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NBA

重排火箭隊史五大球星,馬龍墊底,哈登第三,榜首無懸念

2024-09-21NBA

作為曾經中國球迷的主隊,姚麥時期的火箭雖然在季後賽沒能走的更遠,但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回憶,麥迪的35秒13分對球迷來說更是記憶猶新,而火箭盡管不屬於豪門球隊,但隊史仍然有一段高光時刻,也誕生出了許多歷史級的巨星,今天我們就來根據榮譽,貢獻值,隊內表現來排出火箭隊史五大巨星。

摩西斯-馬龍

馬龍生涯先後效力於勇敢者隊(現快艇)、火箭、76人、子彈隊(現巫師)老鷹以及馬刺隊,1978年,生涯初期的馬龍雖然在勇敢者隊,但僅為球隊效力兩場後就被交易到火箭,因此休斯頓才真正算的上是他生涯的第一站,在火箭隊期間,馬龍評價著身高臂展優勢,迅速就建立起了聯盟內線霸主的地位,尤其是籃板球能力。

他對籃板球有著敏銳的嗅覺,再加上他的身體天賦,讓他在那個時代的NBA如魚得水,每場平均可以為球隊貢獻13.2分以及13.1個籃板,其中籃板僅次於禾頓以及渣巴,1978-79賽季,馬龍以每場平均17.6個籃板正式當選賽季籃板王,之後數年內,馬龍一直保持著籃下的威懾力,特別是在1981-82賽季,馬龍每場平均可以砍下31.1分以及14.7個籃板,單賽季搶下了558個進攻籃板傲視群雄,之後不久火箭就與馬龍分道揚鑣,在火箭隊效力期間,馬龍2次拿下MVP,4次最佳陣容,3次籃板王。

麥迪

雖然沒有穿藍色球衣時勁爆,但火箭時期的麥迪輝煌依舊,也是許多中國球迷印象更為深刻的時期,在這裏他上演過35秒13分的神跡,也貢獻過騎扣2米29巴特利的炸裂表演,來到休斯頓後的第一年,也是麥迪火箭生涯得分最高的一年,2004-05賽季,剛離開魔術的麥迪每場平均可以砍下25.7分、6.2籃板以及5.7次助攻,數據依然全面且高效,35秒13分也是在這個賽季一場對陣馬刺的常規賽中發生。

這是姚麥組合最健康的一年,球隊戰績也從上賽季的45勝提升到51勝,並且在季後賽首輪一度2-0領先諾維斯基率領的小牛,但最後被拖到搶七慘遭翻盤,之後火箭隊的兩位核心就開始飽受傷病困擾,姚明和麥迪也是經常替換出場,從未帶隊突破首輪也是麥迪最被人詬病的地方。

哈登

從雷霆來到火箭的哈登憑借出眾的進攻能力,很快就成為了球隊的核心球員,並在2018-19賽季迎來了個人表現的巔峰,這一年哈登展現了頂級得分手的能力,每場平均可以轟下36.1分,投籃命中率來到了44%,還實作了連續32場比賽得分超過30+的壯舉,在進攻端除了個人得分發揮出色以外,哈登每場平均還能貢獻7.5次助攻以及6.6籃板,因此哈登不僅可以作為球隊的第一攻堅手,也可以出色的助攻隊友串聯整支球隊的進攻。

全能的表現給球隊帶來了全方位的幫助,哈登在那個賽季成為了歷史上首位單賽季至少拿下2800分、500籃板和500助攻的球員,可以說那個時期的哈登就是聯盟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分位,但哈登的生涯輝煌與遺憾並存,巔峰時期的哈登遇到了不可一世的宇宙勇,連續兩個賽季敗在季後賽不敵勇士,並至今都未能捧起生涯第一座總冠軍獎杯,但哈登在火箭時期的成就有目共睹,1次常規賽MVP,3次得分王,6次一陣,10次入選全明星。

姚明

姚明有著極佳的身體天賦,2米26的身高讓他即便在NBA賽場上都占據絕對的優勢,並且體重達到了140.6公斤,身高體重賦予了他歷史級別的內線對抗能力,此外,身為一個巨型中鋒,姚明卻有著十分柔和的手感,這在整個NBA歷史上都極為罕見,罰球命中率高達83.3%,無論是中投還是罰球,姚明都能夠在遠距離懲罰對手,姚明的低位單打能力也極為嫻熟,很擅長夢幻腳步,一旦遇到身體條件明顯不如姚明的球員,對方基本只能當成姚明的提款機。

巔峰時期每場平均數據達到了25分9.4籃板以及2個封阻,不僅是NBA全明星上的常客,甚至可以被稱為世界頂級中鋒之一,雖然如果從個人榮譽上來說,姚明似乎不及多次斬獲得分王的哈登,但姚明為火箭甚至整個NBA所帶來的貢獻遠不止於球場,他是第一個在NBA真正打出名堂的中國球員,盤活了整治球隊的經濟,也幫助NBA開辟了中國市場,因此綜合來看,姚明足以排在哈登之上。

奧拉祖雲

新秀賽季的奧拉祖雲每場平均就能夠拿到20+10的數據,在森遜受傷並被交易走後,奧拉祖雲成為了火箭隊絕對核心,1988年季後賽,奧拉祖雲每場平均可以轟下37.5分16.8籃板,兩項數據都足以冠絕聯盟,並且在之後被喬丹統治的90年代,他率領的火箭成為那個時期公牛之外唯一奪得連冠的球隊,1994年,火箭隊在奧拉祖雲的率領下先後擊敗太陽、爵士以及尼克斯奪得隊史首冠。

表現出色的奧拉祖雲也包攬了那個賽季幾乎所有的獎項,MVP、DPOY、總冠軍,FVMP、最佳一陣,最佳一防,這樣的大滿貫甚至喬丹也未曾做到,下一個賽季盡管火箭常規賽表現不佳,僅排在第六的位置,但季後賽的火箭一黑到底,總決賽更是橫掃魔術豪取兩連冠,火箭隊絕對核心的奧拉祖雲也無愧於90年代的第一內線。