,巧用阿拉善瑪瑙、獨山玉、銅幾種材料,對先賢審美風尚重溫、緬懷和致敬。重拾我們偉大的古典藝術,喚醒我們對絢麗文化的自信、尊嚴、光榮與夢想。

作品【風·影】

尊重審美而不完全域限於原材料的內容,是王誌戈現代玉雕創作上一個新的突破。諸如青花玉料,傳統使用講究黑白分明,細白及脂分足為上品,不符合這些標準的則為次品。在王誌戈眼裏,入手的每一塊玉料,只要找準合適的切入點,都可以賦予它全新的表達。

【紅線盜盒】第六屆「玉華獎」 銅獎

他創作青花玉作品【紅線盜盒】使用的玉料就是所謂的次料。根據這塊材料的整體明度和重顏色的分布特點,以及所呈現出的氣質,王誌戈將色塊巧妙分割安排,把材質所呈現的夜色朦朧的畫面效果,與著名的梅蘭芳先生的【紅線盜盒】這一京劇名段背景故事完美嫁接,空中月色迷離,遠處樹影婆娑,紅線女盜得田承嗣金盒而返躍然生動,體裁和原材料的完美結合堪稱教科書般的範本。

隨後,他又創作的【記憶 1935—大渡河】【記憶 2008—汶川】等青花玉系列作品,同樣是將玉料變廢為寶,利用創新手法無限拓寬了玉料的利用空間。

玉雕創作是有別於其他藝術門類創作,因為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路徑與玉雕創作路徑是相反的。別的藝術門類的創作是藝術家突然有了一個強烈的創作的沖動,他想表他內心想表達東西,他價值觀追求的東西。在此情境下,這種強烈的表達意向產生的時候,下一個階段他就是要尋找想表達的主題,合適的表達方式,比如說油畫,版畫,雕塑,中國畫,書法等等,了之後再去做技術配合,最後是作品產生,這類藝術創作是以人為主的。
「但玉雕創作,其路徑正好相反,材質才是第一名的。如果說玉雕創作不是材質是第一位的話,那為什麽還叫玉雕呢?我認玉雕正是因為創作路徑不同,才區別於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

王誌戈不拘泥於以往的制作甚至創作固有形式,而是將哲學、文學、佛學、建築、時代痕跡等更多文化元素融入玉雕作品中。除了與眾不同的審美體驗,其作品更多地透出文化與時代氣息。

簡潔明了不失厚重,流暢純凈不失浪漫,王誌戈現代玉雕創新作品中浸潤著清新的韻味。兩年前,受委托為一位有留學背景的學者客製【再別康橋】【靜碧不語】【翡冷翠的夜車】等系列作品,他采用南陽獨山玉來設計創作,有意規避了中國畫的山水散點透視,而采用西方透視學的表達方式,運用油畫光影及色彩的處理手法,將劍橋的橋、小徑、草坪等元素重新組合,獨山玉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初次碰撞相映生輝,鐘樓、落日、碧樹、逶迤遠方的小徑。作品把那個難以捕捉的時代資訊、心靈深處的情感觸動、異鄉情愫、他國風情一一透視出來。

對人們當下生存狀態的關註以及生存環境現狀的思考,是充滿強烈人文情懷的現代藝術家的顯著標誌。將現實融入玉雕作品中,從而賦予其新的內涵,是王誌戈創作的又一個明顯特征。其作品【蝕】就表現了對時下自然生態的關註,作品明顯脫離了工藝美術的範疇,有了更多純藝術的表達傾向。

和其他門類的藝術品一樣,一件玉雕作品在中國傳統文人的骨子裏,必然具有文以載道的特質和自覺的價值追求。

王誌戈創作的河磨玉作品【泊】畫面簡潔、寧靜,細細品讀,明顯有一種深入骨髓、徜徉於江湖的傳統文人氣息。遠處一痕山影,近處搖曳蘆葦邊靜泊一扁舟,氣氛清冽、寧靜且空靈,精美的設計與細膩的雕法詮釋著宋人【葦岸泊舟】的意境。一葉扁舟,一痕山影,一勾冷月,工簡至止,這也和宋代文人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作品在這一瞬間性靈寄托於水面,在舟中,在煙波中,舟系月望,山光入懷,出入風波裏,自在乾坤中。

