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聶榮臻經營晉察冀12年,為何只帶出3個兵團?鄭維山晚年一語道破

2024-10-19圖片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王淮正

編輯|t

引言

1949年,解放戰爭已進入尾聲。各路大軍正全力以赴,而晉察冀軍區12年的奮鬥,卻只帶出了三個兵團,總兵力24萬。

這和其他戰區的強大形成了鮮明對比。有人說,聶榮臻沒帶出多少兵。可鄭維山將軍晚年一句話道破玄機:「你只看到了晉察冀的兵少,沒看到他的付出。」 到底是什麽,讓這支曾經開局僅3000人的隊伍,最終成為解放全中國的關鍵一環?

一盆菜吃全軍,聶榮臻的3000人開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晉察冀軍區在聶榮臻的帶領下,幾乎是從零開始。說零也不完全對,總共有3000多人。這是個什麽概念?

有人曾開玩笑:一個大炕就能睡下全軍,一盆菜就夠全軍吃。聽著有點誇張,但也差不多,晉察冀的起步就是這麽寒磣。

其實,要說聶榮臻,他倒不是一開始就這麽「寒酸」。當時他領導的是115師的部隊,參加了平型關大捷,名氣不小。

不過,好日子沒過幾天,中央一聲令下,部隊得分家了。羅榮桓就帶著主力部隊南下開辟晉西南根據地,聶榮臻卻得留下來,帶著剩下的3000人守著五台山一帶。 這可是大山溝,天寒地凍,資源貧瘠,敵情復雜,可是聶榮臻沒有抱怨,接了這「苦差事」。

那會兒日軍掃蕩不斷,兵力比聶榮臻這邊強太多了。不光有日軍掃蕩,晉察冀還要防著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真是四面楚歌。 面對這些困難,有人忍不住問他:您就靠這3000人馬,能守住這一大片根據地嗎?聶榮臻的回答特別簡單有力:「不行也得行!」

你看看,這句話多霸氣。那會兒聶榮臻就是這麽自信,雖然3000人少,但他知道,這不是普通人,都是紅軍的精英骨幹,有打天下的本事。就憑這股子拼勁,晉察冀在艱苦條件下逐步站穩腳跟,成了抗日戰爭的重要根據地之一。

但是你以為聶榮臻的日子會好過嗎?他們不僅得自己生存,還得支撐整個根據地的抗日鬥爭。那種時候,兵員不夠,物資匱乏,連補給都得靠老百姓支援。可是即便如此,這個地方硬是頂住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還不斷擴充套件根據地。

不過,說起晉察冀最令人佩服的,還是它的組織能力。 聶榮臻不僅僅是打仗的高手,還特別懂得發動群眾。

他帶頭成立抗日救國會、動員委員會等組織,帶著老百姓一起修建防禦工事,動員起了整個根據地的力量。這讓日軍「掃蕩」變得越來越困難,老百姓和八路軍聯手,把敵人拖入了人民戰爭的泥潭裏。

一個省的兵,兩省的仗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以為晉察冀軍區的發展穩步上升,那最後怎麽只帶出了三個兵團呢?別急,關鍵就在這裏。 晉察冀雖然起步艱難,但發展勢頭很不錯,尤其是到了抗戰中後期,聶榮臻已經掌握了幾萬部隊。

這支隊伍不僅守住了根據地,還參與了多場對日作戰,名聲越來越響。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晉察冀地處華北,是戰略要地。這個位置好壞參半,好的是它可以作為解放軍的「橋頭堡」,壞的是,晉察冀的兵力隨時有可能被調走支援其他地區。聶榮臻常常面臨一個難題:是全力發展自己的根據地,還是響應全域需求,派兵支援其他戰區?

歷史告訴我們,聶榮臻選擇了後者。他把根據地的部隊當作「共享資源」,哪裏需要人手,晉察冀就送兵過去。

呂正操的部隊最早就是從晉察冀調去的,他們去支援了晉綏,後來還參加了保衛延安的戰鬥。 而晉察冀的其他幾支主力部隊,也陸續被調往不同的戰區。總的來說,晉察冀向外派出了至少23個團,約4.6萬兵力。

聽著挺大方吧?但這也意味著晉察冀自身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你想想,本來晉察冀就起步晚,底子薄,兵力不算多,這一調走,就是硬生生把發展機會拱手讓人了。

就好比一個農民,好不容易攢點糧食,眼看著豐收的日子來了,結果讓鄰居給借走了一半。你說他能不心疼嗎?但聶榮臻是什麽樣的人?他從不斤斤計較,只想著大局為重。

不僅如此,晉察冀的主力部隊被調走了,還得裁軍。抗戰勝利後,晉察冀裁減了11萬人。

聽到這兒,大家就明白了,晉察冀軍區發展緩慢,不是因為聶榮臻無能,也不是兵源不足,而是他們不斷為全國抗戰和解放戰爭輸送力量。晉察冀有點像「老大哥」,自己少吃點,多給兄弟們吃,最後自己沒成長起來,但卻成全了別人。

鄭維山的感嘆:晉察冀失去的不是兵力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還是有點不理解,為什麽晉察冀這麽能打,最後卻只剩下3個兵團?其實,這也是聶榮臻最大的「遺憾」。 他明明有能力帶出更強大的部隊,但為了全域利益,晉察冀的資源一直在往外輸出。

鄭維山將軍晚年對這件事作出了深刻的總結。他說:「大家只看到了晉察冀的兵少,卻沒看到它的付出。」

晉察冀軍區的兵力不多,不是因為沒發展好,而是因為他們犧牲了自己的發展,成全了全域的需要。 可以說,晉察冀不單單是一個戰區,更是解放全中國的支柱之一。

大家還記得解放戰爭時期,華北地區的情況吧?聶榮臻指揮的華北野戰軍總共才24萬人,排在解放軍五大野戰軍中第四位。相比林彪的東北野戰軍、陳毅的華東野戰軍,這兵力差距相當大。但問題來了,華北野戰軍打了那麽多場硬仗,為什麽還不擴充兵力?

答案很簡單,聶榮臻的選擇是舍小保大,寧可犧牲自己,也要為解放大局貢獻力量。他手下這24萬兵力,可是經過無數次戰鬥的洗禮,個個都是精英。他沒有去盲目追求兵力數量,而是講究質素,講究如何用好現有的資源,把每一場戰鬥都打出最大的效果。

有句話說得好,「兵不在多而在精」。聶榮臻的部隊就是典型的「以精致勝」的代表。 他深知,戰爭的勝負不光是兵力多寡決定的,指揮得當、戰術靈活、士兵素質高,這些因素才是打勝仗的關鍵。

所以,別看晉察冀軍區最後只帶出了3個兵團,但這3個兵團的戰鬥力和貢獻,絲毫不遜色於其他野戰軍。

再看鄭維山的評價,晉察冀的成就不僅僅是打了多少仗,帶出了多少兵,更重要的是它在解放戰爭中的戰略意義。 晉察冀為整個華北戰局奠定了基礎,它的存在就是對整個解放戰爭最大的貢獻。

聶榮臻在晉察冀12年的經營,不只是為一個根據地的發展,他看得更遠、更大。他的選擇和奉獻,成全了全域,也成全了中國的解放。

今天回頭看,那些「只帶出3個兵團」的質疑,其實是在忽視一段無比偉大的歷史。 真正的英雄,不在於手中有多少兵,而在於能為全域犧牲多少。這,就是聶榮臻和他的晉察冀的真實寫照。

參考資料:
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敵後模範區 新華社 201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