之後,他相繼創作出了【空山】【信仰】等作品,新的創作元素不斷出現其中,開放、開闊、活躍,創作表達清晰流暢,純然和質樸折射出他內心難得的內守和篤定。如詩如畫,如夢如境,如哲如思,細膩豐潤……王誌戈的玉雕作品中處處充滿詩意和哲思,將心意遙至於莽莽蒼古,古今文化元素潛移默化般嵌入,水乳交融在現今和莽遠之間,從而形成回味無盡的「回旋」。

個人榮譽

作品參加各層次展覽並獲獎,代表作【古風】、【天瑞】、【伏虎】、【女人·魚】、【有風吹來】、【霓裳遺韻】、【紀事-1921夏•中國】、【塵封記憶】等。

2012年作品【凝香】 榮獲中國玉(石)器百花獎優秀獎。

2014年作品【聖地青蓮對屏】獲「天工獎」金獎(劉國皓、王誌戈)2020年作品【光照日月】參加全國玉石雕刻「玉星獎」獲銀獎。

玉雕特色與理念

王誌戈是一位具有深厚傳統文化修養和當代審美意識的玉雕藝術家。他的作品凝重大氣、浪漫曠古,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高雅的藝術審美特質,藝術上的成功探索和創新使得他在玉雕圈內與眾不同。 在他看來,玉雕藝術真正從表象的美走向深層次的美,必須融入我們的靈魂,註入我們的思想,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

王誌戈的系列玉雕作品,透視出全新而獨特的審美體驗,傳導著濃郁的人文氣息,猶如飄逸舒暢的輕風,沁人心脾;在傳統和現代之間遊弋,傳承中不失新意,求新求變,給人清新自然之感;中西文化藝術交匯融通,耐人細品、回味無窮。

關於原材料、關於創新,王誌戈說到:
第一個是關於原材料的,原材料在藝術創作中主要以兩種狀態存在,一種是作為工藝品基材存在,這是針對的工藝品而言;另一種是作為創造介質存在,把原材料作為創作的介質,這屬於純創作範疇。我認為,在講述開始之前,有必要先把這兩個概念弄清楚。概念是方向,概念弄不清,有些事情就說不明白。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創新,大家現在都在提創新,萬眾創新大眾創業。我認為創新的概念是事物在完善過程中有別於以前的階段性成效。創新不應該是目的,現在大家都在搞創新,這已經陷入了為創新而創新的怪圈。其實,玉雕創作一直提倡創新這個概念,我本人並不認同,也許看法比較膚淺,但畢竟是做創作,創作一定得有所思考。創新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的,而是我們在追求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有別於前一階段的外在呈現形式,它是自然而然的東西,不是我們要去刻意追求的東西。

作品賞析

王誌戈河磨玉作品【寂】

【都在風口上】 王誌戈作品

一個玉雕作品的完成路徑是這樣完成的,我想包括咱們獨山玉在內的不同材質,其創作路徑大同小異。前段玉雕時間的時候,我創作了一件作品【都在風口上】,一個藝術家關註當下也很有必要,當下的熱點恰恰是產品銷售可以依仗的一個很重要熱點。倘若我們玉調師都固守在工作室內,創造我們自認為好的作品,那產品與市場的需求是否配套,走向是否一致,作品是否實銷對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玉雕師對當下熱點的關註,對市場走向的關註,作品【都在風口上】來源於小米 CEO雷軍的「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的流行語。作品的作者按照這句話,創造了一只帶翅膀的小豬,我還在雷軍名言的後面又加了一句話,「但是豬如果能長只小翅膀,他會飛得更好」。

【菩提樹下】王誌戈作品

【地藏王】.王誌戈作品

△【新絲路】

△【寒潭荷影】

△【赤霞珠】

△【彼岸】

△【境Ⅱ】

△【昆侖雪】

△【小雅】

△【佛】

△【高士圖】

△【荷風】

△【紅蓋頭】

△【靜心】

△【境】

△【空】

△【麗日】

△【蓮花開了】

△【清和】

請一定要點贊並關註【有點田】哦!

請一定要點贊並關註【有點田】哦!

請一定要點贊並關註【有點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